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导入:认识关系型话题作文
2003年全国高考用“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命制了一道关系型话题作文,从此,关系型话题作文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享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2004年有“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Ⅰ)、“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卷Ⅱ)、人文素养与发展(浙江卷)等,2005年有“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全国卷Ⅰ)、“位置与价值”(全国卷Ⅱ)、“铭记与忘记”(全国卷Ⅲ)等,2006年有“走与停”(重庆卷)、“人与路”(江苏卷)等,2007年有 “一生与一步”(四川卷),2010年有“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北京卷)。
还有的尽管没有明确是关系型话题作文,但它要体现的也是事物的相互关系,可以把它当成关系型话题作文来看待,如“跑的体验”(2005湖南卷),就可把它作为“跑与体验”的关系型话题作文来看待;浙江卷的“一枝一叶一世界” 其实就是写 “小与大”的关系;湖北卷就是弄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哲学辩证意识,弄清内与外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难度超过单向型话题作文,那末,在考场上如何写好关系型话题作文呢?其实,只要我们弄清楚此类话题作文的特点,掌握其写作技巧,就能应对自如。
一、要揣摩文题中材料(引言)与话题内涵之间的关系
话题材料(引言)与写作立意之间有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话题材料(引言)与立意关系不大,它只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那么你在立意时可抛开材料(引言),把它当作没有材料(引言)的关系话题看待;如果话题材料(引言)与立意关系紧密,材料(引言)对话题关系起到诠释、限制和暗示的作用,那么就要好好注意了。
如2005年全国卷Ⅲ作文题: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以“铭记与忘记”为话题作文(体裁不限)。
这是一道富含哲理的关系型话题作文。此题的材料对话题“铭记与忘记”做了阐释,它提示你:生活中我们应该忘记什么,又该铭记什么(我们要忘记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不快,宽以待人;而对别人给自己的帮助则要铭记在心,时刻不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因此,对于这样的材料(引言),你得好好揣摩,从而对话题有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以便你深刻理解话题内涵,领悟命题意图,更好的作文。
二、要辨明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间的关系。
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写作关系型话题作文时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1)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a.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辩证关系、依存关系等。
练习:指出下列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
《信仰与动力》:条件关系
(立意:崇高的信仰才能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动力)《激动与行动》:递进关系
(立意:激动诚可贵,关键在行动。)
《学与问》:依存关系
(立意:善学方能发现问题,善问可使学习深入)
b.对立统一关系、是非取舍关系、并非绝对关系、相容并存关系等。
练习:指出下列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
《自由与纪律》:
对立统一关系(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自信•自满•自负》:
是非取舍关系
(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
《名师与高徒》:
.并非绝对关系(或条件关系)
(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谦虚与表现》:
相容并存关系
(对“谦虚与表现”,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
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几种关系是常见的,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作具体分析,从而做到既快捷,又准确。
(2)要从不同层面解读构成话题的诸个要素。
有些话题的构成要素较为简单,一目了然。如“文凭与水平”谈的是
学历与能力 ;“名师与高徒”谈的是 条件与结果
;“痛苦与成功”谈的是
过程和结果
; “平凡与伟大”往往指 具体的言行与抽象的精神品质。
而有的话题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话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
练习: 根据指定的关系给话题《个人和集体》立意: A、条件关系:只有发挥集体智慧,才能展示个人才能 B、褒贬关系:投身集体如鱼得水,脱离集体寸步难行 C、依存关系:个人能影响集体,集体能教育个人
又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
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审慎解读。(3)要选取最佳角度构思行文。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虽然同一话题关系不定,多种多样,但考生在一篇考场作文中不可能也绝不允许同时关照话题要素间的几种关系。否则,极可能弄巧成拙,出力不
讨好。因此,考生作文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选取那种自己最熟知、最易驾驭、最有把握、最有话可说的关系,进行精心构思、成文。
三、要有符合文体基本思路的构思
假如你要写记叙类文章,你就得先将关系具体化,再将具体化的关系化为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进行描述,文章一定要注重以细节传情。假如你要写议论文,你也要先将关系具体化,再把具体化了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文章一定要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
