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03 07:13:4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湘夫人》教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要点突破】

一、文题解说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是屈原根据楚国沅、湘一带的民间祭歌为素材,再加工创作而成的两篇抒情诗。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配偶神。湘君是湘水神,湘夫人是帝女,居于洞庭之山。因为湘水与洞庭湖相距甚近,所以民间传说这两个神有恋爱关系。

二诗的具体内容是描写神灵在爱情生活中的遭遇与追求,并且通过一种祭礼仪式表现出来,然而作者却是把人间的恋爱生活寄托在神灵的形象上。古代的祈神赛会活动,正是人们借以交往、娱乐的好机会,更是青年男女寻求伴侣和发展爱情的大好时机。作为祭歌的“二湘”,名为娱神,实为娱人。诗中抒写男女相恋之情,主要通过一次赴约-失约的过程表现出来。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四,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 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士大夫的臣妾心理,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的初步定型。

5、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三、背景介绍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四、内容述评

1、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

读《湘夫人》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这就像《诗经》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写怀人不得之情,凄迷哀慕之感,令人嗟叹惆怅难已。《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爱而不见,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二段十四句,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的情景。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第四段六句,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2、佳句赏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湘夫人》此二名之妙,还在以景写情。刘熙载云:“叙物以方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俱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艺概?赋概》)“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是以反常之事为喻之法,在《楚辞》中很常见。如《湘君》中言:“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卜居》则云:“世混浊而不清,暗翼为重,千钧为轻。”而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汉乐府《上邪》)之类,均是其例。

3、难点讨论

①不知为何标题和内容反置?

【提示】:《湘君》篇,写女主角思君;《湘夫人》篇,写男主角思帝子。

②湘君与湘夫人是不是配偶?若是,为何两地分居,相互苦相思?

【提示】:一方是:“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一个是:“目眇眇兮愁予……登白薠兮骋望”。

一方是:“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一个是:“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一方是:“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一个是:“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屈原写湘君与湘夫人苦相思、闹矛盾……可能是屈原为表达“先受重用;现被疏远;企盼重新得到怀王任用”而而设置的情节。既非写舜与二妃;也与“祭祀”无关。

五、中心主旨

《湘夫人》是湘水男神和女神互相表达爱慕之词,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以及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六、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融情于景、以景染情的手法。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湘夫人》此二句之妙,还在以景写情。刘熙载云:“叙物以方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俱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四句,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鸟不宿到树上而聚集在水草里,鱼网不撒在水中而挂到树上,麋鹿不在草地上而跑进庭院里,蛟龙不潜在水底而爬到水边,这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景象,而是假想的反常景象。是湘君在等不到湘夫人、心情越来越懊丧的情况下,对自身尴尬处境的自我比况。而反过来,这种反常景象在头脑中的出现,这种自我比况心理的发生,也充分体现出当时湘君的心情懊丧到何种程度。这样的景物描写,不是将情感融入现实景物,不是以景染情,而是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的途径来达到表现目的,特点鲜明,很有表现力,但一般只能用在某些特定情况之下。

一课一练

【基础达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北渚(zhǔ)袅袅(niǎo)眇眇(miǎo)

B.沅水(ruán)薜荔(bìlì)澧水(lǐ)

C.潺湲(chányuán)云汀(tīnɡ)九嶷山(yí)

D.水裔(yì)屋椽(chuán)馨香(xīn)

2.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白荒忽芳椒庑门

B.江皋嘉期缤纷逍遥

C.容与遗赠衣袂辛夷

D.哀宛迂缓偕逝润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新。

B.中华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记下同代人的雪泥鸿爪,后人就难免要雾里看花了。

C.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是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了。

D.没想到我忙了很长时间,到头来只是海底捞针一场空,这种傻事我以后再也不干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

C.为确保大熊猫入港随俗,科研人员专门安排它们接受语言训练,提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的能力,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

D.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二、文本阅读

阅读屈原的《湘夫人》,回答5~7题。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5.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6.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这首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三、语言运用

8.下面的句子语意不明,请删除赘余的词语,使它表意明晰。

中国美学家和艺术家在考察这个问题时总是提高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书画艺术审美创造的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循以宇宙本体以及创造天地万物的自然过程和状态为其根本法则。

应删除________一词。

9.阅读下面一段抒情性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结构,使之成为能加强抒情效果的整句。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给我带来生命的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赋予我流动的思想!

湘夫人降临在北洲之上,

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萧瑟的秋风啊,徐徐地吹拂着,

洞庭湖扬起微波啊,落叶飘零。

站在长满白薠的地方啊,纵目远望,

我与佳人相约啊,今晚张设罗帐。

鸟雀啊,为何聚集在水草之处?

鱼网啊,为何挂结在高高的树梢之上?

麋鹿为何来到庭院觅食?

蛟龙又为何在水边游荡?

