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译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06 07:12:2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杨修之死译文

杨修之死译文

杨修之死

原文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①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②入帐③,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④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⑤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⑥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⑦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⑧。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⑨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⑩,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后人有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

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阅读训练

1.工匠们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得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

2.曹操自称“梦中好杀人”是确有其事,还是另有原因?

3.为了试探两个儿子的才干,曹操出了怎样的一道题?由此可见曹操有着怎样的个性?

4.曹操何时有了“杀修之心”?为什么?

5.对于杨修之死,有人认为原因在于杨修自己,有人认为原因在曹操,请说说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1.因为他发现杨修能猜中自己的心思,而曹操本就老奸巨猾,处处防备别人,因而“心甚忌之”。

2.另有原因。是因为曹操不信任别人,生怕别人加害于他,不喜欢别人在他入睡时靠他太近而编的一个借口。

3.看哪一个儿子有魄力将门吏杀了出城去。表现出曹操的心狠手辣,为了试探儿子的才干,竟不惜以他人的性命为代价。

4.曹操在发现杨修为曹植准备了“答教十余条”后有了“杀修之心”,因为杨修已介入了曹操二子争做接班人的政治斗争之中,这是曹操所忌讳且不允许的。

5.【示例1】原因在于杨修。他恃才放旷,不拘小节,不会审时度势,一味卖弄,更不懂得曹操的个性,屡犯曹操之忌,所以招致杀身之祸。

【示例2】原因在于曹操。他老奸巨猾,心狠手辣,绝不允许别人猜中他的心思,更不愿别人插手他选接班人的事,所以必杀杨修。

二:

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此句反映了曹操怎样的心理?

2.“鸡肋”本是曹操随口说出的口号,但杨修却马上收拾行装,这表现出杨修怎样的性格?(3分)

3.曹植与杨修关系甚好,选文中能看出杨修为曹植作了几件事?从这几件事可看出杨修有什么性格特点?同时也看出曹操对杨修什么态度?

4.选文中写了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修、曹操各是怎样的人?(6分)

参考答案

1. 写出曹操进退维谷的矛盾心理。

2.表现了杨修聪明过人,能猜透曹操心思。

3.三件事分别是告发吴质却反遭诬告、教植斩门吏、替植作答教。这三件事都表现出杨修才智过人。 曹操对杨修深恶痛疾。

4.杨修才智过人、恃才放旷。 曹操刚愎自由、阴险奸诈。

三:

4.请你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总结一下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

5.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杨修和曹操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认识。

6.你认为本文中曹操的形象和你在历史上学的曹操一致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7.从课文中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8.你认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方面是值得你去学习的?

9.“魏武”指谁?表现了他什么品格?

10.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应如何对待人才。

参考答案

4.概括地说,一共写了七件事:“鸡肋事件”、“阔门事件”、“一合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藏吴质事件”、“试才干事件”、“作答教事件”.

5.杨修:才智敏捷,聪明过人,而又自仗才高,放任不羁;曹操:奸诈忌才,阴险狠毒,刚愎自用。

6.不一致。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不等同的。

7.一方面由于杨修自身原因,恃才放旷,无所顾忌,凡事不考虑利害得失,任意为之。另一方面是由于曹操的嫉贤妒能,阴险奸诈。

8.主要有两点:A、让事实说话。作者对曹、杨的性格特点不是通过评论来表现,而是用一件又一件的事实来反映的。每件事同时表现了曹、杨两个人物,生动形象。B、在记叙的顺序上,本文很好地运用了插叙,比顺叙更引人入胜,曲折多姿。

9.指曹操;表现了他既能够承认自己才能不及别人,同时又非常嫉妒的意思。

10.对于人才,应该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给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注释:①庖(páo)官:厨师

②惇:念dūn

③帐:营帐

④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⑤魏王:指曹操。他受封为魏王

⑥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⑦杨德祖:即杨修。德祖是他的字

⑧对:回答

⑨号令:处刑后示众

⑩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丞相:指曹操。东汉末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进位为丞相

