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月、日
1、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和(时、分、秒)。
2、重要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3、熟记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大月一个月有31天,小月一个月有30天。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一年有12个月(7大4小1特殊)
可借助歌谣记忆:
一、三、五、七、八、十、腊(即十二月),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二十八。
每逢四年闰一日,一定要在二月加。
4、熟记全年天数: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上半年多少天(平年181天,闰年182天),下半年多少天(所有年份都是184天)。
(1)季度:(一年分四季度,每3个月为一个季度)
一、二、三月是 第一季度(平年有90天,闰年有91天),
四、五、六月是 第二季度(有91天),
七、八、九月是 第三季度(92天),
十、十一、十二月是 第四季度(有92天)。
(2)会计算每个季度有多少天,连续几个月共有多少天。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3)给出一个天数会计算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如:第三季度有(92)天,有(13 )个星期零( 1)天。平年全年有(365)天,是(52 )个星期零(1)天。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年份除以4的方法判断平年闰年。年份除以4有余数是平年,没有余数是闰年。
如:1978÷4=494……2,1978年是平年。
1988÷4=497,1988年是闰年。
(5)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00年是平年,20xx年是闰年。
5、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 1
例如:6月12到8月17日是多少天?
6月12日~~6月30日 30-12+1=9(天)
7月有:31(天) 8月1日~~8月17日 有:17(天)
9+31+17=57(天)
6、给出一个人出生的年份,会计算这个人多少周岁;给出一个人的年龄会计算他是哪一年出生的。
如:小华1994年6月出生,到今年6月(15岁)。小华今年12岁,他是(1997年)出生的。
7、通常每4年里有( 1 )个闰年, ( 3 )个平年。
(如果说某个人不是每年都能过到生日,8岁过两次生日,12岁过3次生日,那么他的生日就是2月29日。)
8、推算星期几的方法:
例如: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三往后数一天,即星期四。
9、会计算到今年经过的年份:就用20xx - 给的年份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到今年建国多少周年?
熟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
算式:20xx-1949=64(年)
(二) 24计时法
1、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两个12时表示,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前缀。(如凌晨3时、早上8时、上午10时、下午2时、晚上8时)
2、24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24时表示,在表示的时间前可以加或可以不加表示的大概时间段得词语。
3、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时,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
如: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上午9时 === 9时或9:00
晚上9时 === 21时或21:00
4、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比如:16时等于16 - 12 = 下午4时。(必须加前缀)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经过时间)
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
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
★(计算经过时间时,一定把不同的计时法变成相同的计时法再计算)
比如:某商品早上8:00开始营业,下午6:00停止营业,一天营业多少时间?
下午6:00=18:00 18:00 - 8:00 = 10(小时)
6、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间是一段,时刻是一个点)
如:火车11:00出发,21时30分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0时30分),注意不要写成(10:30)。
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7、会根据给出的'信息制作月历和年历。如:某年8月1日是星期二,制作8月份的月历。再如:某年4月30日是星期
四,制作5月份月历。
制作年历步骤:
第一: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
第二:确定12个月怎样排列,
第三:把休息日用另外的颜色标出来。
8、时间单位进率:
1世纪=100年
1年 =12个月
1天(日)=24小时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钟
1周=7天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三下数学期中复习知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意义: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小数部分每一位都要读,按读电话号码的方法读,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例如:127.005读作:一百二十七点零零五。
3、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互换。小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不同。
例如:0.5=5/10 0.50=50/100
4、运用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的知识写小数;把7角、7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5、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
6、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
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
7、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8、比大小的两种情况:跑步是数越少越好;跳远、跳高是数越大越好。
9、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减。
10、小数加减法计算:。
(尤其注意:12-3.9; 9+8.3 等题的计算。)
11、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如:5.1 >5 ;1.3 > 1等)
三下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有序排列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简单的组合:组合问题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来解决。
组合与排列的区别: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
★数学考试应注意:
1、用手指着认真读题至少两遍;
2、遇到不会的题不要停留太长时间,可在题目的前面做记号。(如:“?”)
3、画图、连线时必须用尺子;
4、检查时,要注意是否有漏写、少写的情况。
第2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1
位置与方向
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位,如果不够除,就看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余数要比除数小。
2、没有余数时: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时: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0”不能做除数,做除数没有意义,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4、想: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什么情况下商中间才有0?
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什么情况下商末尾才有0?
