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教学实录_李煜相见欢教学实录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1:16:4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相见欢教学实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李煜相见欢教学实录”。

上课前指导学生鉴赏余秋雨的散文《夜雨诗意》,熟悉构成语言文字的张力的形式——排比(大排比、小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句式对称、倒装等句式特点。过程:

一、知人论世

二、以音乐渲染氛围,指导朗读。

三、提出写本次赏析诗词的要求

写作方法——大肆铺排

思想感情——感同身受

思维导向——前后对比 上阙:第一句:无言独上西楼

师:为什么会“无言”?用排比句写出原因。

生:无话无说

生:无人可伴 无人相随 无人相对 生:„„ 师:“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生: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生:步履是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 师:“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 生:空荡荡的楼 生:孤独冷清的楼 „„

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例:不见,。生:不见美酒佳肴。生:不见山呼万岁。生:不见前呼后拥。生:不见爱妃宫娥。„„

师:由以上同学们的描写,可见李后主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第二句:月如钩

师: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生: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着思故乡”到王安石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新月如钩。

师:明月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请用排比句写出。生:新月如钩,勾起了词人多少遐想? 生:多少回忆? 生:多少新愁旧恨?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举头望月,往事不堪回首;低头一看,满目萧然。“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例如:温庭筠的《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陆甫之的《清平乐》中的 “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张炎的《清平乐》中的“只有

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形容;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

请将正常的句式与颠倒的句式比较,体会其诗意的表达效果。“寂寞梧桐深院清秋”与“清秋锁梧桐深院寂寞”

下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师:“剪不断”三 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人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可见他的愁要比别人怎样?用排比句式写出。生:多得多(数量)生:深得多(深浅)生:浓得多(浓淡)生:长得多(长短)生:重得多(轻重)生:苦得多(味道)„„

四、教师总结。

五、学生整理自己的写作赏析,并互相借鉴欣赏。相 见 欢 李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意境。

四、理解内容

1、释词

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2、古文今译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更显得孤寂冷漠。剪也剪不断,越理越凌乱,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3、概括上下片内容

五、欣赏诗歌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亡国之君的孤独寂寞。

六、写作特点

用字准确,寓意深刻。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寞”“深”“锁”。

七、小结课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李煜诗词。

九、板书设计 相 见 欢

李煜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相见欢》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

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以上具是写景佳作。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写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下片中,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这首词也是李煜降宋幽囚时所作。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无半点藻饰,形同白话,却已“摄尽凄惋之神”(俞平伯语)。作者非真的无言,而是无人能够共语。他身为禁囚,已毫无自由之可言,随时有被宰割的可能。在孤独、愁闷的心情中,他迈着沉重的步履,一步一步地登上西楼。“独上”、“无言”充分表达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可怜处境与神态。李煜曾劝戒自己“独自莫凭栏”(《浪淘沙》),可是今日偏偏上西楼去凭栏,可见他内心充溢着矛盾。从前是“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玉楼春》),那时多么逍遥自在,可如今却“独上西楼”。凭栏望,只见残月在天,冷如秋霜,一片萧瑟凄清景象。这如钩残月照着自身,也照着那望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上西楼是为了排遣忧思,凭栏望,却更激起了无限惆怅!低头只见寂静的院落中,梧桐已被一片秋色深深笼罩,一派凄凉惨淡的情景。词人在这里是写景,也是写他的内心感情,情与景已融而为一。一个“锁”字,更点明了他的身世,把他的难言的愁苦全盘托出。

上片以环境烘托感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真可谓神来之笔。尽管语同白话,而两个动词加一个比喻,顷刻间将词意推向高峰。愁恨本非实体,是无形无状的,能言传而难以捉摸。李煜用动作来形容,一团乱麻,若以快刀斩之,将迎刃而解,若能耐心去理,也能理清,而自己的繁杂纷乱的愁恨,却是用什么办法也无从排解的。正如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通过“剪”和“理”两个鲜明动作,喻无形愁绪为具体感受,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一样具体、形象,感人至深。而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较前更深一层。前面诉说的愁情尚能借助外物表达,而今的滋味更是难以名状。是囚徒苦,还是亡国恨?诉不尽,说不清。是悔,还是恨?无从交代,也无法交代。这其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内心感受别于常人,捉摸不到,却时时撞击心头,有苦说不出,正如李清照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片以冷月秋桐的环境渲染烘托,塑造孤独者黯然神伤的形象,下片用自然淳朴的语言,抒写内心的真情实感,通过形象的动作,鲜明的比喻,将内蕴情感充分表露,具有特别的艺术概括力。感情之流露真挚而直率,文辞之表达自然而细腻,九曲回肠,感人动情。这是出于词人的卓越的艺术才能,而主要归结于他的真情的抒发。[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

[注释]

①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

②深院锁清秋:深院被清凉的秋色所笼罩。“锁”字暗含着主人公在囚禁生活中的感受,孤独而又凄凉。

③别是一般滋味:有的版本写作“别是一番滋味”。另有一种滋味。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讲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造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如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见欢》(5分)

1.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3分)2.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3.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

答案:《相见欢》上片:描写作者秋夜独处的寂寞之情。下片:直抒胸臆,抒发离愁。1.剪不断 理还乱

2.对故国的怀念与被囚的孤独寂寞之情。点拨:从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浪淘沙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1)潺潺:(2)一晌:

2.“流水落花春去也”一句中,“流去”的内容指什么?(2分)

3.本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感情?(2分)

赏析:这首词与《相见欢》都是李煜被囚时的作品。《相见欢》抒发的是孤独寂寞之感,而《浪淘沙》却表现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悔恨、对逝去的故国的怀念以及囚居的凄婉之情。全词从梦境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四)(5分)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1)疏桐:(2)省: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品格?(2分)

3.词人以 为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1分)

赏析:此词和《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苏轼的作品。《卜算子》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江城子》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的壮志。在写法上,前者写得比较清冷,静中有动,寓意深长。后者写得豪放,豪情洋溢。

答案:

(三)1.(1)流水声,这里指雨声。(2)一会儿,片刻。2.过去帝王富贵荣华的生活。3.怀念故国、对过去的悔恨、对囚居生活的悲愤等复杂的感情。点拨: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四)1.(1)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2)省:理解,明白。2.不肯随波逐流的孤傲品格。3.孤鸿 点拨: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

相见欢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相见欢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相见欢教学反思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相见欢教学反思,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相见欢》教学反思

《相见欢》教学反思这首《相见欢》是后主李煜的作品,是他归宋以后所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全词36个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叙有议,叙议结合。作为五代南唐的最后一代君主,当他成了......

《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2、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登位......

下载相见欢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相见欢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