对于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你不管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根据实际兼顾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要素,明确其间关系。千万不可因关系不清而改变话题,或只关照一方搞单打一,也不能将关系绝对化,表述过头,失之严密。而一定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解读。
四、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误区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有的学生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误区三: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
五、课堂训练:
1、给话题《自尊与虚荣》立意,并指出立意的侧重点:
A、关系:取舍
B、立意:提倡自尊自爱,反对追求虚荣 C、侧重点 :虚荣的危害
2、为下列立意指出关系: 话题:《读书与做人》
立意A、多读有益之书才能成为高尚之人。条件关系
立意B、要读书,更要学会做人。递进关系 立意C、读书为做人,做人要读书。依存关系
3、总结归纳
“关系类”话题一般涉及哪些关系?各种关系的重点各应落在哪里? A、条件关系,重点:条件 B、递进关系,重点:后一项 C、依存关系,重点:缺一不可 D、因果关系,重点:因
六、作文演练:
题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要走路,必须依靠腿脚的屈伸才能前行;人要写字,必须凭借胳臂的屈伸才能运笔;人要吃饭,必须通过手指的屈伸才能操作;就是讲话,也要仗着舌头的屈伸才能进行„„可以说,没有屈与伸动作的默契配合,就没有人的正常劳动和生活。其实在大千世界中,无处不体现着屈伸的辩证法。
请根据你的体验和感悟,以“屈与伸”为话题作文。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屈”与“伸”是一对反义词,基本义依次为“弯曲”和“伸直”,引申义可以是“隐忍”与“伸张”、“退避”与“进击”、“让步”与“抗争”等。关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立意:
①身陷困境,以屈求伸,方能打造成功,获取更大的人生价值。论据:正: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奋起自强,成就了统帅百万大军的辉煌。反:项羽不堪兵败之耻,自暴自弃,酿出了血洒乌江之畔的悲剧。②直面邪恶,伸而不屈,弘扬正义,才能谱写一曲高亢的生命之歌。
论据:唐睢奉命出使,受欺于虎狼之秦,便挺剑抗争,捍卫了国土;屈原秉忠为政,见疑于昏庸之主,便怀石沉江,赢得了芳名。他们的壮举更给人启示:正义当前,该手时就出手;伸而不屈,无论成败,都不失于伟大。
③遭逢险情,审时度势,当屈则屈,当伸则伸,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题二: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本名为《我平庸,我快乐》的书被许多人摆上案头。在书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的女儿成长中的许多趣味琐事,由衷地表达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拥有平庸而快乐的人生——作者称之为一种“新型育人理想”,并因此而认为:“追求为痛苦之源,平庸为快乐之本。”
请以“平庸与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标题自拟。
5、不少于800字。
6、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并非绝对关系。
持赞同的观点:“平庸”就是以平常的心去看待生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不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持反对的观点:平庸不可能带来快乐,平庸意味着懒惰和放弃,放弃不会带来快乐。要是平庸即快乐,平庸即时尚,人人以平庸为荣,于国于家都不是好事!认同平庸快乐论,在生存压力这么大,工作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是对现实的逃避。一个国家,如果让“宁要快乐的傻子”变成大家的共同“追求”,其国民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一个民族,如果让“我平庸,我快乐”变成时尚,又如何自强自立于世界?
佳作示例:平庸亦是一种快乐
大海的平庸,在于它常年保持一色的蔚蓝;大山的平庸,在于它永远保持一种沉稳的姿态;大地的平庸,在于它只能拥有一种自己的色彩;我们的平庸,在于我们非常的平凡。面对浩瀚苍穹,你是否曾苦苦叹息:“为什么我很平庸?”以致使自己陷入一种庸人自扰的境地,亲爱的朋友,不必为了自己的平庸而烦恼叹息,换个角度想,其实平庸亦是一种快乐。
当有人问克里姆林宫的老清洁工:“你每天干这些琐碎的事情,非常快乐吗?”老清洁工微笑着回答:“我收拾克里姆林宫,就像总统收拾俄罗斯一样,虽然范围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我平庸,但我每天都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感到
很快乐。”是的,我们很多人都是平凡人,都很平庸,但我们都在工作,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实现着自己的快乐,亦是平庸者之快乐。
我们平庸,但我们可以与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我们平庸,但我们可以与大自然交流,也不失为一种快乐;我们平庸,但我们可以手捧唐诗宋词,体味李白的狂放与易安的多愁善感,更为一种快乐„„只要你用心体会,快乐到处存在。
一本名为《我平庸,我快乐》的书被很多人青睐,因为书中所阐明的观点便是平庸者应该寻找平庸者的快乐。是啊,自然的美就在于它的平凡,在于它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质朴。平庸者的快乐也在于我们都很平凡。我们没有沉鱼落雁一样的容颜,但我们同样有一张可以展现心情的脸。当我们高兴时,便可以放声大笑,不必有所遮掩;当我们失意时,便可以眉头紧锁,不必有所欺骗。因为我们平凡,我们拥有真我的踏实与快乐之感。
大海平庸,但它可以变幻出大大小小的海浪;大山平庸,但它可以变幻出多彩的颜色;大地平庸,但它依然会在发怒之时,将滑坡、泥石流赠给我们„„ 我们平庸,但我们依然快乐„„
第2篇:关系型作文审题指导老师
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指导
一.近两年高考试题有关关系型话题
(一)2004年全国高考的作文命题有:
1.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使用)
2.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老课程卷。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等地用)