特殊统计图:
当数据比较大而且各个数据间的差距比较小的时候,为了反映这组数据的差异性,我们用起始格表示比较大的数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的数量的统计图,我们称之为“特殊统计图”。
1、分析统计图时首先要清楚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每格代表多少。
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计算平均数之前,要注意先估一估平均数的范围应该大约是多少,然后再进行计算,在算各个数据的总和时,应注意算2次以上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2
(一)年、月、日部分
1、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1、2、3月为第1季度;4、5、6月为第2季度,;7、8、9月为第3季度;10、11、12月为第4季度)。
2、记大小月的方法:1、3、5、7、8、10、腊,31天永不差;4、6、9、冬,30整,只有2月二七九。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3、平年全年有365天,平年2月是28天,平年的上半年有181天,下半年有184天。平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1天。
4、闰年全年有366天,闰年2月是29天,闰年的上半年有182天,下半年有184天。闰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00、2400等是闰年。
6、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
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7、一个人今年20岁,但只过了5个生日,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8、计算周年的方法是用现在的年份减去原来的年份得的数就是周年。如:到2008年10月1日,是中国成立(59)周年。用2008-1949=59周年
(二)24时计时法部分
1、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
2、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3、1日(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
4、求经过的时间。如:一辆汽车上午8:20出发,到下午5:50到达终点,一共行使多长时间。第一步要先进行换算:把下午5:50变成24时计时法的形式5:50+12=17:50,第二步用17时50分-8时20分=9时30分,就求出了经过的时间。
5、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如:火车11:00出发,21:30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0小时30分,注意不要写成10:30。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6、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经过的天数
例如:6月12到6月30日是多少天?(30-12+1=19天)
数学学习方法
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
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
一些孩子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
如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孩子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
数学求倒数地方法
①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②求整数的倒数:整数分之1。
③求带分数的倒数:先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④求小数的倒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倒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3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
(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4
面积和面积单位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的意义。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光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4.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5.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背熟: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反过来也要会说。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10000平方米)。
(5)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面积单位进率和土地面积单位:
1.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有(公顷)和(平方千米)。
★“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建筑面积
★“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国家面积
1公顷: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
1平方千米: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2.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①进率100: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 100公顷
②进率10000:
1公顷= 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 10000平方厘米
③进率1000000:
1平方千米= 1000000平方米
④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
背熟公式
1、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 2
长=周长÷2-宽
或者:(周长-长×2)÷2=宽
宽=周长÷2-长
或者:(周长-宽×2)÷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2 、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
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开平方
已知周长求长:长=周长÷2 -宽
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4
A、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上面的4个计算公式求周长和面积。
归类:什么样的问题是求周长?(缝花边、围栅栏、围栏杆、池塘或花坛周围小路长度、围操场跑步的长度等等)什么样的问题是求面积?或与面积有关?(课本等封面大小、刷墙、花坛周围小路面积、给餐桌配玻璃、给课桌配桌布、洒水车洒到的地面、某物品占地面积、买玻璃、买镜子、买布、买地毯、铺地、裁手帕的等等)
B、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的剪或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新的图形后的面积与周长。从一个图形中(通常是长方形)剪掉一个图形(最大的正方形等)求剪掉部分的面积或周长、求剩下部分的面积或周长。要求先画图,再标上所用数据,最后列式计算。
C、刷墙的(有的中间有黑板、窗户等):用大面积-小面积。
熟练运用进率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掌握换算的方法。
1、低级单位——高级单位:数量÷它们间的进率
如:零钱换大钱,张数减少;300平方分米=3平方米
1、高级单位——低级单位:数量×们间的进率
如:大钱换零钱,张数增多;5平方千米=500公顷
注意:
(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2)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4)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知识点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这个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数学复习重点归纳
相遇问题公式
1.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2.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3.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几何知识点
1.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是三者都是直的,区别是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直线没有端点,两端都可以无限延长。射线和直线是无限长的。
2.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角的大小:角的大小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画图说明)
6.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5
一、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与西北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判断位置时现要弄清楚是以谁为标准。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1)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2)想乘算除
2、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几数或几千几百数的口算
(被除数前两位能被一位数整除时)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一位数,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与被除数末尾同样多的0。
3、口算时的注意事项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4、笔算除法的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5、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6、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
7、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数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年、月、日
1、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1
2、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经过时间)
3、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时间是一段,时刻是一个点
四、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先用整百数乘一位数,再用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先用整百整十数的前两位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3)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先用这个两位数与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2、笔算乘法
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意义
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
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3、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4、计算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练习题
1、看图填一填。
(1)儿童公园在城市广场的(东北)面,商场在城市广场的(西北)面。
(2)朝阳小区在城市广场的(北)面,在工商银行的(东北)面。
(3)实验小学在城市广场的(南)面,在电影院的(西南)面,在工商银行的(东南)面。
【分析:在用方位词描述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时,要弄清楚主语是谁,谁作为“标准”存在。在理解题目时,对于像2、3小题这种由两句话组成的问题,在填写后半句时,更要确认好主语是谁。在做题时可以边读题,边标示出标准是谁,并画出方向箭头,再根据箭头得出方向。】
2、黄昏,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东)面,左面是(南)面,右面是(北)面。
【分析:在确定方位时,如果遇到和熟悉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不同的情况时,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在本题中要明白“黄昏,当你面对太阳时”,面朝的方向是西面,以此信息为起点,画出其它的方向。】
3、有84朵花,每4朵花扎1束,可以扎多少束?平均每人送2束,这些鲜花大约可以送给多少人?
