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06 07:12: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szw6998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

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字写得不好。

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练习练习吧。

(生上台板书)

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

(生欲回去)

师:先不要走。当老师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

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有“和”的意思,但这里应解释为“给”;“书”解释得很好,在这时是名词,“信”的意思。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

生:《与宋元思书》。

师:到底是“朱元思”还是“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大概过去刻板印刷的时候,刻写不清楚,让读者“朱”“宋”难辨认。

师:这是一篇骈体文。

师:再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生纷纷举手。指定一生来读,由同学来纠错)

师: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们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

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来跟老师一齐读。

师:看看,老师是没有看书,背诵的,哪位同学也来试试?

(一分钟后有同学举的和。老师示意他背诵)

师:全体齐背。(生琅琅而背。而后同学翻译,师订正)

师:我们再来诵读。在我们的大脑中,要想像,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呀,全是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我吴均真是看不够。(情不自禁唱起来)船儿哟,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让我把这美丽的富春江看个够......(课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有笑声。)

(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背诵)

师:这是总写,还是分写?

生:是总写。

师:总写富春江的什么特色?课文中有四个字可以具体概括。注意具体概括。

生:是“奇山异水”。

师:或者叫“山奇水异”。那么,接下来应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往下看,从哪里到哪里,分别写的什么。

生: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师:我们再一同来背诵,先背诵“异水“部分。(师生齐背)

师:写了哪几方面?

生:先写水色和水深,然后写水清,再写水急。

师:很好,总结还非常简练,都是用”水怎么样“来概括,很精彩!只是有个问题,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生1:是!

生2:不是!是写水清!“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师: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够见到底。对吗?总起来,是写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师:再背诵,背出情感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带着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赏的态度,来诵读,要有点悠然,读得稍细。“争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绘声绘色,读得粗重、浑厚。

(生齐读背)

师:“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师:“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和比喻。

师: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师:还有吗?比方:“动态”与......

生: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师: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诵读。(课堂又响起琅琅的书声)

师:再读奇山。(生读)

师:还是先把它背诵下来。这是写山的,要背诵出气势来。

师: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1:以动写静。

生2:化静为动。

师:很好。再考虑,这一段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生:是从视觉上写的。

师:我们接下来再往下读,看看通过什么来写山。

生:是通过泉水来写山的。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读背。从“泉水激石”到“猿则百叫无绝”。

(师生一同朗读、背诵)

师:这里写了哪几种景物?

生:泉水、鸟、蝉、猿,四种。

师:通过四种事物的什么来写。

生:通过响声。

师:也就是通过听觉来写的。也就是说,有的泠泠作响,有的嘤嘤成韵,有的千转不穷,有的百叫无绝。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师: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生:嘈杂的声音让人讨厌,而这里明显是让人喜欢。

师:对。你看,猿,本来是一种叫声凄厉的动物,俗话说:“猿鸣三声泪沾裳”,可是在这里,我们却觉得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师: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师:这里,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这样,写到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

师、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师: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师: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生:是写山水之美。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反衬。

师:对,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

师:我们再接着往下背。

师、生:“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师: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

生: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如同是黄昏一样;稀疏的树枝交错着,时而能够见到太阳。

(一生举手,有问题要问。老师示意他发言)

生:我觉得,文章写到前面两句,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接着下去,我觉得有点不伦不类。

(学生中有笑声)

师: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有道理。

师:你说说。

生:文章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就是文末点题了,而再写下去,好像又是一个开头,那样结尾不如就“窥谷忘反”那里结束好。

师:大家都是文章专家。我跟大家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也有不少大人,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最后两句删掉才好。理由跟你们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全文,带着感觉去读,考虑考虑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师: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进的。

师:用陆游的话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可以由此再进一步想像,再接下去,还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让人愈想愈觉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下面,我们一起把全文再背诵一遍。

师:宋朝的苏轼曾经评价唐朝的王维,说他的诗“诗中有画”。咱们今天读吴均的骈文书信,有什么感觉?

生:也是“诗中有画”。

师:这就有名的“吴均体”,短小精悍,诗中有画。

第2篇:《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5816字

一、情景导入,怡情激趣

(课前播放优美的山水风光画面,配乐《寂静的山林》)

师:同学们好!刚才大家在兴致勃勃地欣赏风光,我猜想你们一定挺喜欢旅游吧?(生微笑点头)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旅游观光。因为大自然的山水鬼斧神工,钟灵毓秀,它有“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色,又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景;有“造化钟神秀”之雄奇,更有“清泉石上流”之幽雅,谁不愿亲近它呢?今天,就让我们共读美文,随古人吴均来一次山水之旅。

(屏显课题、作者)

