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的内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的内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的内容
随着燕老师公开课的上演,我也一次次反思《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如何能够突出学习重点,抓住学生的眼,因为对于这一课,说难也难,说不难也难,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出不同坡度的陡缓,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出山体不同部位,如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
也就是要能够通过比较抓住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不同部位特点,最好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体验,结合实物比对,能够理解和识记住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不同部位特点。
而据经验知道,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有些同学虽然爬过山,但并没有仔细地俯视过一座山,也并没有接触过山体不同部位名称,山脊和山谷等概念,并不曾在脑海中留下空间。
所以,这一节课看似读图训练,却需要一环扣一环,层层过渡,引导学生一步步观看,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关。
鉴于此,我们决定在引导学生看上分解难点,让学生一看再看。同时为了增强课堂的情趣性和迎合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我们将学习过程设计为“大王叫我来巡山闯三关”。
课前在《大王叫我来巡山》的音乐中回顾节假日人们的休闲方式,爬山的不同图片,提出爬山不仅能够愉悦身心,休闲锻炼,还能够让亲朋好友在相互扶持中拉近情感。于是,开发山,设计旅游路线就成为一门修炼,你知道我们看瀑布,攀岩,修路,建瞭望塔等一般选择山体的什么部位,开发和设计人员用什么样的地图做设计和判断。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提出这种图该怎么看,判断时应注意有什么特点?切入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主题《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我们将闯三关实现。
首先第一关“火眼金晴第一看——看山是山”:要求学生在老师出示的山体素描图各编号位置选出部位名称:山脊,山谷,山峰,陡崖,鞍部,陡坡,缓坡,比较不同编号位置的高低。旨在让学生直观形成山体不同部位名称概念,以及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并通过结合老师分发的山体模型展示,抽验学生熟悉概念。
接着第二关“火眼金晴第二看——看山不是山”:要求学生按照视频示范,每小组学生给老师分发的山体模型上描出等高线,可以在不同等高距位置描点,再使用细胶带粘出等高线,并能在老师在绘制过的山体模型上空垂直俯拍打印的相片上结合标注的“山脊,山谷,山峰,陡崖,鞍部,陡坡,缓坡”等部位观察等高线疏密和弯曲特点。在一组组展示中强化概念,重复训练,旨在让学生直观审视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过程及与实物的关联,有效形成转换。这样,结合山体不同部位分体判断,一步步内化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部位等高线特点,最终能够在新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完成相应编号部位的判断。
之后,进行第三关“火眼金晴第三看——看山还是山”:要求学生依据提供的等高线地形图按照不同要求作出判断,如哪里适合建电视发射塔,哪里可能会形成河流,哪里会看到瀑布,哪里适合攀岩,哪里修建登临山峰路线省力一点……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学生活中的地理的习惯。这一关可以采用抢答赛的方式,要求学生首先亮明方案,还要能够解释方案决策的出发点,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最后,在针对学习目标进行当堂检测,从而发现个别学生的遗漏点,为个别辅导把关。并寄语学生,每一天的学习都是在锻造我们的金睛火眼,我们看的越多,听的越多,实践的越多,也就越会衍生出更多的创新点,不断扮美我们生活的明天。
大王叫我来巡山,童趣童心嫣然,享受每一关的参与和体验,享受不一样的发现。
第2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口诀
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凸低为脊,重叠为崖,大小小大,大大小小,肚大口小。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扩展资料
判读方法
数值大小
1.平原:海拔<200米;等高线稀疏。
2.丘陵:200米<海拔<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和缓。
3.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呈“V”字形。
4.高原:海拔>500米,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
稀疏:坡度缓。
形状特征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
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
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第3篇: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山地的基本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2.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判断 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新授
目标一,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
活动一,自主阅读课本33页内容读图2.20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
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 3.甲
第4篇: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如下是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以及参考!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1
以海拔为基础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对于初次接触地理专业性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从一些弯弯曲曲的线中能看出哪里是陡坡,哪里是缓坡,哪里是山脊、山谷.....,颇为费神。回顾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等高线绘制原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过程比较繁琐,采用传统教学时间较长,短时间很难完成任务。那么通过采用Flash动画演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能非常直观看到,达到认知统一。另外通过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对应呈现方式的展示,不断冲击学生视觉,使学生对该知识点
第5篇: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仓颉中学地理组 许兴虎
本节课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作为等值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等高线学习为学习其他等值线铺路,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本节的学习只作基本知识的介绍,内容的深化还需在今后的学习中强化。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到,采用学案到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在思考琢磨,真正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在难点知识上,学生掌握的不好,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需要注意:
1.重视基础知识,加强迁移训练
总体上说,高考命题原则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只有扎实地抓好基础,才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高考的导向是“用”知识,而不是“记”知识,它要考查出考生今后
第6篇: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标准,这节课主要内容(1.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2.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和疏密;3.识别五种基本地形图;4分层设色地形图,地面剖面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我重点完成前面2个知识点。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通过课件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但由于制作的疏忽,课件制得很不理想,有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按顺序出现,有的是一起出现的。
其次通过新颖的形式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但是我觉得并没有调动所有的学生,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进来。
最后:通过板书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限于黑板的面积,所以板书很简单,至于学生能不能理解我把握不大,毕竟初一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
此外,我还准备通过一些辅助教学手段如:模型、硬币的教具演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