读《长恨歌》想到的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14 07:13:4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读《长恨歌》想到的

读《长恨歌》想到的

苏童曾经说过,上海有三个奇女子,张爱玲,王安忆,安妮宝贝.

早就忘记了他是怎么评价她们的,只觉得上海是出精致女子的地方,如张爱玲的清艳,安妮宝贝的冷艳.而王安忆,只读过《长恨歌》一部,四个字,繁华落尽.

王琦瑶是王安忆的影子,三小姐一样的在人后独自美丽.她的美丽是安静的,不招摇的.爱和恨就算是至深,看来也是淡淡的,走到了深处,才知道浓烈.

王安忆的笔像是古时女子手里的绣花针,那一针一线,绣的都是女儿家的心事,描的都是上海背街小巷里藏的凄婉.她写的王琦瑶,是那个时代上海所有在深闺里微笑,心却早就飞到繁华场上的女子,“她们是平易近人的美,有点谦虚地,却又有些做作的讨好”.初看过去那种笔触太过细腻,没有我喜欢的女作家的磅礴凌然,可是读到王琦瑶,萨沙,严师母,康明逊在房间里做糯米圆子,吃火锅的时候,猛然觉得,那种细腻居然可以引得人的心里生出波澜壮阔的共鸣来.

她写,这热闹虽然不是鼎沸之状,却是贴了心的.那种生活像上海很多小家庭必要过的'小小节日,很温情.然后我方知王安忆的细腻绝对不是无谓的卖弄,是每一个字里都可以拧出灵气来般的滴水通透.她极力去描写的那种生活,是旧上海年轻女子闺阁里的心事.

王琦瑶的心事是什么呢是爱吧,或是一种模模糊糊自己也说不清楚的生活.李主任,她等过很久的男人;康明逊,她曾经爱过却离她远去的男人;萨沙,瘦弱苍白暧昧的少年;程先生,唯一一朵在她生命里浓墨重彩地开过的花,也是无声地谢了.

留下了的是些什么呢一个叫薇薇的,她生命的延续,一场上海小姐的盛宴,那些断断续续的情.这样像花朵盛放后的寂静,是难以想象的.

这书的故事是如灰色一样温柔,低调的,即使是高潮也是缓缓而来,找不到顶峰.王琦瑶的身世跌宕,看来却这么理所应当.为什么为她是个美丽动人的女子为她是个总也逃不出保护的女子为她是个没有大智慧的女子

也许她与所有小家碧玉一样,带着含苞待放的味道.有点娇憨的,早就不再是当初无才便是德的女子,可即使表面上已经被解放,她们终归在等.于是当有人伸过手来,又恰巧到了花期,王琦瑶便跟了他走.我相信她不是骨子里轻浮放荡的女子,只是总遇不到对的人.如康明逊,程先生.

有时想想,她若是像蒋丽莉一样让生命俗气地滑过,会不会就不容易感觉到疼,后知后觉地,过一生可王琦瑶的心注定她是不能成为一个平凡女子的——她的心太重.该要记住的,不该记住的,都被一点一点地藏在心里.王琦瑶有点隐忍地生活着,带着一点对未来的迷茫.她记住了康明逊,李主任.然而程先生的情,她却最终未领——虽然只是差一点的事情.这种擦肩而过,让王琦瑶的幸福更像午夜一现的昙花,美丽当中是缓缓流过的凄凉.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他写的是绝代佳人杨玉环,用两个字形容这词最为妥贴,情殇.怕是王琦瑶在恨的,也是那样终而不得的爱.就算在旧上海她凭着美貌留下一席之地,曾像陈皇后般被金屋藏娇,最后也只留了爱丽斯的痛苦.若是都能忘了,王琦瑶不会恨,永远不会.

应了那句绝美的词——人生若只如初见.我爱煞了深藏的决绝.只是她王琦瑶不能免俗,无法做到忘却这些曾经滑过她生命的男人,只好将他们的记忆背负着,像背负着一个家一般地,不舍不弃.

所以即便是那样的恨,也是隐着爱的.王琦瑶将自己的一生浸透在带点甜蜜的苦涩里,心甘情愿,算是种妥协吧.因为对她来说,此生的情事就像烟花一般,即使稍纵即逝,在心里依旧是不变的印记.

