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颂》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17 07:13:0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豆腐颂》教案

《豆腐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风特点。

2、品味文中豆腐的特点,领悟豆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味文中豆腐的特点,领悟其文化内涵。

2、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时安排:

两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豆腐,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食品,人们对它再熟悉不过。可作家林海音却对它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感悟林海音那独特的“豆腐情结”。

二、走近作家

(展示作家图片)

林海音(1918-XX),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出生在日本,不久返台,因台湾已被日本侵占,后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就在北京长大。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后开始文艺创作,作品有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等,长篇小说《春风》,及许多文学评论等。她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也是台湾文坛之“保姆”。

结合后参考材料《台湾文坛的保姆》,介绍其文风特点。

1、生于日本,父母不甘当日本亡国奴,性格受其父母影响。她跟随父母四处奔波流浪,向往一种平和,自由的生活态度,所以她的文风也是很怀旧和平和的。

2、在北京长大和读书,受到京味文化中那种雍容、大度、典雅文风的影响。

3、作新闻记者、编辑,眼光敏锐,锻炼了她的文艺素质。

三、初读,整体感知

设题:读过以后,豆腐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

容易配菜;视觉洁白;触觉柔软;味觉香淡;价钱便宜;营养价值高;制作简单;历史悠久;有医学价值;深受欢迎。

四、再读,梳理内容

设题:写了关于豆腐的哪些内容

(1、2段)概说豆腐的美及配菜方便

(3、4段)豆腐的作用:营养价值高,养颜

(、6段)工艺做法:泡—磨—滤—添—压

(7、8段)历史变迁:汉—宋—清

(9段)名称沿革:菽乳—黎祁—来其—少宰羊

(10段)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

(11—16段)“麻婆豆腐”的传说和做法

(17—19段)作家梁容若在困苦中“知道豆腐的价值”,及有关各地豆腐的不同做法的见闻和感受五、三读文,品味深意

设题:豆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领悟写作意图)(结合20、21段)

写的是豆腐,但目的是想借豆腐言志。“颂”豆腐,更重要的是赞颂豆腐具有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平易朴素,平和宽厚。

六、四读,质疑解难

1、作者出生在台湾,在北京又住过一段时间,但从文中你能看出她有地域的局限性吗?这能看出作者有一种什么心态?

(1)、看不出

①开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表明作者要在“中国”的意义上来谈“豆腐”。

②从文中对豆腐的广泛介绍看,也是泛指的。

(2)赤子心,爱国情。

2、文中引用了几位作家的话,它们的作用何在?

引用“孟瑶”的话,意在强调豆腐的便于配菜的特点。

引用“梁容若”的话,意在强调在困苦中“才知道了豆腐的价值”,和介绍各地豆腐的做法及豆腐全席。

引用“子敏”的话,意在点明豆腐象征的美德,点明了主旨。

3、怎样理解作家子敏的话的内涵?

豆腐是柔软的、平和的,那么人与人相处也应相互体谅,这正是中国人“温柔敦厚”、“中庸平和”的特质,突出一种豆腐式的阴柔之美。而该特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豆腐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载体,它寄予了我们现代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应具备谦和、宽容、容忍的豆腐素养。

七、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用“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手法,从下列事物中选择一个,细述其特点,点明其精神。

备选事物:饺子、中国结、印章、瓷器

八、作业

把第七个环节讨论的内容写一篇800字的。

第2篇:豆腐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更深层次地了解豆腐。3.产生对豆腐的喜爱之情,并以我的“中国豆腐”为荣。学情分析

豆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学生对这种食物早已习以为常,但对豆腐身上具有的美好品质,对豆腐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课堂上通过学生,让学生了解豆腐的不平凡,对豆腐独有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进而产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兴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从几方面来赞颂豆腐。

教学难点:感受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投影图片,同学们,熟悉大屏幕上的食物吗?是什么,一起说,(豆腐)板书:齐读 学会“腐”字,强调读“轻声”半包围结构,再读一遍。豆腐对于我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菜了,有没有同学今天或者最近就吃过豆腐的?你妈妈是怎么做的?好吃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豆腐有关的文章,板书《豆腐颂》

2、(投影)谁能说一说颂是什么的意思?(赞颂、赞美),这篇课文里作者在赞美什么?生(赞美豆腐)为什么要赞美豆腐呢?在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笔下,豆腐又有哪些特别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悟。

二、感悟课文

1.下面老师请七名同学来读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边听边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课文中哪句话最集中表达了作者对豆腐的赞美?(作者从五个方面来赞美豆腐(1)豆腐可以做成许多种菜肴(2)豆腐的营养价值高(3)豆腐的发展历史(4)与豆腐有关的文化(5)豆腐的烹调高手麻婆和这道名菜形成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方面内容)师:这也是课文2-6自然段的内容。

2、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总起,写作者对豆腐的总体印象 美,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对豆腐的赞美,也是对全文总的概括)板书:总起

