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游工业园观后感范文
游工业园观后感范文
建筑师刘家琨为“蓝顶实践”所绘制的“天原图”, 颇具古风。农田和村舍疏落散开,间中是被汽车围绕的一块公共区域,房子不高,有院落相围,隐身在田地之中,“是在城乡统筹下建造艺术家村,同时对乡村的自然风貌进行保护的有趣案例。”
从9月29日到10月30日,成都双年展中,工业文明博物馆承担了首次国际级别的建筑展。
“物我之境:国际建筑展”成都进行中
“我认为这次展览提供的是一种思路,而不是设计。而这种田园城市的思路,不仅仅是为成都而设。它创造了让人们更好地去设想理想城市状态的可能性。”
——支文军
展场底楼左侧,用数据、图表、案例呈现的是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特定名词“田园城市”。
该理论从1898年被英国20世纪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规划师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后历经一百多年演变。即便是一百多年后、在完全不同的当下中国语境中,霍华德的理论仍足以打动人心。在其名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他这样写道:“事实上不只存在两种选择,像固定思维那样——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而且存在着第三种选择,在这里,最富活力和积极性的城镇生活的所有长处以及农村的所有美景和欢悦,可以获得完美的结合。”
19世纪末,英国正在经历工业化带来的城市迅速发展,出现了住房拥挤、环境逼仄问题;农村虽有开阔的田野、新鲜的空气,但缺乏工作岗位和社交生活。为了解决两者矛盾,霍华德提出城市群模型:城市由中心城市和若干个较小的外围城市构成,它们之间则用森林和农场隔离,城与城之间则用铁路连接。这一经典模型在日后的演变中对卫星城、新城等规划理论影响巨大,也饱受诟病。主导梳理“田园城市”理论文献展的同济大学城规学院教授孙施文认为,将工业化时代的理论放到后工业化时代,今人对田园城市的误解不少。“实际上,田园城市不是低密度、每家每户有花园,也不只是建小城市,也不只是一种城市形态。它是一种变革,在当时的语境下更有一种社会公正的含义在。”孙施文说,霍华德理论中一条重要标准是没有贫民窟,民众参与管理也是一大特色。“我们真正应该从中吸取并继承的,是人口的有序分布、城乡优点的结合、美好的环境和允许多样化的城市管理经营方式。”孙施文说。
本届双年展无论是艺术展的“溪山清远”,还是设计展策展人欧宁呈现的“碧山计划”,都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土地、传统、山水这些古老命题上。无论是精神的田园山水,还是现实中的农村和都市,都折射出中国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某种焦虑和反思。在建筑展中,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重写了鲁迅《故乡》中的章节,名为《新闰土的故事》的作品用连环画展示了这种焦虑。连环画中,主人公和闰土曾经是好友,然而却随着父母去了城市生活,若干年以后,主人公所负责的未来科技城中心区田园计划的所在地正好是闰土世代为农的乡村。最后达成的妥协方法则是在科技城中保留农田景观,让闰土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这里城市环境中的农田景观成了弥合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措施,然而即使在这种条件下失地农民和城市环境下的各阶层如何共处和融合仍然是一个问题。”策展方工作人员刘涤宇评论说。
如果说农业进入城市或者和城市相融合是田园的一种可行方式,解决的主要是高速的城市化中农民的身份认同,那么对于习惯了都市的便利的城市居民来说,田园又意味着什么?
