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鲁迅《风筝》说课设计
鲁迅《风筝》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6个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垂头丧气等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心情起伏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是什么?弟弟是何态度?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说流程
教学板块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5分钟)
1、配儿歌展示儿童嬉戏图片或视频,感受幸福童年。
2、导入新课:我们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幸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风筝》,了解在旧中国,封建教育观和家长制下的儿童生活吧。
3、我们欣赏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欣赏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出示图片,形象直观的创设情景,导入文本研读。
对话文本(20分钟)
1、过渡、那么我们首先就来与文本对话吧。
2、昨天的预习,我们了解了本文是一篇回忆体、记叙性散文。文章1、2自然段写眼前北京的冬季放风筝情景。这令作者想起了对一件往事,那是一件什么事?哪些段讲述了这件事?
3、这件事过去了二十多年后,作者心里不能释怀,他有什么愿望?是什么使他有了这样的想法?作者得到弟弟的原谅了吗,为什么?哪些段写了他思想转变,想补过却不能,内心很沉重?
4、所以,时至今日,作者意见者风筝飞满天的情景,心里还充满了无可把握的悲哀。
5、文章就这样分成了哪几部分?梳理文章层次,初步了解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1、过渡:同学们,理清层次之后,你有什么疑惑吗?老师心里有一个疑惑:一件过去了二十多年的往事,为什么还如此耿耿于怀?(虐杀残酷,十分后悔,补过不得。)
2、品味“虐杀残酷”:
1弟弟对风筝的痴迷体现在那些词句中,找到相关内容,勾画重点词加以体会,说明。
2我怎样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3文章中的小弟是如此可怜,“我”是多么冷酷狠心的毁掉了他的风筝。是什么使作者对弟弟采取这样的行动?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我们来朗读第3、4两段,把小兄弟的可怜,“我”的残忍读出来。
3、理解“补过不得”:
1“我”想补过的心意诚吗,表现在哪些方面?
2弟弟竟然“完全的忘却”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至此仍旧不能释怀,心只得沉重着,甚至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3请朗读课文第10——12段,感受坐着内心的无尽的、难以言说的悲哀。以一个中心问题引导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对话作者(5分钟)1、小结:读完此文,我们发现了什么?
1作者心中那份深深的遗憾和愧疚。
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的伦理道德对儿童精神的束缚和虐杀很严重,这个“风筝事件”是那个时代和封建家长制与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2、请用一、两句话安慰作者。理解主旨,归纳中心。
对话生活(3分钟)1、人们常常自以为是,总喜欢对人指手画脚,往往还认为是好心。于是,我们家长、老师等手里有权的人还会采用强制的,甚至是粗暴的手段干涉我们,你有这样的经历吗?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2、我们的同学中也有做哥哥、姐姐的吧?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的游戏童年呢?感受生活,提高情感。
欣赏小结(5分钟)
1、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总结文学作品欣赏的一般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了解内容。
2与作者对话:领会情感。
3与生活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2、对于教育,这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我们时刻注意,时刻反思。鲁迅的《风筝》一文,让我们掩卷沉思,心潮难平啊!
3、请拿起笔,给我们的老师、家长写一封信,和他们来一次诚意的恳谈吧!
第2篇:鲁迅 风筝 说课课件
鲁迅 风筝 说课课件
鲁迅 风筝 说课课件
【教材解读】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七年级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本文时,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动身,偏重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童年游戏心理的描写以和“我”因童年时曾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而发生的悔恨和悲痛的情感的描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本文时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怀,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动身,充沛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多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酷以和“我”由此而发生的痛悔和无法掌握的悲痛,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怀的教育。
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依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理解这些语句是极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不应过多涉和,我的处置方法是: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简单点拨,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略的认识即可,更多的内容则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再去领悟和体会。
【理论运用】
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论。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传授语文知识,教会学生阅读和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承当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沛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3、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精髓,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沛尊重、激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4、个性化和发明性阅读的原则。
艺术接受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是双向推荐过程,艺术创作主体是生命体验的阐释者,而接受主体则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二度阐释的价值,决不在创作行为之下。假如没有接受主体的参与和响应,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潜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这一理论建立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强调了读者的在阅读中的地位,也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和发明性。
语文新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法选择】
激趣。以一首短诗引入,同时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使用专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效果更佳。)
引导。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拨。在学生学习遇到疑难处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身的观点之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学法引导】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
2、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阅读、去感悟。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用一节饱含深情的、回忆童年的小诗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
2、介绍作者(老师简单介绍之后,由学生补充)
3、初读课文。此时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让学生获得最自然的、最富有个性的、整体的阅读感受。
4、推荐感受。这个环节为学生搭设一个互相推荐、表达阅读感受的平台。
5、重点品读。这个环节是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重点句以和重点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整体掌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悲痛。
第二步: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
第三步:重点品读第四段,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的表格,了解主要事件的各记叙要素,并且用心去体会“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断、踏坏风筝时心境。
在这一步中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充沛地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和淫 威,认识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为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准备。
6、探究主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表观点。在学生充沛发言的基础上,假如学生的回答没有涉和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教师要可给予引导和补充。
7、学生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文本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标明自身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8、结束授课。
【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第3篇:《风筝》说课设计之一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学情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
第4篇:风筝 说课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从封
第5篇:风筝说课课件
风筝说课课件
《风筝》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例文。下面风筝说课课件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5、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先学:
1、根据老师预习常规要求预习课文;
2、查找有关风筝的资料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
第6篇:鲁迅《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会运用本课的一些词语和顺序、倒序、插叙等记叙手法。2.能够领悟本文表达的情感,如手足之情、自我批判和对当时社会精神虐杀的批判等。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运用顺序、倒序、插叙等记叙手法。
2.能够领悟本文表达的情感,如手足之情、自我批判和对当时社会精神虐杀的批判等。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有首歌词这样写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课文,来了解一段一对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2.初读课文,请大家带着问题(全班读/抽读/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