84÷4=21(束)
21÷2=10(人)……1(束)
答:每4朵花扎1束,可以扎21束。平均每人送2束,这些鲜花大约可以送给10人。
【分析: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大约”的含义,可以采用划一划、圈一圈等方式弄清题意。要注意到“每4朵扎一束”,“平均每人送2束”,这两种方法的不同。】
4、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如果一共有456人参观,儿童有多少人?
456÷(1+2)=152(人)
答:儿童有152人。
【分析:应用题最关键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理解倍数关系句又是解答倍数应用题的关键。画线段图可以帮助理清数量关系。】
5、制作每只蝴蝶标本需10分钟。李老师:“我6天制作了12盒蝴蝶标本。”已知每盒蝴蝶标本有5只。
(1)李老师平均每天制作蝴蝶标本多少只?
12×5÷6=10(只)
答:李老师平均每天制作蝴蝶标本10只。
(2)李老师在这6天中制作标本花了多少时间?
12×5×10=600(分)
答:李老师在这6天中制作标本花了600分钟。
【分析:一般出现的“多余信息”和“隐藏信息”都比较明显,比较容易辨别。但在这一练习中的信息都是相关的,只是在解决不同的问题时成了“多余信息”,因此会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干扰。首先要弄清楚每一小问中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需要的信息来进行解题。】
6、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55÷60=2(时)…35(分)
19时30分+2时35分=22时5分
答:比赛22时5分结束。
【分析:在解答此类关于时间的问题时,要能熟练地运用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1小时=60分,1分=60秒。在得到结果后要注意检查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避免出现21时65分这样的错误。】
7、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他一共睡了几个小时?
晚上9时=21:00
早上6时=6:00
24:00-21:00=3(时)
6:00-0:00=6(时)
3+6=9(时)
答:他一共睡了9个小时。
【分析:解决此类与时间相关的问题时要联系实际,明白晚上12:00是两天的分界线。在解题时可以利用钟面,化抽象为具体,掌握最基础的计算方法。利用手中的钟面模型,自己动手拨一拨,找准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再数一数中间相隔几大格就是经过几小时。也可以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分段计算。画线段图如下:】
8、
56×14=784(元)
答:一共卖了784元。
【分析:要弄清楚数量关系。要解决“一共卖了多少钱”需要知道卖了多少套和每套的价格,这样就不会被多余信息误导。在计算时,要多想一想自己写的每一步算式在计算什么,有什么含义,这样也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出错。】
9、一根钢丝长72.6米,比另一根短0.8米,另一根钢丝长多少米?
