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我与地坛》(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师随笔)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01 07:13:1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重读《我与地坛》(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师随笔)

前几天,又读了几遍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一读,勾起了我许多相思,溢出了无数眼泪。朴实无华的文字,真切实在的情感,让我不能不想起家人,想起过世的父亲和母亲,想起我们常谈的“母爱”和“孝道”。

生活:平凡而实在

文章先从作者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他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我”为什么要去地坛呢?因为地坛与“我”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我”在残疾之初,悲痛欲绝,感觉前途渺茫暗淡,以致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没想到偶然走进了古园,顿生同病相怜之感。这荒芜冷落的园子正是“我”悲苦命运的写照,让“我”得到了一丝慰藉。这座古园映照了“我”的生活,仿佛能感知“我”内心的苦痛和迷茫,园中那些荒芜冷落却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了“我”生命的启示。

大家知道,史铁生是在最猖狂的二十岁年龄上下不幸瘫痪的,其苦痛是无以言说的。面对泡了15年的古园,他思考了些什么?第一,身体残疾了,生命是不是就终结了?是不是就要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如此,那该怎样活下去呢?洋溢着顽强生命力的古园让作者感知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眷念,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而从残疾自伤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作者具体刻画了哪些景致呢?寂静却安详的石门中的落日,苍凉却张扬着生命多姿多彩的高歌的雨燕,似乎讲述着青春童话的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还有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以及秋风里落叶的味道……这些对古园的具体而形象的描绘,细腻深刻,写得深沉而又令人心碎,执着而又引发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它们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园子中,却都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正是这并不衰败的园子中时时处处洋溢着的生命的律动,包孕着难以言说的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给了作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引发了他对生命的长久的思考。

《我与地坛》的后几节里作者还写了几个和他有几分相似命运的人,也多次说到关于生命和命运的理解。有坚持练声、声音还算不错的高声歌唱的青年,有从青年跑到中年、终于引发专业人士感叹的想改变命运的长跑朋友,还有一位漂亮但却弱智的姑娘……他们都和史铁生的命运或客观或主观的相似。他于是感叹:“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于是,他“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作者经历了种种磨难,见识了并不完全相同的各种不幸人生,想到世上并不是他一个人残废了,想到身体健全的人生活和工作上的不顺可能更是难受,史铁生终于“悟道”,知道了人之所以恐慌原来是有欲望,人之所以不满足原来是因为欲望没能变成现实。他感叹,“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那您知道,消灭恐慌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的最有效地办法也是消灭欲望。”我亲爱的朋友,当你读到这些从心海最深处发掘出来并无私奉献给你的文字,你的内心难道没有为之感动,甚至战栗?难道没有惊讶世上居然有如此朴素和坦诚的告白?在这里,史铁生的语言是质朴的,质朴得有如他残疾的身躯毫不掩饰;史铁生的心思是坦率的,坦率得丝毫不避嫌他人的苦楚和残缺。他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真实而难得的人生感悟赤裸裸地撕裂开来展示给了大家。然而,正是这样质朴而坦率的心灵告白,正是这样真切而近乎颓废的赤裸展示,才让我们这些在大千世界中奔波劳碌的凡夫俗子震撼和反思,才让那些没经历过什么风雨的家鸽乳燕体验出了世事的艰辛和无奈。

是的,我们生活的世界绝不会是风平浪静的。路遥的长篇代表作是《平凡的世界》,十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叫《有风的日子》,影视明星张国立也表演过所谓的《大生活》,“平凡的世界”也好,“有风的日子”也罢,都是说我们实实在在过的就是“大”生活:吃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是张家长李家短。既然来到世上一遭,那些不能由我们决定和选择的东西就让它随风西去吧。我们要做的是,来的时候是赤条条的,去的时候呢?是万年遗臭,还是百世流芳?是碌碌无为,还是奋发作为?《千字文》中说,“尺璧非宝,寸阴是金”,看来,实实在在的生活,踏踏实实的前进,恐怕也是上帝给我们安排好了的。

母爱:深沉而伟大

作者爱地坛,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尤其是在体会到母亲难言的痛苦和无尽的关爱之后。

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时候,母亲却永远离开了他。此时,作者才对母亲重新审视,才对母爱有了细心的体察。

作者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20岁忽然截瘫的儿子,尽管她情愿瘫痪的是她自己。

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是怎样描写的: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会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个过程。”“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朋友,当你读到这些话语的时候,你想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吗?你看到了母亲无言的理解和无可奈何的准备吗?你听到了母亲自言自语似的痛苦吗?