清晨,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

傍晚,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我来相聚,

我将飞快的驾车啊,与她同行远去

构筑宫室啊,在那绿水之中,

修盖屋顶啊,用那翠绿的荷叶。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兰木为房椽,

辛夷装饰门楣啊,白芷装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

剖开蕙草做的幔帐啊,也已支张。

用白玉,做成镇席的宝器,

散栽石兰啊,让其四处撒播芳香。

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

又把杜衡缠绕在屋顶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

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啊,纷纷出来迎接湘夫人,

神灵们一齐降临啊,如云彩满天。

湘夫人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沅yuán。

2.答案:C

解析:A蘋-薠;B.嘉-佳;D.宛-婉。

3.答案:B

解析:A.“空前绝后”是前后都没有,不合语境;C.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与文意不符;D.海底捞针:形容事情非常困难,应为“海底捞月”。

4.答案:A

解析:B.“创造的”应改为“创造了”;C.应为“提升”熊猫对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的接受能力;D.有歧义,是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还是“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语意表达模糊。

5.答案: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6.答案: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有力地烘托和反映了充溢于湘君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又为下文写众神把恋人接走时湘君又重新陷入相思之苦作了铺垫。

7.答案: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8.答案:遵循

9.答案:你给我带来生命的活力,你给我带来感情的滋润,你赋予我思想的流动。

杨思琦

第2篇:《湘夫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屈原、《楚辞》的知识

2、读懂文意,训练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转译诗歌的能力

3、把握故事、情感

4、体会屈原在文中的寄寓,了解“香草美人”意象。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2、质疑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学习屈原执着于理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1、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节选,回顾其中名句(师说上句,生接下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从中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追求理想、执着、坚守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2、注释补充(幻灯片投影):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竹上生斑,“斑竹”之名(也称“潇湘竹”或“湘妃竹”)由此而来。据说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尽。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诗歌《湘夫人》。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称二女为“湘夫人”。

提问填空: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林黛玉的住所根据这个典故命名为“潇湘馆”,门外“有千竿翠竹遮映”。林黛玉的别号就叫“潇湘妃子”,她常常流泪。有人推测曹雪芹原意是让黛玉最终投水而死--质本洁来还洁去,像娥皇、女英一样。

二、预习检测:

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2、预习题:利用注释,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湘夫人》的故事,标记有疑问的字词、诗句。

3、学生互相传看,推荐译文,读两篇。

4、提问:根据自己的翻译和同学的译文,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文中叙事语句的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要干什么?结果呢?)

“与佳期兮夕张”、“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人约会、湘君筑室,最后女子未来。

三、内容分析讲解

(一)幻灯片展示老师选择的译文,点拨词句,提问

第一节:(1)“帝子降兮北渚”翻译时可以理解为“帝子将北渚”

(2)从中感受到湘君怎样的感情?“愁”,“目眇眇”、“登白薠兮骋望”--焦急、迫切地盼望。

第二节:(1)“沅有芷兮澧有兰”运用了什么手法?是《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从景物说到人事上来。

第三节前6句:有两句和前面的句子很相似?找出,说说这四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不同于常见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回顾。生活常识--鸟常聚集在树上,渔网常挂在、晾在船上、岸边、杆上……麋鹿在哪里吃食?曹操《短歌行》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蛟龙平时待在哪里?深渊、深水中。《劝学》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赤壁赋》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几句一般理解为相思

中的湘君眼前出现了错觉、幻觉。(生活事例联想:认错人……)

第三节后16句:描写什么?筑室。(内容理解即可,不必求文言的细致翻译。)学生看译文,有理解分歧的,老师给出两个版本,如“擗蕙櫋兮既张”(已经剖开蕙草作为张开的帐顶/将那蕙草制的隔扇分开安放。)

提问:1、湘君修建的房子如何?美丽,优雅。

2、为何修建这样一所房子?表现了湘君的满怀希望、憧憬、痴情、真心……也侧面衬托写出了要迎接的湘夫人的美丽、高贵、纯洁、超凡脱俗……(可提示:这样的房子应该由什么样的女子来居住?)