竖立在展览入口处的一小片正方形的白色“竹林”或许能够反映出都市人对于田园都市的想法。这件由集合建筑呈现的作品由白色PVC管做成,创作者之一的建筑师卜冰和同伴向参观者分发马克笔,鼓励大家在“竹林”上书写对于田园的感想。“小鸟儿在歌唱,花儿在开放”、“采菊东篱下”、“今天天气真热啊”,这些朴素的语句道出的是大多数都市人对于田园的看法——景观、生态、绿色。另外,还有不少参展的项目和设计针对的是如何在城市中引入绿色景观、生态自然,并关注如何将这些元素和城市架构互相融合。
建筑师童明就认为,城市的扩张并没有为人们带来理想的生存空间,“21世纪的现实已经不能允许人们在乡村中建造田园城市,而只可能在城市的缝隙中谋求绿色空间。”那么怎么做?尤其在城市中心已经被过度开发的上海?童明建议,可将目光投射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大批工人新村,因为当时的房屋材料寿命只有50年,这些新村无法被更新,却可以成为绿色田园的附属地块,当然前提是“克制住贪婪的本性,能够不在其中植入过多的开发行为”。
在设想和概念以外,展览中呈现的'还有几个颇为成功、比较接近田园城市理想的案例,其中有来自成都本地的刘家琨团队、台湾宜兰的“田中央”团队。“田中央”团队负责人黄声远介绍自己的项目时像在念一首诗,他说:“路窄一点人才可以相遇,灯要暗一点鸟才可以休息。”不长的PPT里面有一张照片让人艳羡——建筑师跳入宜兰河道中,在清澈的河水中游泳。然而,事实上,要达成这些目标需要时间。他们的许多案例经历多年,有时候没有了经费就搁着,再过很久有了经费就继续,原则是从“田中央”出发,做的设计从宜兰当地的生活细节入手,让每个建筑和街区像自然生长出来一般,不想让宜兰成为笨拙的城市的附庸,而是一个聪明的乡村。和“田中央”不同,刘家琨指导的“蓝顶实践”(蓝顶是一地名)则是一群艺术家到村镇中引起的一场共生。负责规划这片场地的知名建筑师刘家琨索性用一幅颇具古风的平面“天原图”展示这种共生的场面——农田和村舍疏落散开,中间是被汽车围绕的一块公共区域,房子不高,有院落相围,隐身在田地之中。
“我们要说的是,从蓝顶为契机的很大一片地方的发展的事情。”刘家琨说在阐释这个由艺术家发起、政府之后介入规划的实践时说,“我看到它不是城里人降临到一片乡村去做的事情,它也不是把原住民赶出去强制性围一块地来做的事情,它是一个混生的状态,你长一下我长一下,你变一下我变一下。”这个实践的目标则是创造出“山水田园,鸡犬之声,艺术创意,时尚前沿”共处的生机盎然之景色。村民对此也颇为欢迎:“艺术家进来以后,周围的村民的房子都可以租给艺术家,又有机会打工,大家都很高兴。”无论是从艺术家自发的集聚地发展而来的蓝顶聚落,还是台湾建筑师黄声远一头扎进宜兰,抑或是建筑师马清运去祖籍所在地、盛产美玉的蓝田种葡萄制红酒,都隐含着一种自然生长或者个人选择的理想主义色彩,和自上而下由规划达成的图景相去甚远,也不具备可复制性。然而,这些确实提供了实现田园城市理想的某种可能性——从自然生长和个人选择做起。
第2篇:海尔工业园观后感
海尔工业园观后感
海尔是我国白色家电的领头羊,它是我国的第一个世界品牌,究竟是什么让他有如此成就。怀着一种好奇心,我们于星期六上午参观了海尔工业园。
我们主要参观了海尔的中心大楼。从中心大楼的第十层开始,由解说员带领我们首先观看了海尔发展的资料片,接着,我们观看了海尔发展的图片资料及各种荣誉证书。第十一层展出的是海尔的各种家电样品,当然,主要就是冰箱了。第十二层,我们主要参观了海尔为现代家庭所做的室内设计及海尔为家电下乡所开发的产品。最后,我们参观了海尔的外走廊,其中环绕有有海尔象征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个大灯笼,还有象征春夏秋冬的四个大楼壁纸。从十二层的外廊俯视海尔,又给人另一种感觉,那用树拼成的大洲大洋,让人看到那就是海尔的空间,那就是海尔的未来。海尔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哪些方面文化方面,产品方面,管理方面,科技方面……海尔始终贯彻一个概念,那就是创新。海尔集团的快速发展是海尔持续创新、锐意进取、以最快速度满足用户需求的充分体现。持续创新和变革是始终贯彻海尔的精神。海尔非常务实,每一次改革都更加贴近市场和用户的需要,而且效果明显。这体现在海尔的每一次管理变革都可以顺利和平稳的过渡,从流程再造到人的再造,从观念创新到组织文化创新到信息化创新,从职能式流程到市场链流程,每一次变革对海尔都是一个全新的模式,但基于海尔良好的管理基础和监督体制,使这些变革能够最快速度的有效实施。
海尔的科技创新。在海尔发展初期,他同其他冰箱制造厂一样,同样面临着冰箱质量低的问题。但海尔首先引进先进的德国技术,使得海尔冰箱的质量保证深入人心。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海尔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这样海尔就逐渐成为中国白的家电的领头羊。但是海尔并没有停留在德国的技术水平,而是进行了深入的创新,最终海尔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使得海尔在商海浪潮中保持快速前进。试想,如果海尔只是依靠德国的技术,那么海尔恐怕早已在人们的口中匿迹了。节能产品是目前市场销售的热点,现在各个企业都在争这块市场。海尔也在思考如何将产品能耗降至最低。海尔冰箱的A+ +级一方面使用了变频技术,另一方面是海尔在看到神舟五号返回时受到启发。有报道说,神舟五号返回大气层时,大气摩擦造成其表面温度非常高。海尔员工据此推断神舟五号的保温技术水平应该很高。海尔随即和神舟五号的研制方进行联系。此后,海尔把其技术原理用到冰箱上,使海尔冰箱的能耗减到原来的一半。在技术创新上,海尔在巴基斯坦有一个例子。巴基斯坦电压不稳,而且经常停电。海尔针对这两点,在当地设计生产停电后4天半不解冻的冰箱。仅这一项设计就使巴基斯坦海尔工业园成为该国销售家电数量最多的园区。海尔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海尔的科技创新使得海尔立于不败之地。