史铁生的母亲面对倔强而残疾的儿子,她只好默默地承受,用无私的母爱包容着儿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痛苦而还不省事的儿子早点走出那可怕的阴影。但她终于没能等到。儿子成功之日,是多么渴望母亲能和她一起分享。遗憾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作者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哀痛是可想而知的。母亲当年到古园中找“我”的时候,为了顾及“我”自私而脆弱的面子,有意识地不让“我”发觉,而“我”却似乎故意躲进密密的矮树丛,“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而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于是,作者又摇着轮椅来到古园,他反复地想,为什么母亲不能再等两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痛悔自己早日的不省事。他反复想着同一件事,就像他当初反复思考生命与死亡一样:母亲已经不在了,这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这时候,母亲的明智与痛苦,深沉与伟大,才在他心中“渗透得深彻”;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作者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从而使他对无私的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的鼻子不禁一酸:这分明就是伟大的母亲的塑像啊!这是母爱无私,伟大,深沉和痛苦的缩影啊!我的母亲似乎没有史铁生母亲那样明智和富有远见,只是一位除了自己的名字认不了几个字的农村妇女,当年我不争气没能应届考上大学,她很不乐意花钱让我复读,说不如把钱拿来盖房学手艺赚钱娶媳妇。我那时很气她的话,认为她目光短浅鼠目寸光,认为她并不真正关心儿子的前途命运,只是吝啬她的可怜的钱财。当四年前才六十出头的一直病怏怏的母亲在父亲离世两周年之际就紧跟而去之后,当我自己的儿子也一天天大起来的时候,我终于才明白,这世界上有哪一个狠心的母亲不想自己的儿子平安幸福的呢?我想起了读高中时一到周末母亲总要想法给我弄大块的回锅肉解馋,想起了母亲总要反复叮咛的“注意车子”“放假了就回来”,想起了因我的叛逆和无知寒假不去补课而导致的母亲的絮叨和无奈,想起了我工作后母亲每到春节就盼着儿孙回家团聚的已经浑浊不清的眼神,想起了母亲去世也要坚持等到儿孙到堂才闭上眼睛……这一个个的镜头,一件件的琐事,有几个儿女从来没有碰到过呢?又有几个儿女从来没有埋怨过呢?在甘肃兰州城黄河岸边中山桥附近,有一座“黄河母亲”形象的雕塑。今年暑假旅游到了那里,我们要儿子在那儿留影,因为晕车,因为太阳,因为人太多要排队,他很不情愿,扭扭捏捏,最终没拍成。是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哪怕是生气骂了他打了他,也不忍心让他挂着泪珠过夜,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大人总要想方设法让他快点忘记苦痛;他虽然不至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没有想要什么就能为所欲要,但确确实实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什么是艰辛,十来岁的孩子也不可能深思过什么是母爱。他哪里能知道,不仅仅是儿行千里母亲才担忧的,哪怕是一次意外的摔跤,一声偶然的咳嗽,一句不经意的气话,都是会让母亲担惊受怕的啊,都是会让母亲絮絮叨叨的啊。

孝道:万年永存的人伦

也许你是经历了世纪风云的耄耋老人,也许你是当年变革之初的先行者,也许你是无所畏惧的时代弄潮儿,也许你是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但是,不管你多大年岁、经历了多少世事,你可曾想过叶落归根或饮水思源?你可曾想过感恩带你来到世上见识人生百态、遍尝五谷杂粮的父亲母亲?朋友,千万不要埋怨父母的浅陋和无能,千万不要怪罪父母的狠心和自私,千万不要忘记多彩多姿的世界就是因你而生!

