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增长模式》。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首先我说一下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增长模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纵观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有快有慢,主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工业革命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两类,但都属于“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又演变为“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每种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表现出不同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特点。本节课是下一节课的基础,起到承下的作用,为下节课的人口合理容量的分析做铺垫。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能力以及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图1-1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有所了解。
(2)、使学生能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
(3)、理解“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差异。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学会运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学会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学会说明人口增长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
3、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模式,认识我国的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本节教材中,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及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和代表性国家是重点,其中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又是本节的难点。
在课时安排上,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完成。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下面我接着来分析一下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打算采取读书指导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案例,资料,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结合课堂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读图分析、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身边实例相联系,学“有用的地理”“学身边的地理。
下面我来说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大家好,这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的父辈有几兄妹,请问同学们自己有几兄妹?(学生答)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你父辈和在你们这一辈兄弟姐妹的人数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两种情况各属于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节2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我先引导学生看图1-1,通过看图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人口增长曲线表现为“J”型曲线,并设疑:人口增长为什么有快有慢?人口增长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通过设疑引出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及激发学生分析人口增长快慢产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我们下面接着来学习人口的增长模式,人口的增长模式既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讲授本处知识点时我会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分析,把整个班级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各分析人口增长的一个模式,分析每一种模式出现的时间、出现的原因、特点,第一大组分析“高—高—低”模式,第二大组分析“高—低—高”模式,第三大组分析“低—低—低”模式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模式分为三大类: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高高低模式又分为两种情况:原始型和传统型,原始型出现在原始社会,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传统型出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低高模式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结束,发展中国家直到现在人口增长还处于高低高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低低低模式出现在现在的发达国家以及极少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其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人口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环节3 布置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仁化县近20年来人口增长的变化情况,分析仁化县人口变化的原因、仁化县人口增长模式有什么变化、未来趋势是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我是这么设计的:
第一课时 人口增长模式
历史轨迹——“J”型曲线
人口增长 衡量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因素——生产力是根
特征 “高—高—低”模式
原因 人口增长模式 “高—低—高”模式
分布 “低—低—低”模式
第2篇: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说课稿范文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说课稿范文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增长模式》。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首先我说一下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增长模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纵观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有快有慢,主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工业革命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两类,但都属于“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又演变为“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每种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表现出不同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特点。本节课是下一节课的基础,起到承下的作用,为下节课的人口合理容量的分析做铺垫。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能力以及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图1-1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有所了解。
(2)、使学生能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
(3)、理解“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差异。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学会运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学会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学会说明人口增长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
3、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模式,认识我国的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本节教材中,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及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和代表性国家是重点,其中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又是本节的难点。
在课时安排上,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完成。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下面我接着来分析一下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打算采取读书指导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案例,资料,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结合课堂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读图分析、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身边实例相联系,学“有用的地理”“学身边的地理。
下面我来说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大家好,这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的父辈有几兄妹,请问同学们自己有几兄妹?(学生答)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你父辈和在你们这一辈兄弟姐妹的人数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两种情况各属于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节2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我先引导学生看图1-1,通过看图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人口增长曲线表现为“J”型曲线,并设疑:人口增长为什么有快有慢?人口增长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通过设疑引出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及激发学生分析人口增长快慢产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我们下面接着来学习人口的增长模式,人口的增长模式既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讲授本处知识点时我会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分析,把整个班级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各分析人口增长的一个模式,分析每一种模式出现的时间、出现的原因、特点,第一大组分析“高—高—低”模式,第二大组分析“高—低—高”模式,第三大组分析“低—低—低”模式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模式分为三大类: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高高低模式又分为两种情况:原始型和传统型,原始型出现在原始社会,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传统型出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低高模式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结束,发展中国家直到现在人口增长还处于高低高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低低低模式出现在现在的发达国家以及极少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其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人口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环节3 布置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仁化县近20年来人口增长的变化情况,分析仁化县人口变化的原因、仁化县人口增长模式有什么变化、未来趋势是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我是这么设计的:
第一课时 人口增长模式
历史轨迹——“J”型曲线
人口增长 衡量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因素——生产力是根
特征 “高—高—低”模式
原因 人口增长模式 “高—低—高”模式
分布 “低—低—低”模式
第3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
第4篇:《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增长模式”教学研究给您的启发
认真回顾《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增长模式”教学研究》这门课,课程中程菊老
师讲到“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
必修二主要讲述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体现《课程标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倡导探究性学习。采用阅读、思考、讨论、读图、案例研究等环节,使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从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掌握基本地理知识和技能,并会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和事物,实现知识迁移和拓展。最终达到突出主干、提高能力、拓展延伸的目的。
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地理必修2教材,给我的启发是:优化教学过程、注重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学效果好与坏影响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养成,因此首先要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课堂构建是师生的双边互动的结果,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
第5篇: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教案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yoyra”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教案”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推荐度: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推荐度:
第6篇: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模式教案模板(精选3篇)
第1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
第7篇: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重点难点]:
1、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前提
2、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获得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3、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
[讲授过程]:
导入:必修二介绍:
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认为: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科学。
必修二主要介绍四个主题:
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生产活动以及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口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
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
产业活动、不论是工业、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