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人性的光辉
——《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记得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这样描述人生“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人之一生,是上苍的馈赠,上苍赋予了你生命的全部基本本领,而如何运用这些本领走过人生路,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需要仔细思考的终极问题,这似乎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悬疑,但隐约之中,才蓦然发现,其实答案就在身边,就在触手可及的不远处。
四月的一天,下午在紧张的科务会之后,高主任精心组织麻醉科集体观看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深深震撼我的不仅仅是精致的画面,不仅仅是浪漫的爱情故事,更是人性的光辉。
八位音乐家在最后的时刻一直沉著平静地演奏乐曲,那飞翔的音符,体现了至死不向自然界的凶恶低头的尊严和高贵。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到的:“人,不是生来就可以被打败的。你可以打败他的肉体,但征服不了他的灵魂。那些追逐的鲨鱼可以把那个老渔夫船上拖著的那条大鱼啃噬得只剩下骨头,但啃噬不掉这个水手不可战胜的精神,这是人的灵魂和意志熔铸的火焰,整个大海也无法把它熄灭。” 《永不沉没》一书的作者丹尼.阿兰巴特勒对此感叹道:“这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被教育这样的理想:责任比其他的考虑更重要,责任和纪律性是同义词,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几小时中,这种责任和纪律的理想,被证明是难以被侵蚀的最有力量的气质。”
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消防员法尔曼.卡维尔在感到自己可能离开得早了一点的时候,又回到四号锅炉室,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锅炉工困在那里;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信号员罗恩一直在甲板上发射信号弹,摇动摩斯信号灯,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没有希望;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被分配到救生艇做划浆员的锅炉工亨明,把这个机会给了别人,自己留在甲板上,到最后的时刻还在放卸帆布小艇;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报务员菲利普斯和布赖德在报务室坚守到最后一分钟,船长史密斯告诉他们可以弃船了,他们仍然不走,继续敲击键盘,敲击著生命终结的秒数,发送电讯和最后的希望;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总工程师
贝尔和全部的工程师一直埋头苦干在机房,即使知道他们已没有时间登上甲板,失去任何逃生的机会;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乐队领班亨利.哈特利和其他的乐手演奏著轻快的爵士乐和庄严的宗教圣歌“上帝和我们同在”,直到海水把他们的生命和歌声一起带到大西洋底……
这一切,仅仅用一句“勇敢”是无法全部解释的。西谚有云:“即使是一个英雄,在绝境中也会变成懦夫。”但“泰坦尼克号”却把无数普通人变成了英雄!责任意识举起了人的价值、人的高贵、人的美丽。
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映近十年以来,之所以风靡全球,是因为这部电影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的人类文明:世界第一艘最大的巨轮沉没了,但人类的美德、情操和善良却没有沉没,它在这场世纪大灾难中放射了光芒!当今社会,这种文明因为更加缺乏,所以其价值更显得宝贵。因此,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观众,才会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银幕下一起感叹,一起缅怀,一起向往那个时代,那个文明的梦想,那些伟大的男人,伟大的女性,那些海水永远淹不灭、永不沉没的人性辉煌。
我想,这就是高主任希望我们理解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真谛吧!
第2篇: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1912年4月14日晚,世界上最大的海难发生了,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由于进水过多,在4月15日凌晨2点沉没,此次海难造成了1500多人死亡,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海难,这艘当时最豪华的邮轮的处女航没想到竟成了末日之旅,巨大的灾难让人心痛,但是中间所发生的故事,却让人感动。
电影《泰坦尼克号》,讲的是以泰坦尼克号邮轮发生海难为背景,杰克和罗斯的爱情故事,看了这部电影,两人的故事确实让人体会到爱情的伟大,但是更让我感动的是,当救生艇只能救不到一半的人的时候,人们却并没有为了自己逃生而去做出胆小懦弱的事情,反而义无反顾的去做出勇敢的选择。这场海难将许许多多传奇的故事留给了后世的人们去咀嚼和思考,因为在这场灾难当中,我们所要记住的不只是那一场跨越生死的爱恋。
