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论文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论文
语文是一门魅力四射的学科,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宽阔深远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使这门学科散发熠熠光彩。
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语文教学并没有从欣赏的角度来品读优美佳作,而是单凭地注重知识的传授,上成了“语基课”。枯燥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始终是师生困惑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呢?那就让我们抓好常规教学,让语文教学反扑归真,回归语文本色。
一、让语文课堂传出琅琅读书声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要特征必须是书声琅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蕴涵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做到熟读成诵,读到“其言若出吾口,其义若出吾心。”因此,课堂上我们要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体会文情,体会中心思想。
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应充分重视读的作用,以读激情,以景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评价,读中迁移。读出对圆明园的热爱和痛惜,读出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引导学生由读中感受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感受侵略者的野蛮行经,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描述的'是发生在“我”的母亲、父亲之间的事情,其中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内心活动的描写较多。教学时要重视朗读,注意朗读的层次性,读准、读通,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升华。朗读时,不同人物的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无论是母亲的话,还是父亲的话,都要读出“爱”,可以采用师生合作对读等多样形式交替,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注意对朗读的激励与评价。
二、让语文课堂体现学生独特见解
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改进自己的“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读书、讨论中自我感悟。
《钓鱼的启示》一课,努力建够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凸显学生的认识活动。在教学中结合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可结合钓鱼的“是”与“非”,探讨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的问题,引导学生作换位思考,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最后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
再如《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古诗词,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形象,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时应以读、想为主,可安排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获得相关情感体验,从而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可见,课堂上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积极讨论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动,才能不断地内化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目标,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活动形式的交叉使用,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习惯。
三、让语文课堂突出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是学生“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听别人的朗读,听别人的感受,评价他人的观点,在情境中交流,读出文中的情,读出文中的意。在“听、说、读”的实践中,无形中学会了斟词酌局,再安排写的练习。通过“读写结合”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使学生将阅读中的所得加以实践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桂林山水》和《富饶的西沙群岛》都是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写法上以“总—分—总”的结构进行布局谟篇,而每段又以“总—分”构段,学生掌握了这一写作特点后,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安排小练笔,按“总—分”的结构写一处景物,进行读写训练,达到学以致用。
《落花生》一文篇幅不长,却很精彩,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并指导学生在自己周围选择像花生一样的人和物,结合本文的表达方法写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语文教学是母语的教学,母语学习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学习语文重要的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实践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的课上练笔,如仿写、扩写、改写、读写、写感受、启示、写自己想写的,改变阅读课上不动笔的现状,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适时适度的小练笔。
四、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有生活才有语言,即“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那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及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作文。有了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社会的观察体验,学生就会加深对这一方面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也为写作开辟了有源之水。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到底是慈祥的爱更好,还是严厉的爱更好?”进行实话实说辩论会,这样更好地加深学生情感的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学会看病》一文,巧妙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体验,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困难,又是如何面对的?启发学生说出真实想法,提升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自己意志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平时能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热心参与教研,真心热爱语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成为学生快乐的语文天地。
第2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论文
语文是一门魅力四射的学科,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宽阔深远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使这门学科散发熠熠光彩。
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语文教学并没有从欣赏的角度来品读优美佳作,而是单凭地注重知识的传授,上成了“语基课”。枯燥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始终是师生困惑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呢?那就让我们抓好常规教学,让语文教学反扑归真,回归语文本色。
一、让语文课堂传出琅琅读书声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要特征必须是书声琅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蕴涵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做到熟读成诵,读到“其言若出吾口,其义若出吾心。”因此,课堂上我们要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体会文情,体会中心思想。
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应充分重视读的作用,以读激情,以景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评价,读中迁移。读出对圆明园的热爱和痛惜,读出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引导学生由读中感受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感受侵略者的野蛮行经,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描述的是发生在“我”的母亲、父亲之间的事情,其中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内心活动的描写较多。教学时要重视朗读,注意朗读的层次性,读准、读通,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升华。朗读时,不同人物的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无论是母亲的话,还是父亲的话,都要读出“爱”,可以采用师生合作对读等多样形式交替,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注意对朗读的激励与评价。
