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2-01 07:12: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的父母,因此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基本上取决于家长的自身因素如何。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希望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

现在,不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已经不多了。然而,不懂得教育方法,不会教育子女的家长却大有人在。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权威型

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高,严格控制和支配孩子,不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和行动,动不动就训斥、体罚和打骂。这种教育的结果使学生往往从开始的表面上屈从,内心默默抵抗,发展到难以服从,寻找发泄机会,最后发展到对家长的粗暴态度十分反感,并且采取抵抗态度,甚至有可能走向极端。

2.娇惯型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么使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由于独生子女的“独”,家长对孩子都是关爱有加。家长过多地呵护、过多地包揽,不仅有碍于孩子思想品德的发展,而且会助长孩子的随意性,使其从小无拘无束,无法无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粗暴地对待人和事。人们常说独生子女具有不良的人格特征,如自私自利没礼貌,缺乏独立性,怯懦等,其根源可能都在父母身上。

3.放任型

这种类型在职校学生的家庭教育中比较常见。家长认为孩子读职校没有前途可言,甚至觉得自己的孩子注定没有出息,干脆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由于得不到必要的教育指导,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向不同方向发展的概率往往难以估计。

4.矛盾型

矛盾型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指家庭成员对于子女要求不一致:一个过分限制孩子的独立性,另一个却是有求必应,事事以孩子为“中心”,这种管教,往往造成孩子两面性,甚至寻找机会,想方设法钻空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不一致还表现在:有的父母对孩子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高兴时对孩子有求必应,甚至看到孩子的某些缺点也等闲视之;不高兴时,对孩子吹毛求疵,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使孩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这种教育方式也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家长的自身素质不高

大多数父母仅有中等学历水平,工作岗位集中于工人、小个体户和办事员,家长教育能力薄弱或丧失、教育水平的低劣,容易使子女产生不良行为。家庭成员的不良思想、不轨言行、一些恶习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如赌博、烟酒无度、结伙斗殴等不良行为,甚至让孩子参与其中等现象,不但丧失了家庭教育的功能,而且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以致出现“5+2=0或5+2<0”的现象——即学校正常的`教育被家庭不正当教育抵消的现象。

还有一些家长的教育水平低下,虽然对子女的不良行为又气又恼,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和能力,只能干瞪眼、白生气,结果只能是听任子女的不良行为不断恶化。

三、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

一方面在和孩子沟通时家长缺乏主动性。有的家长是需要沟通时才进行沟通,或对沟通并不在意;有的家长以自己工作繁忙为由或过于重视自己的娱乐需求而忽略孩子的沟通要求,或在沟通过程中心不在焉,敷衍了事,这些都是在亲子沟通的主动性上做得不够的家长。在跟学生交流时发现绝大多数的“问题学生”都很少跟家长沟通。有个“问题学生”对我说:我跟父母没啥好说的,有点什么事,父母非打则骂或惩罚,所以我有什么事一般都去找哥儿们,寻求他们的帮助。孩子也是一个人,也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也需要一个交心的朋友,但是很多家长却主动放弃了做孩子朋友的机会。

另一方面尽管父母主动和孩子沟通,但在和孩子交流时很不适应。信息时代,孩子的知识接触面比较广,和孩子相比,父母不善于学习,不愿了解新鲜事物,在知识、观念的更新上显得相对滞后,所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对新的语汇、新的兴趣、新的焦点话题、孩子谈话的兴奋点,父母都很茫然,这必然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无话可谈。

四、家庭的不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一些家庭的矛盾冲突也在不断加剧,甚至导致家庭的破裂。离婚作为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对未成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很大影响。离异单身家庭学生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离异单身家庭的学生,找不到双亲家庭的温暖,再加上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常常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事重重,极易形成孤僻、自傲、不合群的心理疾患。

2.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意味着被抛弃,孩子自然觉得比别人低一等。常常表现为自卑、多疑、情感冷漠,常常感到命运不公,因而不愿付出爱与关怀。

3.通常情况下,离异家庭的孩子非常憎恨离开的一方,又因无法对离开的一方表达愤怒,常常迁怒于养父或养母身上,把他们当作发泄的对象,从小就有仇恨、自私心理,滋生出一种对社会、对家庭、对人生的冷漠和悲观,甚至产生敌意,对自我和他人充满不信任的情绪。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同小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信念、情绪、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好模仿的特点,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导向的作用。曾有这样的一个广告:三个孩子在一起比谁的爸爸勇敢,其中的一个孩子说:“我的爸爸开车看到红灯闯了过,你们的爸爸敢吗?”家长即使不教孩子学这些,但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已经受到了影响。因此家长良好的自身素质、良好的亲子关系、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睦的家庭氛围等,都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到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第2篇:幼儿产生行为偏差的原因及其班级管理对策

幼儿产生行为偏差的原因及其班级管理对策

(扬州大学第一幼儿园 黄爱铭 225009)摘要:由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原因,幼儿园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班级管理对于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和情感障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正常管理、日常管理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行为偏差 班级管理