72.6+0.8=73.4(米)
答:另一根钢丝长73.4米。
【分析: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求另一个数,用减法计算。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6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
4、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5、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6、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7、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00平方米)。
8、边长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9、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10、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11、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宽=周长÷2-长长=周长÷2-宽
1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1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15、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6、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7、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重视计算
数学的计算学习就像语文的识字学习,是最基本的。
不识字,语文读不好;计算差,数学同样学不好。而且计算好,会给孩子数学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可以每天让做2分钟口算。一开始,2分钟内能只能做完20道口算,但之后,你会发现会越来越快,正确率越来越高。
重视生活中的数学
其实数学的学习对生活的影响很大,它能提供很多的帮助。
例如:
买东西、计算利率、盈利等等,这些都用到数学。你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跟孩子提数学问题,让他解答。很简单,你带孩子去买菜,一斤苹果5元,买3斤多少钱,给阿姨20元,找回多少钱。
别小看这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占的分数是最多的,而解决问题无非就是判断用加减乘除中的哪种来列式解答,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多,自然就会解答。
小学数学考点
数与计算
(1)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倒数,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比和比例
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几何初步知识
圆的认识,圆周率,画圆,圆的周长和面积,扇形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7
知识要点位置与方向
(一)认识东、南、西、北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方向盘”,即在一张纸上,画上“十”字,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好
(西—+—东);
2、小学生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位置与方向:面朝南时,转动方向盘,将南对准前面,即:东—+—西,面朝东时,方向盘定为:北—+—南。
(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三)确定中心,找方位——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以谁为中心。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8
一、 重要概念
分类: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
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
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
=x, =│x│等。
4.系数与指数
区别与联系:①从位置上看;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
5.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6.根式
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
注意:①从外形上判断;②区别: 、 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7.算术平方根
⑴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 [a与平方根的区别]);
⑵算术平方根与绝对值
① 联系:都是非负数, =│a│
②区别:│a│中,a为一切实数; 中,a为非负数。
8.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满足条件: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9.指数
⑴ ( 幂,乘方运算)
① a0时, ②a0时, 0(n是偶数), 0(n是奇数)
⑵零指数: =1(a0)
负整指数: =1/ (a0,p是正整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9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数据的分析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三年级下册数学学习方法
回顾和把握平时的困难,注意检查错误,填补空白,合理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要抓住一个难题。我省高考数学考试的难度在0.65左右,如果命题的方向不偏颇,大多数学生都能减少当前问题的难度。对于优等生,要提高难度,灵活运用知识,深入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练习的次数应该适度控制,以前做过的问题应该被发现,特别是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我们应该再看一遍,把概念搞清楚,这样才能减少类似问题再犯错误的可能性。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战略,另一个是技能。高考就像战争一样,在战略上要轻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策略上,学生应该建立信心。毕竟复习时间已经够长了,应该掌握知识,这样答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就技巧而言,回答问题比回答问题容易。在试卷中,难度一般是分散的:选择题的难度在后面,填空的难度也是一样的。大问题一般可以在前面或两个做,在后面的大问题中,一两个小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当你回答一个问题时,你必须先解决这些问题。当你遇到麻烦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只要放弃,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专注于突破。考试时间比较紧,要分配合理的答题时间。当然,这会因人而异。中产阶层应该把重心往前移动,在前面选择,填的时间越多,问题越大,有的由前面的问题比较简单,就能拿到积分来把握。优等生要在掌握问题速度的前提下,在适当的重心转移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学习技巧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习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习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习。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习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习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课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巩固,只是觉得课堂上的一些知识就足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知识丰富,不像初中数学那么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它不能进一步挖掘,那么它只是掌握这些知识的表面。因此,我不知道如何理解,也不能使用这些知识时,我做我的练习。
做练习是必要的,但有些学生只是做练习,而不是巩固这些知识,把知识扩展到做练习,经常是在练习完成后完成练习。这和中学问题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把在这个练习中使用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正在使用的知识,并且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发现知识点是关键,也可以发现如何链接相关知识的难题。
第3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
平均数=总数÷份数。
一年=12个月
一星期=7天
一天有24小时
平年一年有365天
闰年一年有366天
2月只有28天的年份叫平年
2月有29天的年份叫闰年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通常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才是闰年。
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大月31天
小月30天
平年的2月28天
闰年的2月29天
测量线段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平面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
物体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表面叫做面积。封闭图形一
第4篇: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1、东和西相对,北和南相对
2、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傍晚太阳从西边落下。
3、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除法验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5、12时计时法转换24是计时法:
凌晨0时——中午12时,时刻不变;中午1时——晚上12时,时刻+12
24时计时法转换12是计时法:
0时—12时,时刻不变,标明凌晨、上午、中午;
13时——24时,时刻—12,标明下午、晚上
6、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7、一年有12个月,31天的月份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30天的月份有4月、6月、9月、11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30天的月份是小月
2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
第5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回顾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回顾
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3、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可以写成。
4、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可以写成。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可以写成。
5、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10000平方米。
6、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公顷。
7、常用的面积单位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
8、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平方千米=100000平方米
9、面积单位由小到大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