面对即将来临的沉船灾难,船长命令妇女和儿童先上船,没有因为船上那些权贵名流而把求生的先机而让给他们,自己则继续指挥逃生工作,直到最后沉船的时刻,船长也没有上救生艇,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而自己,与船沉入了海底,作为船长,尽职尽责的精神让人感动,而那些有机会先逃生的妇女,大多数却不愿意独自一人逃生而丢下她们的丈夫,电影中的罗斯就是她们的代表,已经上了救生艇,最后却跳了下来,只为了和杰克在一起,看到这里,我觉得,有时候死亡确实可怕,但当你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也会拥有战胜死亡的勇气。泰坦尼克号生还二副查尔斯.莱特勒在事后回忆,他永远无法忘记,在沉船的最后时刻,人们彼此哭喊的是:我爱你!那一声声头骨彻心的呼喊,穿透岁月的风雨,仿佛仍在世人的耳畔回响着。它,在向我们每一个人诠释爱的伟大。
而船上那些权贵名流,也并没有贪生怕死,他们以绅士的风度,做出了最勇敢的选择,当时世界第一首富亚斯特,资产足以建造十几艘泰坦尼克号,他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纽约债券市场,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拒绝了上救生艇的要求,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一位三等舱的爱尔兰妇女。最后,他把自己已有身孕的妻子送上救生艇,带着他的狗,点燃了一根雪茄,向着小艇喊了一声:我爱你们。为保卫自己的人格而战,这是这个伟大男人的选择。而当时的67岁的世界第二首富斯特劳斯,说出了:“绝不会在别的男人之前上救生艇”。而他63岁的妻子罗莎莉,把自己的大衣给了女佣,让她上船逃生,这对老夫妻走到甲板的藤椅上坐下,等着最后时刻的到来,这就是电影中那一对被海水吞没的老夫妻。世界著名的银行家古根海姆,穿上了最华丽的礼服,说:我要死的体面,像一个绅士。他就是电影中在快沉船的时刻走向大堂的那位绅士。不仅是这些人,还有很多有钱人把逃生的机会让给了那些穷人,在死亡来临的时刻,他们选择了最古老的守则:保卫弱者。没有所谓的海上规则要求他们必须这么做,他们这么做只是他么对弱者的的一种关怀,无论海上还是地上,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生前就是绅士,他们也不仅仅只是穿了一身西装,他们明白责任比其它的考虑更重要,所以在最后的时刻,他们把机会留给了穷人。
泰坦尼克号沉没已经快100年了,同名电影也拍出来16年了,时间虽久,但是当时那些勇敢人们的所作所为仍然激励着后世,他们坚守住了古老却永远年轻的人类价值的最后防线,他们高举人类精神文明的战旗,谁也别想跨过浪漫主义的英雄梦想的阵地一步。他们守住了这个价值观,从而使人类成为宇宙间最美丽的物种。
第3篇:《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你相信爱情吗?当一个陌生人变为熟人,我有时候会这样问他。如果他回答:不相信。我会不由地戒备。一个人,连爱情都不相信,他的心一定不会柔软,不会光明,他一定只相信了金钱、权利、也不大会相信友情。他可能受过失恋的打击才这么想,那么他一定非常悲观:看见一片落叶,就怀疑整个森林枯萎了。可能他觉得谈论是否相信爱情的问题有点可笑,那么他这辈子一定没有爱过。你相信一见钟情吗?当一个熟人变为朋友,我说不定这样问他。如果他回答:不相信。我会有点失望。一个人,连一见钟情都不相信,他的心一定不会浪漫,连做梦的能力都没有了。最悲哀的事情是什么?不是抵达不到梦想,而是——已经没有梦了!甚至还嘲笑这个梦,如麻雀讥讽大雁:你要飞到哪里去?没有温暖的南方啊你相信有人为一见钟情的爱情献出生命吗?当一个朋友成为好朋友,我忍不住会这
第4篇: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以悲剧的形式阐述的一个美的喜剧
《泰坦尼克号》作为一部享誉世界的伟大巨制,也许有人没人看过,但鲜有人没有听说过。
忆中伴随着那首经典的《My heart will go on》,杰克和罗丝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中国人总是偏爱大团圆的结局,不管过程经历了多少困苦与波折,只要结局是美满的就是幸福的。
所以,很多人看过《泰坦尼克号》后大多感到是遗憾与惋惜。
我看过后好像有的却是一种恰恰相反的感觉——杰克和罗丝爱情的美丽恰恰在于在最美的时刻终止。
换句话说:杰克和罗丝的爱情在最美好,最炽烈,最灿烂的时刻终止,才给人留下了最美的记忆与怀想。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恰恰成就了杰克和罗丝,使他们的爱情成为永恒,不流于恶俗。最美的爱情往往是有遗憾的。没有长久的爱情,永恒的爱情都是消失了的。可
第5篇: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借用的引言:一个人一生可以爱上很多的人,等你获得真正属于你的幸福之后,你就会明白一起的伤痛其实是一种财富,它让你学会更好地去把握和珍惜你爱的人。)
一个穷小子杰克登上一艘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此时的他是感觉到多么幸运,多么幸福。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找到自己的真爱。
一个厌恶世俗权贵的美丽姑娘萝丝也上了这艘游轮。她是多么的不情愿。但她也不会知道她将爱上一个叫杰克的穷小子。美丽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就此揭开帷幕。
杰克站在船头朝着大海高声呐喊。他此时的心情无以言语。只有身身临其境才能明白。而另一头的萝丝去在不耐烦的与所谓的贵族吃早餐。那天杰克第一次看到萝丝。也许这就是一见钟情,他爱上了她。
夜幕降临,杰克躺在甲板长椅上若有心事地看着天上的星星。就在此时,萝丝再也无法忍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