?讫(qì):完毕

?佯(yáng):假装

?簏(lù):竹器

?径:直接

?伺(sì):守候

?谮(zèn):诬陷,中伤

?诈(zhà):假装

?麾(huī):指挥

?绰(chāo):抓取

参考译文

曹操聚集兵队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报告给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如今进兵不能胜利,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后也收拾行装。于是军营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朝的。

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不能安稳入睡,因此便手提起钢斧,绕着军营独自行走。忽然看见夏侯惇营内的士兵都各自在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急忙回营帐中召集夏侯惇问是其原因。惇回答说:“主簿杨祖德事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意思了。”曹操把杨修叫去问原因,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曹操大怒的说:“你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便叫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原来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园。造成时,操前去观看,没有夸奖和批评,就叫人取了一支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义。杨修对工匠们说,“门"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嫌你们把花园门造得太大了。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去观看。曹操很喜欢,问道:“是谁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杨修!”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嫉妒。

还有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个晚上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的三儿子曹植,,爱慕杨修的才华,经常邀请杨修谈论,,终夜不休息。曹操与众人商议,想要立曹植为世子。曹丕知道这件事情后,秘密地邀请朝歌的长官吴质到他家里商议,因为怕有人觉察到,于是把吴质藏在大簏子中,只对外说里面是绢匹,运到曹丕府中。杨修知道这件事情后,直接来告诉曹操。曹操派人到曹丕的府中门口观察。曹丕知道后惊慌地告诉吴质。吴质说:“不要担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装上绢匹,还运进府中来迷惑他们。”曹丕按照吴质的话,又用大簏子载了一些绢运进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簏子中,果然是绢匹,就回报曹操,曹操因此怀疑杨修诬陷曹丕,更加讨厌杨修。

曹操想要试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华。一天,命令他们各出邺城的城门;却私下里让人吩咐看守大门的士兵,不准他们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门的士兵阻拦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请教。杨修说:“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拦的,就把他们斩首就行。”曹植听信了他的话,等到了城门,士兵阻拦住他,曹植大声叱骂他说:“我奉王命出门,看谁敢阻挡!”随即就斩了拦他的士兵。于是曹操认为曹植有才能。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他这么干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欢曹植了。

杨修又经常教曹植十多条怎么回答的好,只要曹操问他问题,曹植就依照杨修教他的地回答。曹操问曹植军国大事,曹植对答如流。曹操心中非常疑惑。后来曹丕暗地里买通了曹植府中下人,偷着来告诉曹操。曹操见了大怒说:”匹夫居然敢来欺骗我!”那时就有了杀杨修的心思,如今就借惑乱军心的罪名杀了他。杨修死时才四十四岁。

曹操已经杀了杨修,又对夏侯惇发怒,也假装想把夏侯惇斩了。很多将领上求情才免去夏侯惇的死罪。曹操斥退夏侯惇,下令明日进兵攻打。

第二天,出兵从斜谷界口,前面有一支军队在前面,为首的大将是魏延。曹操对魏延招降,魏延大骂曹操。曹操命令庞德出战。两将正打着时候,曹操营内营着火。有士兵来报说是马超偷袭了中营和后营。曹操拔剑说,“诸将有后退的斩!”众将努力向前冲杀,魏延假装战败逃走。曹操于是指挥军队回头攻打马超,曹操自己骑马站在高处,看着两军对战。忽然又一支军队冲到曹操的面前,大喊:“魏延在这里!”(魏延)拿起弓,箭上弦,射中了曹操。曹操从马上翻身落下。魏延扔下弓箭拿起刀,催赶着战马冲到山坡来杀曹操。(这时)从旁边冲出来一个将军,大喊:“不得伤害我的主公!”一看,发现是庞德。庞德奋力向前,击退魏延,护送着曹操向前进。

马超已经败退了。曹操身上带着伤回到了营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掉了两个门牙,马上命令军医救治。这时(曹操)才想起杨修的话,马上把杨修的尸身收回厚葬,随后下令调动出征的军队回朝。

第2篇: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1、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设疑激趣法 引导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联想想像法

教学设计:

