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成语错字类型分析
成语错字类型分析
成语是一种形式简洁,意义精辟,富有表现力的短语。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来使用,其结构形式一般不能随意更动,一字写错,就会影响文意的正确表达。成语中易错字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形体相近、音同或音近致误
成语中有许多字,不仅形体相近,而且读音相同或相近,如果不仔细加以辨析,就很容易写错。现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例:
1.“不胫而走”误作“不径而走”(’97全国卷)
“不胫而走”是说没有腿却跑得很快。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地传播、流行。应是“胫骨”的“胫”(jīng),不是“大相径庭”的“径(jìng)
2.“插科打诨”误作“插科打浑”(’96全国卷)
“插科打诨”是指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些滑稽的道白和动作引观众发笑。“诨”(hùn),戏谑,开玩笑。应是“诨名”(外号)的“诨”,不是“浑浊”、“浑身”的“浑”(hún)。
3.“销声匿迹”误作“消声匿迹”(’95全国卷)
“销声匿迹”是说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门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应当是“销假”的“销”,不是“消失”的“消”。
4.“罄竹难书”误作“磬竹难书”(’94全国卷)
“罄竹难书”语出《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出之竹,书罪无穷。”意思是用尽终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后用来形容罪行很多,难以说尽。“罄”(qìng)尽。“磬”(qìng),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应是“罄其所有”的“罄”,不是“钟磬”的“磬”。
二.形体相近、读音不同致误
成语中也有许多字同其他一些字形体相近,但它们却有各自不同的读音与意义,如果不对这些字的字形认真辨记,就极易误写。例如:
1.“病入膏肓”误作“病入膏盲”
“病入膏肓”是指病情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态严重到无可挽救的地步。我国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把心脏与隔膜之间叫“肓”(huāng下面是“月”),据说“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盲”(máng下面是“目”),是说眼睛看不见东西。
2.“脍炙人口”误作“脍灸人口”
“脍炙人口”是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炙”(zhì),上面是“@①”(古“肉”字)烤熟的肉。“灸”(jiǔ),下面是“久”,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用燃烧的'艾绒熏烤一定的穴位。
3.“饮鸩止渴”误作“饮鸠止渴
“饮鸩止渴”意思是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将来有大患。“鸩”(zhèn),指的是“鸩”(传说中一种有毒的鸟)的羽毛泡成的毒酒,左边是“@②”。应是“鸩毒”的“鸩”,不是“斑鸠”(jiū)。
4.“有恃无恐”误作“有持无恐”
“有恃无恐”是指因为有所倚仗而无所畏惧或顾忌。含贬义。“恃”(shì),依赖、倚仗的意思。应是“恃才傲物”(倚仗自己的才能而骄傲自大,轻视旁人)的“恃”,左边是“@③”,不是“持之以恒”的“持”,左边是“@④”。
三.形体不同、音同或音近致误成语
中有许多字同其他一些字,虽然形体不同,但读音却相同或相近,如果对这些字的含义不透彻理解,就很容易张冠李戴。例如:1.“川流不息”误作“穿流不息”(’93六省市卷)
“川流不息”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应是“百川归海”的“川”(河流),不是“穿针引线”的“穿”(通过)。
2.“蜂拥而上”误作“蜂涌而上”(’94全国卷)
“蜂拥而上”是指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而上去。应是“拥挤”的“拥”,不是“涌现”的“涌”。
3.“枉费心机”误作“妄费心机”(’94全国卷)
“枉费心机”意思是白费心机。“枉”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应是“枉然”的“枉”,不是“胆大妄为”的“妄”(胡乱)。
4.“直截了当”误作“直接了当”(’93年全国卷)
“直截了当”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不绕弯子。应是“截然”的“截”(jié),不是“连接”的“接(jiē)。
四.形体不同、读音不同、意义相近致误
成语中往往有一些字同其他一些字虽然形体不同,读音也不一样,但意思颇接近,如不谨慎,也会误用。例如:
1.“披荆斩棘”误作“披荆斩刺”
“披荆斩棘”,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清除障碍,艰苦奋斗。“棘”(jí)常与“荆”合用,组成“荆棘”一词,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用来比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刺”(cì),指尖锐像针的东西。“刺”与“棘”意义有别。
2.“以邻为壑”误作“以邻为祸”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来比喻把困难或灾祸转嫁给别人。应是“沟壑”的“壑”(hè),不是“祸害”的“祸”(huò)。
总之,要做到正确地书写成语,首先应注意从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多积累成语,丰富词汇量。有了扎实深厚的功底,再多做练习,我们在运用成语时就可以避免写错字,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炙的上半部分
@②原字为鸩的左半部分
@③原字为惊的左半部分
