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夜雨寄北诗句和诗意
夜雨寄北诗句和诗意
夜雨寄北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诗意: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
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
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赏析: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第2篇: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意,并背诵默写
2、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
3、从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角度鉴赏诗歌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大家喜欢听雨吗,我觉的小雨声能使人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人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人壮怀激烈,威严,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人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人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那么在数千年的一个雨夜,大诗人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咱们一起学一下《夜雨寄北》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唐代诗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锦瑟》《无题》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唐宣宗大中五年至九年,李商隐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秘书)之职。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减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
划分节奏。
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妻子非常的思念丈夫。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丈夫也深深的在思念妻子。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非常的愁苦与无奈。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描绘眼前景物。诗人地处偏远的巴山,在一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我们看到,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与寂寞。这句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情透过景物的形象化的描写含蓄的表现出来了。不说相思,而更显相思之深。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构思之妙出人意料。
“何当”与“未有期”照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和 “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无奈及思念之情。“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前一句写的是实景后一句是虚拟之境,从今天想到他日,从分别想到欢聚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抒发了归期无期的无奈以及盼望相见共语的美好心愿。所以重复但不累赘,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写作特点:
1、回环往复
2、虚实相生
3、情景交融 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第3篇: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过程与方法:了解李商隐的生平,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古诗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妻子的思念。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能理解“写景抒情”这一知识点,学会如何学习诗歌。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是的国度,在这里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而且名家辈出。其中有两位诗人被称为“小李杜”,他们就是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师:关于作者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
总结: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
师:了解了作者,接下来咱们进入朗读环节。2.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