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相见欢》古诗鉴赏
《相见欢》古诗鉴赏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2]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3]
相留醉,
几时重,[4]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1]此词的词牌亦有作“乌夜啼”。
[2]谢:凋谢。
[3]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4]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赏析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第2篇:课外古诗鉴赏之相见欢
课外古诗鉴赏之相见欢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答:“无言”二字写出了词人的愁苦神态,“月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睛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
2、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根据下片词意作简要赏析。
答:“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3、“相见欢”是词曲牌,又名乌夜啼。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亡国哀思的感情。
4、“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纷繁的离愁比做难理的麻丝,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的心绪。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喻事情难以处理,心情特别烦乱.
5、你怎样理解末句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举例说说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答:运用白描手法,表达出“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的沉痛和辛酸之情,尤为感人。
6、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语营造的凄婉、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
B、“丝”与“思”谐音,以麻丝喻愁思,生动贴切、深刻感人。
C、作者身经亡国之痛,故而发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痛彻心扉的凄婉之声。
D、“剪不断,理还乱”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但因为它形象的比喻,更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
7、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
答: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答成“亡国哀思”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在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诗句所展现的内容。此词作于李煜归宋以后,细腻地描绘了他亡国后溺于悲伤的心情。“月如钩”从视觉上告诉读者当时的'时间,缺月正象征着作者人生的失意。自比“梧桐”,终日和冷冷清清的秋色作伴,深深地刻画出作者内心的寂寞。“别是”这二字用得极妙。它把作者那种真切的愁的滋味婉转地表达了出来。无言哀伤,却让读者的思绪停留在“愁”的想象中,让气氛更加沉重。不言离愁却让你深深地陷进离愁别绪之中。
9、“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前面三句的景物描写都围绕着“独”字展开,体现出作者当时凄凉的心境。由于身份的特殊,对于“被囚”的感受也会越发不同,题眼是“孤独”,难度不大。
10、任选角度,赏析千古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答:示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句的赏析。任选角度放宽了答题的限制,可以从写法、内容、情感等多方面进行赏析。围绕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第3篇:《相见欢》诗歌鉴赏
《相见欢》诗歌鉴赏
相见欢
蔡松年
九日种菊西岩,云根石缝,金葩玉蕊遍之。夜置酒前轩,花间列蜜炬,风泉悲鸣,炉香蓊于岩穴。故人陈公辅坐石横琴,萧然有尘外趣,要余作数语,使清音者度之。
云闲晚溜①琅琅。泛炉香。一段斜川②松菊瘦而芳。
人如鹄,琴如玉,月如霜。一曲清商③人物两相忘。
[注] ①溜:水流。 ②斜川:晋陶渊明曾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并作诗记之。③清商:即商声,古时五音之一,其声凄清,故称清商。
(1)这首词写景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所描绘的意境有什么特点?(2分)
(2)你认为诗中的人物应是怎样的身份?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4分)
(3)这首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写景手法答绘声绘色反衬(以动衬静)比喻白描其中之一皆可。(1分)意境特点答清、清静、凄清、宁静皆可。(1分)
(2)应是隐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