师:对吴均有点陌生吧?赶快看看注解1。

生: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师:有这样一首诗,“山际见来烟„„”

生:(自然顺接朗诵)“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师:这首《山中杂诗》就是吴均的作品。他的诗文大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人称“吴均体”。(指一生)你能为我们读一下课题,并解释它的意思吗?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对了,“与”是给的意思,“书”就是书信。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书”也指书信。

二、涵咏诵读,体味文美

(一)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师:我们通常给朋友写信,大多是写生活学习的近况吧?(生点头称是)古人吴均会给朋友写什么呢?咱们还是先“读”为快。不过,要注意结合注解读确字音,读通文意,并把不懂的地方勾划一下。自由大声地读起来!(屏显: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生大声朗读,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遇到问题没有?

生1:“游鱼细石”的“细”是什么意思?

生(脱口而出):细小。

师:对了,这个“细”可不是指的粗细,而是指微小。

生2:“风烟俱净”的“净”是不是干净的意思呢?

生3:这里应该指风停了,烟雾都散净了。“净”是一个动词,消散。

师: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看看后文,哪两个词也是同样的用法?

生4:“轩邈”,这两个词是高和远的意思,注解里有“作动词用”。

师:你读得真仔细!你们也可把自己认为要注意的词给同学们作个友情提示呀!

生5:我提醒同学们注意,“任意东西”中的“东西”应该是“向东向西”的意思。

师:这种用法以前遇到过吗?想想《夸父逐日》。

生6:“天倾东南”的“东南”也是“向东南”的意思。

师:你很善于记忆积累。我也提醒同学们注意,“天下独绝”和“猿则百叫无绝”中的“绝”意思不一样。

生7:前一个是“极点,独一无二”的意思,后一个指“停止消失”。

师:成语“巧妙绝伦”的“绝”正是指“独一无二”,“群响毕绝”的“绝”则是后一个意思。

师:你看,我们通过回忆旧知识,联系比较,积累词汇,这可是我学古文的一个锦囊妙招哦,今天送给同学们了!

(二)入情入境,读出韵味

师:你们读了这封信,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生1:这篇文章很美。(板书:文美)

生2:作者给朋友写信,介绍了美丽的山水风光。(板书:景美)

师:是啊,难怪有人曾赞叹“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呢。三分文章七分读,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封美丽的书信。谁愿意展示自己呢?(指名)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并当当评委!

(一生朗读全文,屏显课文,配乐《渔舟唱晚》)

师:欢迎各位评委点评!

生3:他读错了一个字,“急湍甚箭”,tuān,他读成了“端”。

师:你是一个细心的评委。“端”和“湍”,偏旁可不一样哦。

生4:我觉得他读快了,应该把语速放慢些。

师:嗯,这里的景这样美,朗读时语速可以放慢一些,带着愉悦的感觉,带着欣赏的味道,入情入境地读。

生5:他在读第2段时,语速和语调应有变化,最后一句写水流得很快,应该读得急一点,高昂一点。

师:你可以示范一下吗?

生5:读“水皆缥碧„„猛浪若奔”。(最后一句读得有气势)

师:你不仅评得好,读得更好!

师:这篇文章的句式和以往读过的古文有没有区别呀?

生:四字一句。有很多对偶句。

师:这些句子读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师:所以,我建议你们读的时候学学古人,摇头晃脑,读出韵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入情入境,有滋有味地读起来!读完了,找一个你觉得景致最美的句子!

(三)个性朗读,读出自我

师:我想送给你们一个展示美的机会!把刚才选择的美句用这样的句式读出来!

(屏显句式:这里的真美,你看(听),(原句)。

你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同桌合读、小组合读,看谁读得最美!(生朗读准备)

师:好,我们的船正在富春江上任意飘荡,两岸景色美不胜收。你听,游客们正在纷纷赞叹呢!

生:这里的山真美,你看,“夹岸高山„„轩邈”。

生:这里的声音真美,你听,“泉水激石„„百叫无绝”。„„

(学生朗读积极投入,师简洁点评)

三、品析揣摩,欣赏景美

(一)明结构之妙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不由想起一句诗:“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妙笔向朋友描绘美景的。文中哪一句话概述了富春江景物特征呢?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板书:奇山、异水)

师:哦,这八字总领全文,紧接着作者从哪两方面写景?(生:山、水)这里先总说再分说,真是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啊!

(二)赏水之“异”

师:富春江的水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生:这里的水很深,很清,因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生:水有时候很净,“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时候很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张开想像的翅膀,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奇异的江水呢?

(生思考,提笔写关键词,同桌交流)

生:富春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翡翠;富春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细石;富春江的水真急啊,速度竟比奔马还快!

师:你的排比句式真美!

