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算法——程序的“灵魂”》观课感
《算法——程序的“灵魂”》观课感
听了山东青岛九中李志杰老师的《算法——程序的“灵魂”》,颇有收获。本节内容是第二章的起始章节,介绍了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描述方法。是今后学习算法以及程序设计的知识基础,起到开篇引领的作用。本节课整体比较简单,但是对于高一刚刚升入高中的同学来说,对程序和算法还比较陌生,要把入门的门槛降低,将算法的特征、算法的要素、算法描述中的伪代码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暂时搁置,留待后续课程学习。因此本节课重点可以确定为,算法的概念,算法的流程图描述;
高一学生对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相应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对于算法的数学建模,还较难理解。另外,学生的基础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些也都需要考虑在内。本课通过微视频辅助学习,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以半成品加工的策略,降低算法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算法的概念。通过层层递进的案例分析体会出算法才是程序的核心,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初步形成算法优化的意识。
从“农夫过河问题”引入分析领悟算法的概念,课前展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案。农夫过河问题:有一位农夫,带着一头狼、一只羊和一框蔬菜过河,无奈船小,农夫每次只能运送一样东西,请帮农夫设计一个方案,把狼、羊、菜安全的运送过河。总结算法描述的方法,通过后续四个练习来运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整个过程层层递进,能够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自学并使用ClickCharts流程图软件描述算法,体现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初级逻辑思维能力,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初级方法和技能,通过流程图绘制,巩固对算法概念的理解,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有进行算法优化的意识,为后续深入学习算法和编程打下基础。通过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微课辅助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等手段实施。在同一问题多种算法解决问题,能够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增强学生后学学习和运用算法时的算法优化意识。 教学过程中,通过四个实例,充分运用流程图绘制,训练学生的流程图运用。
通过自学课本,讨论以及流程图软件微视频自学和练习,本节课目标基本达成,基本目标算法的概念与流程图的描述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通过一个引入和四个练习的实例分析,对算法的多样性以及算法的优化意识有能够感知到。本节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对于陌生软件上手需要一定的时间。其次,对于流程图绘制比较陌生,出现流程线比较随意,多个结束等问题,要及时纠正,后续课程要多加关注。
第2篇:观课感
观摩全国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创新力课堂有感
9月14日,我和学校的几位老师在向校长的带领下赶赴长沙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创新力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此次活动在长沙市雨花区新东方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端坐在会议厅里仔细聆听、认真感受并专注学习各位专家老师的优秀教学经验。我觉得自己非常有幸能参加参加了此次教学观摩活动。
两天的时间我们分别听了四位特级教师上的精彩示范课和两位教师的教学理论讲座:王崧舟老师的《孔子游春》、张学伟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和张忠诚老师的《姥姥的剪纸》以及薛发根老师的《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这四堂课各有千秋,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好榜样,这些课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读”——巧妙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品读文本,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四位老师都善于采取鼓励、示范、幽默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卸下束缚,大胆展示自己的朗读天赋,跟随老师对文本情境的引导及精准又不失风趣的点评,或权衡句与句间声音的轻重缓急、或配上相应的动作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感知文本,体验由阅读到精度、品读的快乐。学生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求知的幸福,就连空气里似乎都飘荡着浓浓的书香味,流淌着朗朗的读书声。
此外,文本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专家们教学中特别注重的要素。王崧舟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水的第二个特点“有情义”时,就根据学生的感悟总结到:“水是没有一定形状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水或方或长、或园或扁、或弯或直……古今中外写水的诗句多如繁星。”然后便出示四句与水有关的诗句(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让学生说说诗句中水的形状,这不仅是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结合古典诗句对孩子们也是一种文化熏陶。
当然,这四堂优秀的示范课课还有诸多值得仔细揣摩与学习的地方,它渗透在每一次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对于多数教师来讲,这些暂时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不过只要我们多花心思,善于学习,吸取经验,一切从模仿“优秀”开始,我们也一定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心中的存在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向“好老师”迈进。
第3篇:微 课 观 后 感
微 课 观 后 感
2014年10月25日,我有幸在教育局教研室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廊坊市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第七届年会,并听取了来自廊坊市直及各县老师的微课17节,来自各县区教研室的评委对微课进行了认真评比,围绕教学设计、内容讲解、教学效果、作品表现等方面作出正确的评价。通过此次观摩和交流给我的感触颇深,体会如下:
此次活动范围涉及到了小学数学的低、中、高年级的全方位领域,范围虽广,但老师们不拘泥于泛泛而谈,选题准,切入点小,力求达到短小而精准,在15分钟内,把每一个知识点理顺讲透,让我们观课的老师们纷纷感叹:作课老师们真有才!
来自大厂的老师巧用表格法,引入假设法,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通过一道题,掌握一类题,理解数学方法的精妙,实现多题同解之效,有效激活了学生思维。有的老师充分调用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