二、让语文课堂体现学生独特见解
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改进自己的“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读书、讨论中自我感悟。
《钓鱼的启示》一课,努力建够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凸显学生的认识活动。在教学中结合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可结合钓鱼的“是”与“非”,探讨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的问题,引导学生作换位思考,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最后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
再如《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古诗词,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形象,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时应以读、想为主,可安排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获得相关情感体验,从而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可见,课堂上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积极讨论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动,才能不断地内化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目标,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活动形式的交叉使用,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习惯。
三、让语文课堂突出读写结合语文教学是学生“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听别人的朗读,听别人的感受,评价他人的观点,在情境中交流,读出文中的情,读出文中的意。在“听、说、读”的实践中,无形中学会了斟词酌局,再安排写的练习。通过“读写结合”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使学生将阅读中的所得加以实践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桂林山水》和《富饶的西沙群岛》都是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写法上以“总—分—总”的结构进行布局谟篇,而每段又以“总—分”构段,学生掌握了这一写作特点后,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安排小练笔,按“总—分”的结构写一处景物,进行读写训练,达到学以致用。
《落花生》一文篇幅不长,却很精彩,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并指导学生在自己周围选择像花生一样的人和物,结合本文的表达方法写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语文教学是母语的教学,母语学习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学习语文重要的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实践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的课上练笔,如仿写、扩写、改写、读写、写感受、启示、写自己想写的,改变阅读课上不动笔的现状,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适时适度的小练笔。
四、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有生活才有语言,即“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那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及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作文。有了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社会的观察体验,学生就会加深对这一方面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也为写作开辟了有源之水。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到底是慈祥的爱更好,还是严厉的爱更好?”进行实话实说辩论会,这样更好地加深学生情感的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学会看病》一文,巧妙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体验,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困难,又是如何面对的?启发学生说出真实想法,提升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自己意志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平时能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热心参与教研,真心热爱语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成为学生快乐的语文天地。
第3篇:让语文回归本色
让语文回归本色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中心小学 朱柯吉
摘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可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公开课,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有限性,语文课变成了偏人文性的“思品课”。为此,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备课、反思两个途径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但是,在一些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本身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教师也为了追求课堂的“其乐融融”,而忽视了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的甚至“语”味难觅。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吗?为此,学生需要有效性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回归本色。
一、让难觅的“语文味”走进课堂
在执教《触摸春
第4篇: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学习心得 非常感谢教育组给我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在今年10月参加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几天的观摩活动中,我们认真倾听,用心领略,静心感受。这些作课教师,或幽默机智,或俏皮可爱,或真诚朴实,或洒脱大方„„他们的课堂也异彩纷呈,如浙江罗才军老师的《伯牙绝弦》,高山流水之韵不绝于耳;湖南贾峰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异域风情之美尽收眼底;安徽张文花老师的《数星星的孩子》,循循善诱中折射出童真童趣;甘肃张玉栋老师的《落花生》和广东皮涛老师的《中彩那天》,朴实无华中蕴含着育人的隽永和深意。总之,所有的课均从不同角度和处理方式上体现了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行为导向,即扎扎实实地学,将听说读写融入课堂全过程;
第5篇:回归本色语文
回归本色语文
驻市三小马艳菲
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每个语文老师都应成为道成为肉身的语文。
——薛瑞萍
这是薛老师的豪言壮语,也是她从教多年来的切身体会。薛老师的底气来自她的海读。上了师范的她不甘心做一个教师,于是就以“诗人梦”做了替代。在别的同学懈怠时,她借、买、抄、写,夜以继日地读,常常一人空室,高诵《过秦论》、《长恨歌》、《琵琶行》、《叶甫盖尼﹒奥涅金》、《吉檀迦利》……这应该是她真正厚积底气的最初阶段、重要阶段。而难能可贵的,她将读书的习惯保持到了工作后。她读书有一些习惯,一是喜欢发声读,二是好书至少读两遍,三是觉得最好的必须要写了读书笔记。而她读的往往是真正的经典,在她看来,“除却经典不是书”,经典意味着文化的根,是精神不竭的源泉。她不仅自己读书,而且带着孩子们读书。从一年级开始,她基本不让
第6篇:坚守语文本真回归本色语文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彭实验小学(221150)梁雪娥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近年来,很多语文教师过于注重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挖掘、渲染,过分强调学生脱离文本的独特体验,过分追求课堂形式的可看性、观赏性,扎扎实实的读写训练在课堂上逐渐减少,语文课成了品德课、科学课、表演课„„怎样坚守语文本真,回归本色语文?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践探索。
一、准确把握学科方向,理解“工具性”内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具性弱化现象,根子出在对学科性质的理解上,出在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体现工具性方面的有: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