第2篇:读长恨歌有感

——读《长恨歌》有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白居易笔下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典范。但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却不是这样一个落入传统模式的作品。小说从40年代写起,叙述了一位平民出身的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弱者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王绮瑶的一生是一朵早开的花,明妍娇弱,本该占尽风光,却又只能寂寞无主地开放着、凋谢着;上海就不用说了,多少人沉浸在那段依稀仿佛的海上繁华梦中,难以自拔。王琦瑶是女人中的精灵,她把女人做到了顶峰,做到了极致,到头来还是死于非命。光阴流转,所有“爱不欲生和痛不欲生”的往事都沉淀了,世界又翻新了,王绮瑶在追逐时尚的后生们饥不择食的脚步中照旧是精致、矜持和不失风韵的。王绮瑶是上海女人的代表,风情万种却不事喧哗,坚韧顽强又圆融机智。她们与浪漫无缘,却是有分寸、有担待的。王琦瑶啊,让人想都不敢多想,正如王琦瑶之于上海,“上海真是不能想,想起就是心痛。”王绮瑶身边的那些过客总是来去匆忙,聚了又散,或者散了又聚,最终却依然是她形只影单。这不奇怪,王绮瑶有些像算盘上的轴,那些散乱的木珠子是全靠她收拾、连缀的。她串联起的是自己庸常无奈的日子,也是一个城市萦回周折的历史。这当然不是浮在潮头浪尖的历史,但小人物掩藏在时代洪流背后的随波逐流,又何尝不叫人揪心和感喟。说起来伤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王安忆在文字里流露的情绪既像是上海人的,又不是上海人的;有冷静又有触动,既是伤怀的又是有间离效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冷暖胶着的文字是指向旧人旧事的,更是指向流逝本身的。王琦瑶曾经如此回想上海:“什么都是应该,合情合理,这恩怨苦乐都是洗礼。”这实在道出了人生真实的情境。洗礼是什么?是一种仪式,王琦瑶不过是这个宏大仪式上的牺牲品。这仪式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它本身即是一种悲痛,你能怎样?悲痛之后,是虚空一片。已经虚空了,逃避当然不算上策,那就临着虚空之深渊,紧紧用手、用身子去贴住生活中具有美感的细节。即便死亡是40年前就演练好的宿命,即便旧上海一切的璀璨光华注定要堕入黑白胶片的滑动中,堕入永不醒来的死亡中。

王安忆创作《长恨歌》用了一年的时间,她称这部小说是她比较满意的作品。她将长久以来一直使用的用绵密、繁复的文字把对话作为一种叙述来处理的手法推向了极至,使我们很容易的进入她话语所营造的世界里。她不断地变化小说的背景、创作手法、内容、女主人公的个性,由单纯到繁复,由清晰到模糊。她说:“我追求文字上的华丽,很想写出繁华梦破灭的故事。”没有人比王安忆更懂得上海,她触到了上海的骨髓,写出一个上海女人,一个女人荡气回肠的一生。然而当王安忆把女性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人生阶段放在虚构的情节中,并发挥到极致时,读者都有理由相信那个王安忆极力书写的女性就是她自己。尤其是这部小说,在变化中她完成了由里弄中不谙世事的女孩到有招有式的上海女人的过程,这个上海女人如此剔透,甚至没有察觉她的存在,实际她无所不在,无微不至。那是一种橡皮筋已拉到最大极限的感觉,再拉,就断了。最难以消散的当然还是弥漫其间的苍凉:象王绮瑶那般的女子是零落了,那个千娇百媚的旧上海也杳然了。

第3篇:读《长恨歌》有感

读《长恨歌》有感

——惜我大唐江山

绵绵长恨,恨那“汉皇重色”.“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你唐玄宗,我大唐天子,统治天下几十载,本应治国安邦,日理万机,亲臣爱民,安抚社稷。固我大唐江山,扬我中原之威!可你呢?日头高起,你却仍在芙蓉帐里欢愉,从此不再过问朝政。一区区弱女子就让你这大唐天子折了腰了么?此非天子作为啊!

笑得太开心也会扯痛嘴角。当玄宗抱得美人归的时候;当他与贵妃缓歌慢舞的时候;当他与贵妃一同醉酒的时候。渔阳的鼙鼓敲响了。杨女本以为即使玄宗沦为亡君,也会带她一起流浪到海角天涯。可玄宗你呢,当面临生死和爱情的时候,他怕了。一手导演了马嵬之悲。不为国君也罢,可你现在又负了贵妃的深切之爱,枉为人夫啊!

美人没了,玄宗啊,你该夺回我大唐江山了吧?可你呢?只会泪垂玉颜之死,念念不忘那祸水红颜,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读《长恨歌》想到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长恨歌》想到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