生:富春江真像一条长长的青白色缎带,在两山之音蜿蜒舞动着。江水绿绿的,静静的,清清的,各色鱼儿在水里自由穿梭追逐,有时在石缝间捉迷藏,有时又和映在水里的云朵的影子嬉戏呢。

师:啊,你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把这江水描绘得这样美!你真是一位了不得的小作家!

师:同学们的描绘和作者一样美,不过作者只用了24个字,更凝练一些。你觉得这一段哪个地方写得最好呢?

生:我喜欢“水皆缥碧”一句,“缥碧”不仅写出了水的颜色,也巧妙地写出了水深。

师:你善于从字词中发现妙处,这是好方法!

生:我最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这里有动景有静景,二者结合富有生机。

师:是啊,鱼之动,使水别有生趣;石之静,衬得鱼娓娓可爱。动静结合,生机无限啦!

其实这一段还有一个地方也用了这种写法,你发现了吗?

生:前面写水是静态的,后面的水富有动感。

生:我认为“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得好,作者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雄壮。

师:是啊,急流奔泻胜过飞箭,波涛汹涌势如奔马!你能把这两句话美读一下吗?(生富有激情地朗读这一句)

师:我也感觉到了江水的壮美,生命的奔放之美!读到这里,你有没有联想到写壮美之水的诗文呢?

生:《三峡》中有“有时朝发白帝„„不以疾也”。

师:这是长江水的奔放美。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是庐山瀑布的壮阔美。我也想起了写长白山瀑布的诗句“银河落下千堆雪,瀑布升起万缕烟。”

让我们齐读这一段,感受富春江水的奇异。(生齐诵第2段)

师:我们发现,这一段作者以简练传神的笔法写水,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激越之美,突出地表现出一个“异”字。同学们从字词、修辞和写法等方面品析文章的妙处,这是你们自己寻得的锦囊妙招哦!

(师生齐诵第2段)

(三)赏山之“奇”

师:真是“舟行富春江,人在画中游”啊!领略了江水之异,我们再一起去看“山”。这时候,我们来开展一个小活动,叫做“山林寻美”。我这个导游给你们提示了几条路径,你可以参考。大家可以分成四人小组结伴而行,别忘了把找到的美点做个简单的批注。(学生阅读批注活动)

屏显:路径:

1、观景(山):作者从哪些方面展现山的奇特(山的美)

2、品

文:品字词、赏修辞、析写法

师:你们在山林中有哪些收获呢?

生:“夹岸„„成峰”,山本来是静止不动的,默默无闻的,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把山写出了动感。

师:你说的是写法美,化静为动。哪些词写出了动感?

生:“竞”、“争”、“轩邈”、“直指”这些词写出了一种力量,一种动感。

师:这是一种刚劲的力量美。

生:我从这几句感受到了山的形态美。我还从“泉水激石„„无绝”几句感受到了山上的声音美。

师:哦,这里写了哪些声音?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用个词形容一下!

生:这里有泉声、鸟叫声、蝉鸣、猿叫,我感觉这种声音挺热闹,很欢快。

生:我觉得这些声音是和谐的,充满了生机。

师:山养育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又给山以勃勃生机。这里的声音可以称之为——

生:乐曲。天籁!

师:从这美妙的天籁中你能感受到山上的什么气氛呢?(生凝神思考)

生:我觉得山上是热闹的,又是幽静的。

师:(疑惑状)哦?这不是矛盾吗?

生:这里作者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因为寂静,才听得见这些美妙的声音。我是想起了一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你分析得真好!其实,从这些声音里,我感觉到的不仅是山林的幽静,更有作者内心的纯净啊!

生:我发现了修辞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对偶,句式整齐,具有音韵美。(男女声对读这个对偶句,体会对称的音乐美)

生:我觉得这里的词语很美。“泠泠”“嘤嘤”两个叠词,读来也很有韵味。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这里的“泉水激石”的“激”为什么不用“敲击”的“击”呢?

师:你读书真爱思考。咱们可以讨论一下,词典这个军师也可搬出来用!(参与学生讨论)

生:我觉得“激”有“激情、激昂”的意思,“敲击”的“击”只是一个动作,用“激”更能表现水撞在石头上很急。

生:我查了词典,“激”有“水遇到障碍物向上涌”的意思,还有“急剧强烈”的意思,“击”只有“撞击敲击”的意思,读到“激”字,更能让我们想像泉水撞在石头上四处飞溅的形态。

师:嗯,很有道理,用“激”也更能让我们想像泠泠作响的美声呢!作者写景,可真是字字珠玑啊!我们读过的诗文中,也有不少像这样妙词传神韵的诗句呢!