现在人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由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原因.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对于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和情感障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正常管理、日常管理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化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行为和情感“同归”尽一点绵薄之力。

1.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有行为偏差幼儿是指具有较多行为偏离正常的幼儿。这些幼儿的教育比较棘手,收效甚微,令家长、教师头疼。因此,要教育好有行为偏差幼儿,管理好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必须首先弄清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的主要原因。

1.1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

有行为偏差幼儿主要在社会行为和情感方面出现问题.行为方面往往表现为脾气乖戾、攻击性强、粗暴无札、说谎、逃学、懒惰,情感方面则主要表现焦虑、恐惧、抑郁、选择性缄默和人际交流困难等,与同龄人和长辈、教师出现交流上的障碍。一些人认为,有行为偏差幼儿由生理和智力方面的原因造成。其实,更多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症结不全在于生理与智力缺陷,有时主要在于心理方面的障碍。与正常幼儿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行为表现往往会出现三个方面的不协调,即为与年龄特点不协调、与外界环境不协调、与行为规范不协调。

首先,与年龄特点不协调。幼儿的行为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必须同其他同龄伙伴“群处”,在同龄社会中认识处理人际关系的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逐渐学会适应共同的行为方式、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培养共同的行为习惯,并学会从同伴的评价信息中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在与同龄人玩耍变流中得到精神满足,逐步从对成人的依赖过渡到独立。

其次,与外界环境不协调。一些有行为偏差幼儿表现为“社会早熟”,但这不是自然的成熟,是少数方面早熟和多数方面不成熟的矛盾冲突体。这些矛盾冲突往往表现为模仿能力强而判断能力差、好奇心强而思想内涵浅,渴求独立的欲望强而社会阅历浅。他们渴望成为大人,并常常感到自己已是大人,表现为对同龄幼儿的外界环境不协调。

另外,与行为规范的不协调。而有行为偏差幼儿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染上了某些坏习气,总与行为规范有所偏离,而少部分教育者和家长对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缺乏信心、耐心和合理的方法,导致问题严重,错过了最好的矫正机会。因此,对有行为偏差幼儿要及早发现、及早矫止。

1.2 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的原因

幼儿心灵如同一张洁白的画纸,画的好坏取决于家庭、杜会和幼儿教育者手中的画笔。因此,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的原因任于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环境。在我国,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除了在校,绝大部分时间与其相处的是成人,媒体上接触的大多是成人,模仿的对象是成人,因此言谈举止成人化。加之家庭教育违背幼儿心理年龄的特点,导致这些幼儿产生对人冷漠、性情孤僻等“情感饥渴”症。如性情变得孤傲、任性、唯我独尊,有的甚至变得多疑、嫉妒、胸襟狭窄,陷入了我行我素的孤立封闭境地。

二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到幼儿的各个方面,由于幼儿模仿能力强而判断能力差。好奇心强而思想内涵浅,渴求独立的欲望强而社会阅历浅,使得其无法对各种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各种不良思想和信息对就会乘虚而八,刘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叫发现和加以纠正,累积下米就可能会造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

三是幼儿园的教书育人环境。一方面是极少数教师教育思想不够端正,对有行为偏差幼儿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发现收效甚微时,出现畏难情绪,放弃了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听之任之;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虽然有很强的责任心,但工作方法不当,工作能力有限,造成行为偏差幼儿的产生和问题的加重。

2.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管理

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后,往往会给家庭和班级带来很大的负而影响.如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发现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之后都不能怨天尤人,必须正视现实,研究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矫正和管理。从教师角度讲,有行为偏差幼儿把教育必须放在整个班级环境中进行,因此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管理,实际上与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挫度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矫正,就是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

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应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一是班级正常管理;二是教育教学的管理;三是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

2.1 班级正常管理

2.1.1 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特点

与正常班级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差异性、多层次性和个别性。有有行为偏差幼儿发展异常,在教育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习内容上和正常幼儿有一定差异,因此班级教育具有多层次性,教育的个别性和更加明显。

二是对师资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更人的热情,对有行为偏差幼儿具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还要求教师了解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特点,掌握相关的教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二是班级关系的复杂性。在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中,学生和教师面临的关系更为复杂。教师要同时面临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正常孩子要面临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有行为偏差幼儿要面临正常幼儿和象自己一样有行为偏差的幼儿,因此关系更为复杂。

四是家长的高参与性。对有行为偏差幼儿,家长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协调也显得更为重要。

2.2 班级常规管理

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应体现主体性、整体性、参与性和高效性的原则,采用规则引导法、情感沟通法、互动指导法、榜样激励法和目标指导法等多种方法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进行高效的生活管理和教学管理。具体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体现主体性、整体性、参与性和高效性的原则。教师要明确对班级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了解和把握班级的各种管理要素,正确处理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创立良好的熏陶氛围和约束机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全面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台。制定合理的管理 2 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计划,严格和灵活实施计划,特别要重视管理过程中的检查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管理日标和计划。