我们中国人常自诩文化源远流长,说影响世界最大的人是孔子,对世界贡献大的学说是儒学,说什么咱“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我们又有几个人去认真体悟了老祖宗遗下的瑰宝呢?《论语》的开篇就讲的是如何做学问,紧接着告诫我们的就是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而做人的根本就是孝道:“有子曰: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话,我们读了几十年书的人未必知道,未必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身体力行”。古人还有一副对联是说孝道的,实在是精辟而又实在:“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我们之所以有“重男轻女”的陋习,原本是为了“养儿防老”,如今这世道,能“防老”的儿子似乎越来越少,“啃老”的不肖子倒是越来越多,真正有心竭力孝敬老人的,更是少之又少。--当然,那种偷抢尽孝的,已违背了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只能是“卧冰”“割肉”般的“愚孝”,不足效仿。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时,孔子说“色难”。孔圣人认为,遇有事情,年幼的去操劳;遇有好吃的,先让给长者,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有孝心。最难得的,是能始终如一地对老年人和颜悦色。父母因各种事务而焦头烂额的时候,因步入中年而莫名发怒的时候,因年岁已高而力不从心的时候,请你多想一想他们给你的帮助和快乐,多体谅体谅人生轮回老者也会像小孩般淘气和任性。请你千万不要像皋鱼一样,少年时游学没能在跟前侍奉父母,后来想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慢待了父母,忙着和意气相投的朋友交际而忘记了父母,等到壮志既遂、闲心已收之时,才想起父母的艰辛与苦楚,要报答,他们却已驾鹤西去。这就是“年年岁岁有今朝,一去不返是至亲”啊。

孙林

第2篇:我与地坛(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12.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

王仁玉

第3篇: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地坛的关系,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母亲无以言表的感激之情。

2.揣摩肯切、深沉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复杂的情感。

3.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

4.对生命的思考。

一、 导入

在中国文坛上,史铁生,可谓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而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之一。感受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净的思和深切的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引导。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板书课题、作者)

二、 作者简介

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课堂实录)

世界上最伟大的声音

师:(展示奥运赛场的视频)美国著名运动员卡尔刘易斯以9秒99的速度夺冠,卡尔刘易斯是数届奥运短跑冠军,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但卡尔曾经和一个中国作家会晤时说,你是一个真正的强者,你比我更强大。这个人是谁呢?这是在一个文人相轻的传统中,却得到异口同声颂扬的人!就是中国的传奇作家--史铁生。关于史铁生,同学们了解多少,谁来谈谈?

生1:我知道他是一个双腿残疾的作家,但却写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师:什么优秀的作品,能够列举一些吗?

生1:我知道他的代表作品是《遥远的清贫湾》,还有《我与地坛》等。

师:好,说得不错。知道史铁生名字的含义吗?

生(齐声):不知道。

师:要知道,作家身上的任何一个细节,常常影响到我们对他们作品的认知。作为当代最有思想的作家之一,史铁生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语文:高一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的】

1.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2.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3.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

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难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教学步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朗诵:汪国真《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教师抒情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

枣庄八中孙莉

一、教学目标及设计意图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有了新理解、感悟的过程。(第一课时)

2、理解母亲的深沉伟大及母亲对作者生命观的影响。(第二课时)

3、品味、积累优秀语句。

4、设计意图: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选在了“精神支点”板块。在文章中作者对生命进行了解读,由解读个体生命到探询生命永恒的流变。选文节选了两部分,作者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不幸经历和对生命的思考。因此这篇散文那么文章理解的重心应在“精神”上。要让学生理解到作者面对个人不幸的命运如何实现自我超越的以及“人应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苦难”。

二、内容分析

1、文章分析

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的故事,不是直接叙述事件,而是通过自我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自我设想母亲的想法。写母亲实际上是写我对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高一语文必修2教学计划:我与地坛

高一语文必修2教学计划:我与地坛

导语:我与地坛教案目的了解作者 残疾后 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残疾后 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 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重读《我与地坛》(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师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读《我与地坛》(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师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