导语:“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仰望历史的天空,有的星辰如恒星一般永恒璀璨,有的星辰却如流星一般一划即逝,追寻这些星辰之光,或许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星空之旅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8课《杨修之死》。一.预习检查,说一说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在《三国演义》

中,作者具有鲜明的拥护刘备反对曹操的倾向,通过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对暴政的愤怒抨击,对仁政的热烈歌颂的思想。

二.说题解文,探究思考 迅速浏览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杨修是何许人也?他跟曹操是什么关系?曹操对他印象怎样?并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杨修字德祖,是曹操的行军主簿。他是曹操的下属,之间关系不太好。曹操对他的印象是甚忌之,甚恶之,愈恶之,大怒,欲杀修,最后终于杀了他,可见君臣关系不融恰。

2、据史书记载,杨修家族可是四世三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尉一类的大官,杨本人也是极有才华,是当时的“名士”之首,在当时文臣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那么在本文中他到底做了什么事,竟然使曹操不顾一切的要杀了他才肯罢修呢?

①私解鸡肋事件

②门内添活事件

③分食一盒酥事件

④揭穿梦中杀人事件

⑤密告曹丕事件

⑥教曹植出城

⑦替曹植作答教

上面的七件事,哪一件是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文中怎么说?那么如果没有了这件事,杨修会不会死呢?那么你认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借,肯定的,因为曹操杀杨修有一过程,前面他和杨修的关系变化中可见一般,杨修早晚得死。他死的根本原因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恃才放旷”是他的爱好,“数犯曹操之忌”是他的表现。我们常说,“个性决定命运”,这话看来在杨修身上找到了证明。下面请同学们在文找一找表现杨修个性的句,并说一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归纳:正面描写 动作和语言描写

杨修:恃才放旷,目中无人,不懂收敛,鲁莽,轻率。

侧面描写

夏侯惇曰 人皆不知其意 丕慌告吴质 于是曹操以植为能 植对答如流 操兵败厚葬杨修

对比衬托: 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

有人说杨修之死纯粹是他自己找死,怨不得别人,也有人说是谁叫在他曹操手下当差,假如他在刘备手下谋职,那会有另一番作为。那么曹操就杨修之死到底要负到少责任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文中重新解读一下曹操这个人物。找一找文中描写曹操的句子。课文外的练习题二

归纳: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嫉贤妒能

我这里有一个疑问,本文中的曹操是个大坏人,难怪就京剧中的曹操是一个大白脸,但我们曾学过他的《观沧海》和《龟虽寿》,(请一个同学背一下)里面的内容怎么看曹操都不像一个坏人,此外还有陈林,荀或的事为证,那么这里是否是矛盾的呢?

不矛盾,因为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常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思想倾向,这一点,我们前面讲过。事实下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分裂的三国时期,对统一北方结束北方人民战乱的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归纳:如果说杨修恃才放旷,平时在无关痛痒的生活中耍一点小聪明,曹操还能一忍再忍,但杨修不但不收敛,还得寸进尺,竟然干涉起曹操的家族内政去了,而且让曹操再选接班人时很是苦恼,可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特别是在封建君主统治的制度下,他的死是必然的,也是早晚的,即使曹操不杀他,曹丕也不会放过他,曹丕接班之后对曹植的待遇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拓展延伸:

1、假如你能回到过去,你会为杨修写一个什么样的墓志铭呢?

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 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愿后人引以为鉴

2、杨修之死能给我们青少年哪些生活启示呢?

杨修致死的主要原因在其“恃才放旷”,“恃才放旷”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或曰人格障碍,在当今独生子女居多的青少年学生中还可以找到其影子,这对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是相当有害的。由于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同学是独生子女,有些同学唯我独尊,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若是成绩优秀,那更是有了“资本”。在家里随意辱骂父母,在学校稍不顺心就随意责骂老师和同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叫“人格障碍”。(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同学们,生活是七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只要我们给予他人帮助、关怀、爱抚,心中装盛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喜,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学会与他人休戚相关,就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杨修之死”的悲剧就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便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下载杨修之死译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修之死译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