二是多种方法相结合,优化生活管理和教育管理。采用规则引导法,制定简单而明确的规则,给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规则,并成为自己的潜意识。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密切关注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情感表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移情训练,使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他人的情感,了解他人的处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强化幼儿间的互动,适时、适度地给予互动指导。树立公正、权威、健康、形象、具体的榜样,让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并从心里共鸣逐渐过渡到行为的响应和共鸣。帮助班级建立明确、具体和具有吸引力的班级目标,针对各个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制定符合其自身特点目标,强化目标趋向意识,采用激励等多种方法,促进班级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2.3教育教学管理

2.3.1一日生活

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同归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师不仅要更多留意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生活,从洗手、洗脸、漱口、大小便、睡眠、穿脱农服、整理床铺、进餐、饮水、个人卫生习惯、环境保护意识等生活的各个环节给予有行为偏差幼儿更多的关心和指导,还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多接触,培养感情,学会如何交往.真正发挥主流环境的优越性,同时也要发挥游戏在回归对有行为偏差幼儿中的作用,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通过游戏融合在一起,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充分体会到交流的乐趣、和人家和谐相处的乐趣。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情感问题,要给予特别的关注,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使之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2.3.2教学

与正常班级相比,有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在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羞异。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注意到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目标的融台性,协调好正常幼儿、有行为偏差幼儿及两者的共同教学计划。尽管有行为偏差幼儿有特殊的需要,但他们的成长模式和正常幼儿有着共同的模式,不能脱离正常幼儿成长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文化课的安排上应尽可能和正常幼儿一致。但与此同时,要着重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生存技能的培养。采用师——幼互动、师——家长互动、幼——幼互动和家——幼互动多种教育组织形式相结合,促进有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教学。

2.4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

2.4.1教育理念的统一同步

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理念应该是:1.接纳有行为偏差幼儿。幼儿行为和情感出了问题,不要惊慌失措。幼儿有问题,并不表明他和其他幼儿就有多么的不同,其行为只不过是暂时偏离正常的轨迹而己,极少存在绝对的幼儿心理适应不良症状,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行为和情感的同归。2.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可拖延时间。3.必须运用科学的矫正和回归方法。在调查、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诊断幼儿作为教育主体本身存在的认知缺陷。从幼儿的原有道德认知结构和已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在幼儿参与的主体教育活动中,解决新、旧道德认知矛盾,在可接受性和可知性的教育内容中,促进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向预定的教育认知目标启动,让孩子在参与中感知自己的认知缺陷,消除唯我独尊的意识,产生对自己对环境的正确客观认识,自己完善自己。4.幼儿园和家长协调参与。要制定共同的协调的幼儿“回归”计划,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帮助,创设有利于有行为偏差幼儿“同归”的教育生态环境。

2.4.2安全工作的配合协调

与正常幼儿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由于其行为和情感出现异常,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人人增加,在安全方面要格外留心。要从生活和教育管理各方面给予重视和关注,对正常幼儿要强化安全意识,教给其处理与有行为偏差幼儿之间关系的方法,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2.4.2加强幼儿同和家长的沟通

家庭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的出现与家庭类型、文化水平、家庭氛围、父母的投人和父母的期望都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行为偏差的幼儿,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庭。

2.4.3加强家长间的沟通

让一个或几个正常的发展较好的幼儿与有行为偏差幼儿结成对子,能够帮助有行为偏差幼儿形成正常的幼儿责任感,带动和促进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摆脱不良的社会行为习惯和情感障碍,学会相应的社会交往方法,从而达到“同辈指导”的功效。但这需要正常幼儿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加强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回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具备自身的特点,不仅要求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掌握,同时也要求教师、家长、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我们相信,幼儿出现了社会行为的偏离和情感上的障碍,并不表明他们和其他幼儿就有多么大的不同,其行为只不过是暂时偏离正常的轨迹而已,通过教师、家长和幼儿的联动和努力完全能够实现行为和情感的回归。

附:联系地址:扬州市大虹桥路10号 扬州大学第一幼儿园

联系电话:***

第3篇:家庭教育日志:孩子产生自恋人格的原因

自恋倾向的主要表现是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不断需求赞美,经常想入非非,热衷于非现实的期望;他们往往专横妒忌,求全责备,挑衅好斗,缺乏自控;自恋的人情感肤浅,冷漠刻薄,容易固执己见,为人功利。

自恋倾向的产生多与童年的经历密切相关,如单亲家庭,教养不当,缺少同龄伙伴等。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当着孩子的面或他人的面称赞、宠爱自己的孩子。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是社会的主体,父母对孩子是娇宠有加,使孩子从小就自视甚高,这常成为自恋产生的基石出。

2、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心

临床心理学家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在第一年中对外界的需求是最多的。孩子的需要在充分得到满足后便会对环境和世界产生安全和信任感。

不必要的怀孕、早产、酗酒、药物依赖、住院、与亲生母亲的过早分离、母亲产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庭教育产生教育偏差的原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