3.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全国卷。吉林、四川、黑龙江、上海等地使用)
4.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全国卷。甘肃、青海等地使用)
(二)2005年全国高考的作文命题有:
1.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全国卷1。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海南等地使用)
2.位置与价值(全国卷2。黑龙江、吉林、广西、新疆等地使用)
3.铭记和忘记(全国卷3。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使用)
二.明确什么是关系型话题
指的是一种由多个概念构成,通常用“和”“与”或间隔号(有的也用顿号)连接,结构为并列式,要求考生准确揭示各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命题。就拿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的《我与地坛》来说,其文题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话题,行文中作者就很好兼顾了“我”与“地坛”这两个要素:一方面具体描述了“我”在地坛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思,另一方面又深刻地交代了“地坛”给我的人生感悟,使我完成了生命意义的思考,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鼓足了生命的勇气,从而揭示了两个要素间的关系,即“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
三.分清关系型话题各要素之间的常见几种关系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位置与价值”,可以理解为有什么样的位置就有什么样的价值,或者说要什么样的价值就要找到什么样的位置;有了好的位置不一定就有特别的价值;我们要在一定的位置上发挥更大价值;为了实现某种价值去寻找合适的位置等等。再如“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如果把自己当做别人,把别人当做自己,我们看到了别人,别人也就看到了自己,这样,作文立意就具有哲理思辩性了。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对“向前看与向钱看”则要理解为“我们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
3.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铭记和忘记”这个话题暗示了一种生活态度,话题的内涵很明白:生活中有的东西需要铭记,有的东西需要忘记。应该铭记什么,应该忘记什么,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又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在我们这个开放的时代,追求个性张扬,要有所建树就应该有走自己的路的勇气,既要充分地相信自己,然而有时方向不明,问问路也很有必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对自己也有好处。
4.条件结果关系:即话题两个要素之间为一个是其中另一个的条件。也可称这为有此就有彼式。如“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人生是否幸福快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论完全不同。这就是命题包含的人生哲理。显然一件事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去看都有道理,但要感觉到幸福快乐,我们当然要注意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身边的一切。“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是因,“我们会有新的感觉和发现”是果。反过来说,我们没有新的感受和发现,即没有快乐幸福,那是因为我们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有问题。再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因为人生不可能没有痛苦,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所以从积极方面去思考,我们遭遇挫折之后,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是最好的人生态度。换一个角度来看,有一些人遭遇了挫折以后痛苦万分,是因为它们放大了痛苦。
5.比喻类比关系。题目由几个有比喻特点的概念构成,审题时,我们要认识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由比喻意义联想到社会现实,即将命题概念与社会现象进行一一类比,揭示某种道理。“树木·森林·气候”,树木组成了森林,森林影响了气候,气候又对树木生长产生很大的作用,你可以类比为个人、社会、风气,也可以比喻为个人、集体、国家等等。如果写议论文,需要对命题概念之间的关系加以阐释,要用到类比论证法。
6.表象实质关系。几个概念之中,有的揭示的是事物的表象,有的反映的是事物的实质。审题时既要注意表象,更要注意实质,认识到事物的实质是作文的重点。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出人意料”是一种表象,“情理之中”才是实质。作文无论叙事还是说理,重点应该放在对情、理内含作出合理的、深层次的表现和阐述。如果仅仅针对“意料之外”描述或交代某种现象,对“情理之中”一笔带过,作文就扣题不紧了。当然揭示事物的表象和实质之间的联系,在作文中往往是相互融合,做到这一点就行了。
7.相辅相成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如“理论与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也需要理论指导。审题时要明确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只是强调某一方面,忽略另一方面。
8.递进强调关系。概念之间具有明显的递进特点,审题要特别注意最后的概念,作文的重心也应该在这里。如“兴趣与毅力”,兴趣固然非常重要,但毅力显得更重要。人要干一番事业仅仅依靠兴趣是做不到的,有了毅力的支撑,才能取得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话题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话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
上面是为了说明的需要,分述了几种情况,如果笼统说来,关系式话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辨证关系,在辨证关系中蕴含一种哲理。高考经常采用这种命题,内容紧扣社会现实,这就最有效地检测了考生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作文要获得高分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四、练习