海尔的产品创新。海尔的规模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如此程度是海尔产品创新的结果。海尔在占据中国市场之后,然后开拓国外市场。海尔美国公司的负责人在市场上看到家用普通冰柜做得很深,不方便拿取东西。他提出将冰柜下面做成抽屉,以方便取物。这个方案提出后,海尔用了17个小时就做出样机,一下子打开了美国市场,5个月销售17000台。销售创新助跑。进入国际市场后,海尔一直非常注重销售渠道。在国外,如果企业不与大连锁商合作,很难有较快发展。前段时间,海尔同美国大连锁商合作打开美国市场。以空调为例,美国的连锁商为海尔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在纽约广场上7小时内销售了7000台空调。有人曾开玩笑地说,7小时7000台相当于1分钟销售16台,就是卖袜子也不能这么快。但是在大连锁商策划下,海尔做到了,其小冰箱的销售额占到美国小冰箱市场的50%。所以进入国际市场,销售理念要转变。……
在会被淘汰在市场之外。最近的金融风暴就是对企业的一次严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在企业发展中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企业如果不进行创新,那么他很快就厉的考验。金融危机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打击,但对某些企业来说,它却是机遇。在金融风暴中,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很快就被对手击败,而一个创新的企业在对手被击垮之后,很快就会以新的产品占据市场。这就是三星,松下,海尔……大企业每年都会把大量资金用于自己的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等等的原因。
对于国家同样如此,一个不懂得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国家。美国被称为没有历史的国家,然而美国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什么呢?因为创新。美国每年都会花费大量资金来吸引各国的人才,因为人才会在自己的领域进行突破,也就是创新。国家的军事创新使得国家拥有先进的武器,国家的制度创新使得国家不再被欺侮……中国早已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始终是国家走向未来的武器。中华民族是懂得创新的民族,中国是创新的中国。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是有未来的国家。
第3篇:参观工业园观后感
参观工业园观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人文四班1115404017
刘红霞今天对于我们班是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也是我们接受组织培训的参观怀化工业园给我们讲解观后感重要的一天,今天我们看和听我班代表的几位同学去怀化工业园参观学习的结果,这也是我们间接参加社会实践学习的好机会。我感到都受益匪浅,我们学到的不仅有对城市规划和环境污染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明白一个城市的发展要靠产业带动和高科技的发展。而怀化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建立了怀化中方工业园,带动怀化的经济发展。
湖南中方工业园位于湘渝鄂桂黔五省(市、区)周边地区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中心城市----怀化市的东郊,规划控制区总面积15.83平方公里,是一个重点发展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的省级工业园,这也是符
第4篇:游海河 观后感
游海河 观后感
7月6日——在那个美丽的夜晚,行在海河之上,心情轻松而愉悦。晚风
徐徐吹来,落日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是那样的如诗如画,心与自然接触、相融的那一刻,不知不觉陶醉其间。
画面从面前慢慢的播放而过,每一幕都令人流连忘返,岸边绿树与高楼交相辉映,行人慢性其间,仿佛都在欣赏这个温馨而又祥和的夏日,感受这浪漫、美丽的夜晚,生活的快车也放慢了速度来共享城市的晚风。
当摩天轮缓缓升起的那一刻,放眼远望,华灯璀璨,霓虹灯闪烁,照亮整个夜空。谁、城、灯 ……勾勒出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天展云疏,夜空下这座美丽的城市正用其独有的方式展现它的魅力,从平凡的平房变成林立的高楼;从泥泞的土路变成条条宽阔的大道……夜空、灯光……都见证了这一切一切的发展,美丽的津城,也同样用其风格魅力经历时代长河的磨练,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