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二瑕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2-04 07:12: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二瑕(网友来稿)

内蒙扎赉特旗一中李殿林

这是《读本》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第三段在谈到杜诗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创造意境的时候,引用了许多杜诗的名句,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课文原句:“‘甲第纷纷厌梁肉’(《壮游》)”;此处有两处失误。一是出处不对,这句诗不是出自《壮游》,而是出自杜甫写于天宝十三年(754)春的《醉时歌》。原诗前两联是:“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广文先生”指郑虔,杜甫在长安时的好友,当时任广文馆的博士,有名无实,不为朝廷重用。四句诗的大意是说,那些王公大臣在御史台、“三省”内外来来往往,而郑虔所在的广文馆却冷冷清清。那些豪门贵族吃腻了珍馐美食,而这位广文先生还常常挨饿。此外,课文的“梁”字当作“粱”,原因很简单,“粱”解为好米,“粱肉”泛指美食。

作者邮箱:lidianlin_1969@163.com

第2篇:《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简析(网友来稿)

内蒙扎赉特旗一中李殿林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说,中国戏曲处理空间的方式,不仅与中国绘画相通,而且与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本文就以杜甫、李白的诗为例,指出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密切。本文也是学习《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垫底”文章。

全文九个自然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4自然段):以杜诗为例分析论述运用虚实结合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具体分三个小层次论述:

(1)化抽象的“情”为形象的“物”。就是把抽象的情感用形象的景物、事物表达出来。课文举了三首诗论述。

例一,《月夜》:化“实”(战乱中诗人思乡或“我”想家人或诗人对妻子念之深)为“虚”(家人想“我”或妻子对丈夫思之切)。中秋之夜,妻子孤独地立在院中仰望明月,旁边的儿女无忧无虑地在屋里屋外玩耍。她久久地伫立在那儿,湿寒的雾气打湿了她的鬓发,裸露的胳臂被清冷的月光照着,更显得苍白,她一定很清冷。这是“虚”,但又是实实在在的画面,所以又可看作是“实”,它构成了一种意境。读者正是调动想象在头脑中“再创造”出这个意境,才深刻地体验到诗人的情感。这就是古典诗词以“虚(实相生)(获)取(意)境”从而达到艺术美的手法。

例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化“虚”(无边的忧国忧民之“忧”)为“实”(终南山一样的高、茫茫大水一样的多)。

例三,《北征》:化抽象(战乱带来的灾难、诗人内心的悲痛)为具体(爱子的讥色、啼哭、垢腻)。

(2)化抽象的“理”为形象的“比”。就是把抽象的情理通过截然不同的两个画面的对比表达出来。举了五组诗句为例进行论述。这里的“实”是指诗句所反映的两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当时社会生活实有的场景,但又不是一般的场景,它有典型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是社会本质形象的高度的概括,这就是“取境”。“境”取的高下优劣决定于诗人的艺术功力。而“虚”就是这两个画面交叉融合“诞生”的新画面,这个新画面不是现实生活实有的。它是读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出来的。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豪门大官家里鸡鸭鱼肉臭得往垃圾堆里面倒,贫民窟中冻死饿死的却到处都是,这都是事实。可是说朱门之外仅一墙之隔就有冻死的人就不太符合实际,豪门之地是不允许贫民立足的。但这个“虚”的画面恰恰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本质。这种“实”(画面)越真、善、深刻,欣赏者再创造的“虚”(新画面或叫做“境”、“境界”)就越高、大、深,作品的艺术价值就越大,这也是古典诗词以“虚(‘再创造的新画面’)(获)取(意)境”从而达到艺术美的手法。

(3)化不尽的“意”为有限的“境”。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通过由景、物、人、事结合而成的“境”表达出来。举《春望》为例,这里面的“虚”是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实”是草木萋萋、人烟断绝的城郭,是花哭鸟泣的寒春,是战火不熄、家书难觅的漫漫长夜,是鬓发斑白而落、无法挽起的愁苦诗人。这四联展现的意象共同构成浑然一体的意境,“意”深藏在“境”中。

第二层次(5--8自然段):以李诗为例分析论述运用虚实结合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举《赠汪伦》为例,以三个小层次论述:

(1)第一联:以“虚”寓“实”。以“歌声”这个“虚”代“汪伦”这个“实”。这个“虚”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来,诗人与友人游览桃花潭后拱手而别,诗人将独自登舟而去,船要解缆,岸上忽然传来了歌声,是友人的。他正在那儿踏歌相送,他原来没有走,诗人又一次感到了温馨的友谊之流。他也频频地招手、拱手,直至歌声远去、友人的身影渐渐消失……这种意境如果用“汪伦岸上来相送”之类的“实”是达不到的。

(2)第二联:化“虚”为“实”。把汪伦“送我情”(虚)化为深千尺的桃花潭水(实),用“实”的水通过想象创造“虚”的意境,这种“虚”也会让读者展开各种联想,诗人和汪伦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情谊?他们有多少个知心的彻夜倾谈!有多少次的困难共担和欢乐共享!这种联想就是“造境”。李诗这种“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较度量”的手法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诗人的另一首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把依依惜别之情比做东流的河水,可谓“化虚为实”。

(3)小结本诗:短短的四句诗,两次“化虚为实”的取境,产生了两次波折,使画面、情感有了意境美。

第三层次(9自然段):得出结论,“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密切。”在诗歌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实”是第一个层次,“虚”是第二个层次。诗人写诗创造意境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这个外部形象去传达“虚”这个象外之旨;欣赏者欣赏诗的过程就是由“实”通过想象进入“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会在头脑中“再创造”出一个“境”,由这个“境”领悟诗的思想感情,产生审美体验。可见只有虚实相生的取境才能产生艺术美。虚实相生的取境,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艺术特征。

以上简要分析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的例子论证观点,理解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重点在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从而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这篇简析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的。

作者邮箱:lidianlin_1969@163.com

第3篇:浅论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特点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 虚实相生 审美鉴赏 直接信息 潜在信息

中国古典诗词讲求虚实相生,通过一虚一实,一隐一显,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审美空间。

一、中国诗词中的虚实相生,渊源于先秦哲学中有无相生论

道家的宇宙观认为世界是阴阳结合,虚实统一,有无相生的。老子曰:“有无相生”(《老子》2章)。有“有”才显出“无”,有“无”才显出“有”。它和“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样,都是相比较而存在。老子曾以车轮、盆子、门窗等物作喻来阐述这个道理。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认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车轮、盆子、门窗等天地万物之所以有它的作用,正是因为它们既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

诗歌鉴赏中的虚和实

导学案

学习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一、有备而来。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

二、步步深入。

1、形象认知。(图片)

2、初步认识。

实: 虚:

3、寻寻觅觅。

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②《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③《梦入关 》(韦庄)

梦中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二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二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