3、为了迎接湘夫人,湘君不仅修建房屋,还干了什么?齐读本段最后两句?迎接宾客。

4、为了一次约会,有必要要这样隆重吗?这不像是约会,更像什么?婚礼。原来他们约好了在今日成亲。迎娶新娘要提前布置新房,不仅人类如此,自然界的动物、鸟类雄性在向雌性求爱时,也要尽力搭建、筑造好窝和巢。

第四节:1、展示译文,强调“捐”为“扔、弃”之意。“远者”指“湘夫人”

2、前两句应该如何翻译为好?为何要把衣服扔到江中,弃到澧水之滨?你如何理解这一举动?(湘夫人未来,在现在的婚礼上如果新娘缺席,新郎会有何反映?气愤,断绝关系,扔东西--抛弃信物……最好把衣服理解为是湘夫人所赠之表情的信物,此刻为男子气愤之举,符合人之常情。)

3、为何又去采摘杜若?为何还要送给不来结婚的湘夫人?表现了湘君的痴情

4、最后两句表现了湘君怎样的感情?自我安慰,自我开解。

5、湘夫人为何没来?未说明原因。她爱不爱湘君?看一看姊妹篇《湘君》--湘夫人的心声。

(二)听现代文朗诵的《湘君》与《湘夫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同时投影《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三)小结:湘君与湘夫人彼此相爱,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让爱情如愿,发生了爱情的错位,这是一种悲剧。但痴情的湘君愿意继续守候,我们从诗歌中感受到了他的心境约定后的担心的忧愁、急切、怅惘、期盼、失望、愤怒、自我安慰……

四、诗歌主旨理解

1、为何屈原要塑造这样一个湘君的形象?湘君对湘夫人的情类似什么?

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慨,用湘君与湘夫人的关系拟自己与楚王的关系,流放中的他就像痴情的湘君一直在等待楚王来再次重用他。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以婚约比喻君臣遇合,这是作为一种政治关系的借喻。

2、湘君盼湘夫人到来共浴爱河,屈原盼楚王前来干什么?实现美政理想。

3、知人论世,了解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4、屈原在自己的文章中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坚持、对君王的忠贞,他一直等待,等到国亡,城破,最后只好以生命来殉自己的祖国,他为后世人们竖起了爱国的高峰。想想历史上有哪些人物像屈原一样爱自己的国家,不管它是否残破?不管君王是否昏庸、离弃自己?

杜甫、陆游、文天祥、岳飞、袁崇焕、辛弃疾……

五、“香草美人”的理解

1、“香草”在屈原作品中,一般用来干什么用?

本文中建筑房屋,赠送给湘夫人。赠香草以传达情意是古人的传统,高一学过《涉江采芙蓉》。古诗词中常见,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为美,美人之贻”等。香草还用来装饰自身,美化外表,寓意着对内在美好品德的追求,即高洁、善和美等。

2、美人指谁?学生会想到是楚王,是“被追求者”。屈原在诗歌中曾上天入地求女。但有时美人也指自己,像《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峨眉兮”,是美丽但备受嫉妒、被冷落的美人。所以美人既指明君,亦喻贤臣。

3、后世诗歌对屈原“香草美人”比喻的继承和发扬

杜甫的《佳人》、张九龄的《感遇》、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孟郊的《烈女操》、张籍的《节妇吟》、陈师道的《妾薄命》,以及一切寄托于妇人女子以抒写作者情意的诗篇都是屈原这种作风的继承。

另一类是以禽兽花草比谄佞贤良,后世学者虽各有其所选择的具体的意象,但是都遵循着“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佞”的基本模板。辛弃疾有诗“有美玉于斯,雕琢那可废,芝兰生当户,虽芳亦芨刈。……”以芝兰象征顽石,将自身寄予顽石,实际就是在象征自身。

不仅是在诗词领域中,在小说中,香草美人也有发扬,尤其是在蒲松龄的笔下,鬼狐世界的跨时空阴阳地界的爱恋,显然受了楚辞的影响,《聊斋》中的花妖,激活勃发了香草这一原型意象。《竹青》、《香玉》、《荷花三娘子》等等,都显示了蒲松龄对于“香草美人”的情有独钟和独到发挥。

六、结束语:屈原是战国时期一位张扬着改革的理想,闪耀着人格光芒,高举着爱国旗帜的历史伟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奔涌着热血般的激情,幻化着斑斓的色彩,创造着壮丽意境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学习屈原,学习楚辞,是为了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从而铸造我们国民的人文精神。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让我们珍爱屈原,珍爱屈原精神,从热爱他的文字开始。

五、作业: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湘夫人(屈原)

爱情悲剧--湘君侯湘夫人不至,等……

政治悲剧--屈原盼楚王终不来,等……

香草美人--美好品性、明君贤臣

卢艳艳

第3篇:湘夫人(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湘夫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师:我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生:……[师板书]

师:好。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湘夫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把握作品人物形象

2、分析诗歌主旨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路漫漫其修远兮,。

让学生说出上下句,教师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答案。从这几句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屈原,一个坚持真理,不遗余力去追求和探索的屈原,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屈原,品读《湘夫人》。

二、诵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诵读

三、梳理情节

约会相约不见

赴会只见流水

想象美好生活

平静期盼等待

四、重点赏析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问题设计

1、湘君是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湘夫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 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3、 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写作背景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 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2、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原是他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湘夫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湘夫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王斌

教学目的:

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

1、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第一节

一、导入:

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知道它的来历?

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伤心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湘夫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夫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