生:“踏花归去马蹄香”的“香”。

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很形象。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是经过反复琢磨推敲了的。

师:我们的积累这样丰富,写作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妙用字词哦。

生:我还要补充,我从最后一句话中读出了山上的光影美。忽明忽暗,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生朗读这一句,体会明暗交替的光影美)

师:我也在这里仔细寻找过美点呢,这是我的收获:

(屏显:这里的山,美在山势奇特,高峻雄奇;美在天籁动听,生机勃勃;美在明暗交替,色彩奇异。这一段文字,美在角度丰富:视听结合,有形有声。美在动静互衬:写山之势,化静为动,显生命力,写山之声,以动写静,衬清静心。美在用词传神,美在修辞生动,美在骈散相间,美在有景有情„„)

师:这真是美点多多,美不胜收啊!让我们用最精彩的诵读来表现这说不尽的美!(生齐背第3段)

四、探究交流,领悟情美

师:“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吴均在这封信中没有叙写一些生活琐事,转而用美丽的文字描绘美丽的景致,心中一定也有特殊的感情吧?请你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

生:我从“丛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感受到了作者旅游时无拘我束,轻松自在。

生:“泉水„„无绝”一句,表现了作者纯洁安宁的心境。

生:“鸢飞戾天者,忘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喜欢自然山水风光的感情。

师:“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的是什么人?

生: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掌管政务的人。

师:这句话暗含了作者对这些人的什么态度?

生:鄙视他们,认为他们极力追求功名,还不如在山水中自得其乐。

师:作者是不是不愿做官不愿经纶世务呢?我们来看一点资料。

(屏显:吴均,出身贫寒,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曾撰写史书《齐春秋》,实录史事,伤到了梁武帝,被焚书革职。)

师:你看,当吴均的正直遭遇了世俗的污浊时,他便在山水中寻求精神寄托。向往自由和谐,崇尚轻松自然,这就是他的高雅志趣。像吴均这样遭遇仕途坎坷而沉醉山水田园的古代文人还有很多,你们能不能说一位?

生:陶渊明。

师:有哪句诗为证?

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生:还有王维、李白。

师:其实,封建社会里是“学而优则仕”,于是才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宣言,才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愉悦。当文人们“兼济天下”的志向受挫,很多人就选择“独善其身”。于是才有谢灵运寄情山水,才有李太白潇洒漫游;才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才有王维“随意春芳歇”。吴均给朋友写信,那动静相生当中是生命脉搏的跳动,那奇山异水间是归隐思绪的流淌,或许他是为了向朋友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许是为了劝诫正处官场的朋友吧!

(生齐读“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

师:我们常说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杜甫望岳有“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曹操观沧海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豪情。如果你在吴均笔下的富春江上游览,观山赏水,会有何感想呢?仿照作者的句式说一句话。(生思考)

生:考试失利者,望峰生志。

生:心有烦恼者,戏水消愁。

生:彷徨失意者,登山明志。

师:我也来一句,烦恼忧郁者,游山心静;工作劳累者,玩水意舒。

“好文不厌百回读”。让我们一起用最美的朗读来回味吴均的情怀!

(屏显课文,以男女读、齐读、个人读等形式演读全文)

五、回首旅途,激发怀想

师:经历了这一番旅行,在你的脑海中,你最难忘的是哪些美景美句?我们来背一背!可长可短!

(生竞背课文,有的背一句,有的背一段,有的背全文)

师:(结束语)愉快的时光总让人倍觉短暂。这次愉快的旅行,是一趟山水之旅,美文之旅,也是一趟心灵之旅。愿大家在闲暇之余,常读山水美文,常览自然风光,尽情享受自然的美,用心创造生活的美,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附:板书设计

奇山

与朱元思书

异水

情(忘峰息心、窥谷忘反)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daodoc.com/1004/95446.asp

第3篇: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与朱元思书 课型 预习课自学

课时 三课时(1)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3.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4.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与价值目标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4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作者资料,借助工具书试译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借助本文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熟悉每节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4、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大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失,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教学第一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风烟;许色;俱;许;独绝;从流飘荡。

2.小结:以上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一文教学设计

--朗读品味式

[思路综述]

美文需要美读。《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秀美风光,语言凝炼传神。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称得上是一篇山水小品,一篇美文。

本设计尝试从朗读放手,以朗读来构建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理解课文,进而品味,赏析课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味、审美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课前预习布置

⑴复习《三峡》、《小石潭记》

⑵收集有关描写山水方面的诗句及散文精彩片断

⑶以导游员,讲解员身份去构想设计

⑷创新写作

--以课内外阅读中涉及到的描写山水方面的文题灵活串编一段话。

[教学互动平台展示]

一、开课揭题,直入情境(点击,出示课题、作者)

二、朗读感知,疏通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