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由组合制定小组活动方案,明确小组课题、调查方式。(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运用以下几种调查方式:采访录音、摄影录音、查找资料等)
2.把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提出有创造性的看法或观点,写成小论文,尤其要鼓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的现状,提出个人建议,让民族文化得以保存。
教师
做好动员,阐明进行民族文化调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调查活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设想
1.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当地的民俗文化调查或结合实地调查,让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具体化,增强感性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调查地点设在学生生活的区域,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身边的事物。
2.学生自由组合,自主确定民俗文化调查的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更容易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也更容易让学生学会更好地合作。
3.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请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老师参与。
墙报展示
从活动开始就把墙报按小组的数量划分,每个小组负责本组的责任版块。墙报展示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展示本组的活动主题、活动方案、活动方法等。
第二阶段,学生展示调查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拍摄到的相片等。□教学设计
第三阶段,学生展示调查活动中撰写的小论文、建议书等。
每个阶段都要组织好学生对展示的资料等进行评议,挑选其中优秀的小组作品,以保证活动效果。同时,起到激发学生发挥主动性的作用。
课堂展示
由学生策划主持,主要是为了回顾过程,为以后的活动开展积累经验。
展示过程
1.学生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由学生讲述调查活动中的趣事。(人数2~3人)
3.由学生演唱活动过程中学会的民歌。(人数2~3人)
4.由学生展示并介绍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
5.由一名学生介绍本地民俗文化的现状。
6.给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小组颁奖。
撰写建议书
收集调查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建议,整理成建议书。由学生决定是寄给报社或是递交有关部门。
(设计者:广西沛鸿民族中学邹南勇)
第2篇: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一、教学目标
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四
教法设计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尤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选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本单元多项活动内容(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等)应由学生自由选定,自由组合,教师不宜强行指定。
五
学法指导
问卷调查
查阅文献
六
教具使用
常规
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
板书设计
九
教学步骤
(一)前期准备:、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4、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
(二)成果展示:
教师课前引导:
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饱经风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民风民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茫的谚语警句经久不衰,今天,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农家子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到民间去采风。
主持人导入:近期,我们走村串巷,流连于乡村的田野风光,穿行于古老而优秀的民间文化之中,开展了“民间采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今天,各个小队来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汇报。
.妙手加工,独放异彩
由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李万乡村民间故事”的情况。
小主编(学生a):介绍小队组建过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报的整个过程。
小编辑(学生b):给大家讲二至三个自己收集整理的优秀的民间故事。
小美编(学生c):介绍手抄报整体设计及艺术加工。
小主编(学生d):介绍收集民间故事的经验和感受。每篇习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不同的审美观和创造性。古老的传说,经过我们的妙手加工,焕发了时代的色彩。
2、谚语警句,寓理其中
由“谚语警句”小组汇报收集“谚语警句格言”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情况。
学生:我们实地考察,我们网上搜索。
组长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组员简要汇报各自收集的内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谚语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组制定电子演示文稿,展示制作成员。
3、户县剪纸——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间剪纸艺术欣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当场演示简单的剪纸工艺。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展示户县剪纸作品。
4、乡村风情,乐而忘返——陕西戏剧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秦腔艺术源源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请同学播放一段较经典的秦腔唱段)
课外延伸:你知道西安还有什么样的风俗,请你在进行问卷、采访等形式进行了解,向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当地的民俗风情。尽量做到全面,真实。
总结活动收获
:我发现,我成功,我创造,我快乐学生感悟
2: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
3:采风如同蜜蜂酿蜜,不仅要付出辛劳,而且要付出智慧。工作是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
4:整理材料不仅训练表达力,还培养了想象力;
5:蕴于生活中的美要我们亲自去挖掘。
十教后感
第3篇:《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复习题[优秀]
《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复习题
一、班里准备举办一次“走进民俗,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
(1)、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能够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
活动内容: 基本思路
(2)布置会场时,同学们想选用一种富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装饰物,你推荐选用哪一种?说说理由。
(3)班会结束后,你将以校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在场的某位学者。请拟写出你采访时要提出的两个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要求角度不同)
问题①: 问题②:
【答案】(1)、示例 ①、“民俗文化”知识竞赛。组织者先设计竞赛题,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抢答,最后给优胜者颁奖。示例②、传统节日风俗短剧表演。先按小组确定表演主题,然后角色分工、组织排练,最后班会上依次展示。(2)、示例①、我推荐悬挂中国结。大红的中国结悬挂在会
第4篇: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_到民间采风去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借“采风”关注家乡、思考家乡、欣赏家乡、热爱家乡。2.培养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3.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一:
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风物、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饱经风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民风民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茫的谚语警句经久不衰,今天,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农家子弟继承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