@④原字为持的左半部分
第2篇:成语中易错字的类型
成语中易错字的类型
一.形体相近、音同或音近致误
成语中有许多字,不仅形体相近,而且读音相同或相近,如果不仔细加以辨析,就很容易写错。现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例:
1.不胫而走误作不径而走(97全国卷)
不胫而走是说没有腿却跑得很快。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地传播、流行。应是胫骨的胫(jīng),不是大相径庭的径(jìng)
2.插科打诨误作插科打浑(96全国卷)
插科打诨是指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些滑稽的道白和动作引观众发笑。诨(hùn),戏谑,开玩笑。应是诨名(外号)的诨,不是浑浊、浑身的浑(hún)。
3.销声匿迹误作消声匿迹(95全国卷)
销声匿迹是说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门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应当是销假的销,不是消失的消。
4.罄竹难书误作磬竹难书(94全国卷)
罄竹难书语出《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出之竹,书罪无穷。意思是用尽终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后用来形容罪行很多,难以说尽。罄(qìng)尽。磬(qìng),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应是罄其所有的罄,不是钟磬的磬。
二.形体相近、读音不同致误
成语中也有许多字同其他一些字形体相近,但它们却有各自不同的读音与意义,如果不对这些字的字形认真辨记,就极易误写。例如:
1.病入膏肓误作病入膏盲
病入膏肓是指病情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态严重到无可挽救的地步。我国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把心脏与隔膜之间叫肓(huāng下面是月),据说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盲(máng下面是目),是说眼睛看不见东西。
2.脍炙人口误作脍灸人口
脍炙人口是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炙(zhì),上面是@①(古肉字)烤熟的肉。灸(jiǔ),下面是久,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用燃烧的艾绒熏烤一定的穴位。
3.饮鸩止渴误作饮鸠止渴
饮鸩止渴意思是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将来有大患。鸩(zhèn),指的.是鸩(传说中一种有毒的鸟)的羽毛泡成的毒酒,左边是@②。应是鸩毒的鸩,不是斑鸠(jiū)。
4.有恃无恐误作有持无恐
有恃无恐是指因为有所倚仗而无所畏惧或顾忌。含贬义。恃(shì),依赖、倚仗的意思。应是恃才傲物(倚仗自己的才能而骄傲自大,轻视旁人)的恃,左边是@③,不是持之以恒的持,左边是@④。
三.形体不同、音同或音近致误成语
中有许多字同其他一些字,虽然形体不同,但读音却相同或相近,如果对这些字的含义不透彻理解,就很容易张冠李戴。例如:1.川流不息误作穿流不息(93六省市卷)
川流不息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应是百川归海的川(河流),不是穿针引线的穿(通过)。
2.蜂拥而上误作蜂涌而上(94全国卷)
蜂拥而上是指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而上去。应是拥挤的拥,不是涌现的涌。
3.枉费心机误作妄费心机(94全国卷)
枉费心机意思是白费心机。枉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应是枉然的枉,不是胆大妄为的妄(胡乱)。
4.直截了当误作直接了当(93年全国卷)
直截了当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不绕弯子。应是截然的截(jié),不是连接的接(jiē)。
四.形体不同、读音不同、意义相近致误
成语中往往有一些字同其他一些字虽然形体不同,读音也不一样,但意思颇接近,如不谨慎,也会误用。例如:
1.披荆斩棘误作披荆斩刺
披荆斩棘,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清除障碍,艰苦奋斗。棘(jí)常与荆合用,组成荆棘一词,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用来比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刺(cì),指尖锐像针的东西。刺与棘意义有别。
2.以邻为壑误作以邻为祸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来比喻把困难或灾祸转嫁给别人。应是沟壑的壑(hè),不是祸害的祸(huò)。
总之,要做到正确地书写成语,首先应注意从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多积累成语,丰富词汇量。有了扎实深厚的功底,再多做练习,我们在运用成语时就可以避免写错字,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第3篇:成语易错字
责无旁代(贷)再接再励(厉)运筹帷握(幄)欲盖弥张(彰)营私舞敝(弊)沓无音信(杳)同仇敌慨(忾)投机捣把(倒)图穷匕现(见)退化变质(蜕)文过是非(饰)无耻滥言(澜)相形见拙(绌)消声匿迹(销)心浮气燥(躁)形消骨立(销)修茸一新(葺)修养生息(休)宣宾夺主(喧)诩诩如生(栩)暇思迩想(遐)一张一驰(弛)一愁莫展(筹)言简意该(赅)挺而走险(铤)叹为观只(止)世外桃园(源)如法泡制(炮)磬竹难书(罄)轻歌漫舞(曼)前踞后恭(倨)迫不急待(及)
出人投地(头)走头无路(投)装黄门面(璜/潢)众口烁金(铄)(铄金:熔化金属。众口一词,足能熔化金属。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中流抵柱(砥)直接了当(截)自曝自弃(暴)置若惘闻(罔)真知卓见(灼)张慌失措(皇/惶/徨)仗义直言(执)
急不可待 破斧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