1、判定话题类型
(1)自卑与自信(2)理想与行动(3)实力与机遇(4)平凡与伟大
(5)红花与绿叶(6)羡鱼与结网(7)文凭与水平
2、判断类型并写开头
(1)自由与纪律
对立统一关系;这个话题,可以这样立意: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2)人文素养与发展
这个命题就是条件关系,可以这样立意:只有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3)《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和各种矛盾冲突,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和风格,而不能随风倒随大流。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文章的开头。
并列共存关系;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三人旅行者早上一同外出,一个人拿了根拐杖,一个人拿了把雨伞,第三个人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回来时,拿伞的确浑身是水,拿拐杖浑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有拿的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问第三个旅行者为什么会这样,第三个旅行者回答说:“当大雨来临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时,我细心地走,所以,我既没淋湿也没跌伤。你们的失误是由于你们凭借了优势。”请以“优势与成败”为话题写文章的开头。
[审题]“优势与成败”是一个相辅相成关系型的话题,如果我们仅从话题立意而不顾材料的话,很可能立意就是“拥有了优势就等于获得了成功”或“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优势”。但如果我们审视材料,找到材料与话题的交汇点,共同点,就会发现以下立意才是最佳的:“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恰当把握,利用自己的优势,过于依赖优势反而可能导致失败”。
第3篇:浅谈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网友来稿)
浙江省诸暨中学 陈卫国
经过六年的因陈变革,时至今日,话题作文早不是什么新鲜的作文形式。考察六年来话题作文的变迁,我们也可以清晰地感觉出它在命题方式上的一些细微变化。这种变化,概括地说就是话题作文已由简单的概念型、判断型话题向复杂的关系型话题转变。这种转变不是单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而是对话题作文在写作范围、对象上制约的加强。这种制约的加强对考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新的高标。
回顾2003年全国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作文,因其制约因素的严格,几与前几年话题作文形成断裂,不少考生缺乏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不会审题或审题不严,作文答卷偏题离题者非常普遍。再看2004年高考,全国15份试卷,除4份试卷外其余所有试卷均延续关系型话题作文模式,对考生审题能力再次提出高要求,但遗憾我们的许多考
第4篇:关系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关系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所谓“关系”型材料作文,就是题目材料中有一组或多组概念,这些概念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例如2014年上海卷“穿越沙漠”这道考题中,有“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以及“自由”“不自由”两组关系;浙江卷作文题的关系是“门与路”,辽宁卷作文题的关系是“霓虹灯与繁星”,福建卷作文题的关系是“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此外,2013年全国课标乙卷的“切割钻石”、上海卷的“重要的事情与更重要的事”、辽宁卷的“沙子变珍珠”、湖北卷的“上善若水任方圆”,2012年江西卷的“‘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与‘要想到你没有什么’”、浙江卷的“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以及2011年上海卷的“‘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等,其“关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都比较明显。
审读此类文
第5篇: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立意(和与竞争)(材料)
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立意
在话题作文文苑中,有这样一类文章,它以其立意新、题材新、体裁新、语言新而格外引人注目。我们把这类作文称之为另类作文。它通常采用新奇化的手法来制造陌生化的刺激,将熟悉的材料嬗变为陌生的情节,将平淡的故事演变为奇特的结构,将熟悉的主题表现为鲜见的形式,因而在考场作文中,以别样的风采获取高分乃至满分,受到莘莘学子的青睐。
下面以“时间”为话题作个例谈。训练题目】
珍惜时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经济学家说:“时间就是财富”;军事学家说:“时间就是胜利”;医药学家说:“时间就是生命”。请以“时间”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写作提示】
“时间”是个永恒的话题。时间的长河源远流长,无穷无尽。在时间长河中,短暂的人生,只不过是一朵瞬间即失的浪花而已。从古至今,吟咏时间的
第6篇:关系型话题作文如何准确审题立意(网友来稿)
山东省薛城实验中学 孙 涛
2004年14套话题作文题中有11套是关系型话题,它具有多元性、辨证性、发散性的特点,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能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所以我们估计在2005年更多各省份自主命题的情况下,关系型话题作文仍是考试的热点。对于关系型话题作文,不少考生倍感头疼,偏题、跑题现象有所上升。为了卓有成效地扎实备考,避免作文的大面积失分,我们必须掌握其写作技巧。考生不妨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内涵及构成
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在具体操作上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不可顾此失彼。不少学生不明内涵,在具体操作上出现失误。
人们一般把话题作文分为四部分:一是材料语,二是提示语,三是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