总括

3、那么课文中哪句话最集中表达了作者对豆腐的赞美? 学生读(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板书:平民的不平凡

(齐读这句话)

4、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清豆腐是平民的,又是如何表达她对豆腐的那种赞美和喜爱之情的呢?(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5、汇报:(谁来说一说?)(一)平民的1、豆腐的普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

它洁白,是视觉上的美;它柔软,是触觉上的美;它香淡,是味觉上的美。(排比句式体现出作者对豆腐的喜爱之情),把这句话再读一读(投影)师:还有什么原因呢

2、易于搭配--------豆腐和各种颜色、奇异的香味搭配,没有不结缘的。师:其实真的是这样,老师也上网查阅了资料,发现豆腐真的可以做成很多美味佳肴呢,仔细看一看,你最喜欢吃哪道菜?(投影)问---

3、豆腐真的很容易搭配,和很多食品都可以配成美味佳肴,所以课文里说它像——

“它像孙大圣,七十二变,却傲然保持着本体。”(投影)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比喻句一方面写出豆腐可以做成许多种菜肴,另一方面写出了对豆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齐读这句话。

4、现在我们一起读读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豆腐易于搭配的这个特点写清楚的?(先概括的介绍豆腐可以和各种颜色食品搭配的特点,然后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说明,还用了一个比喻句对豆腐进行了赞美)说对了,你以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向别人介绍你喜欢的食物。

5、课文还举了哪些事例说明豆腐是平民的?(3、豆腐最早是平民百姓食品。

4、豆腐在中国社会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

5、麻婆豆腐的发明者是中国普通的百姓。)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豆腐真的是属于我们老百姓的食物,作者在向我们介绍豆腐的平民化的时候,是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融入了自己对豆腐的赞美之情。

6、现在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清豆腐的不平凡的,又是怎样表达对豆腐的赞美之情的?把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向学习伙伴说一说

7、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汇报:谁来说一说?(二)不平凡的1、(1)与多种食品搭配成味道更佳的佳肴,却傲然保持着本体。(比喻句赞美豆腐,排比句说明豆腐易于搭配,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2)豆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成为老少皆宜的食品。

2、师:作者是怎样把豆腐营养价值高的这个特点写清楚的?(生:作者引用了一个谚语,概括了豆腐的营养价值,还举了一些具体事例,)

3、师:哪些事例?(1豆腐的脂肪是植物性的,2、含有极少量的碳水化合物

3、豆腐含的钙质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4、齐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第3自然段和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回答:和文中的第2个自然段写法相似,都是先概括豆腐的特点,然后用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5、豆腐的不平凡还体现在哪些方面?(C豆腐的历史与文化渊源更体现出不平凡。D我们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豆腐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深受欢迎。)

6、师:说到豆腐的历史和与豆腐有关的文化,老师也查找了资料。谁来读一读(投影)

7、看了这些资料,你对豆腐有什么的感觉?(豆腐太不平凡了!)

8、作者正是和你们有一样的感觉,所以她在运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豆腐的特点,同时融入自己对豆腐的赞美之情,这也是本文在表达上的比较突出的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豆腐,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再读文章品味深意

1、豆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豆腐呢? 优点众多、体现智慧、蕴含文化。

2豆腐是柔软、平和的,那么人与人相处也应该互相体谅,这正是中国人“温柔敦厚”、“中庸平和”的特质,突出了一种豆腐式的阴柔之美。而该特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豆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载体,它寄予了我们现代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应具备谦和,宽容、容忍的豆腐素养。(投影)

3、所以,豆腐颂这篇饮食小品散文,作者实际上是通过赞美豆腐,来赞美中国的饮食文化,赞颂豆腐具有的中国文化的精神的一个特征——平易而脱俗,平和而宽厚,朴素而隽永,来表达她的灼灼赤子心,浓浓中国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为拥有这样丰厚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板书:托物言志

灼灼赤子心 浓浓中国情)

4、(投影)作家子敏曾说过“我对豆腐有一股温情;它甚至影响到我的处世态度,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地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朋友难免失言、失信、失态、失约。那时候,只有像豆腐那样‘柔软’的宽厚心情,才能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朋友相交,夫妻相处,如果没有‘豆腐修养’很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

(所以,我们做人要像豆腐一样坦诚相见,要养成单纯、赤诚的豆腐品格。)

四、拓展延伸

看到豆腐想到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有哪些物品,也能代表中国的文化。中国结、龙图腾、筷子、饺子、瓷器等等。

五、总结

六、板书设计:

易于搭配

营养价值高 豆腐颂

发展历史

灼灼赤子心

蕴含文化

浓浓中国情

百姓制作

平民

不平凡

七.作业

1、有句谚语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代夫开处方”请你收集萝卜或姜的相关资料,再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说明这则谚语。

2、建议同学们动手学做麻婆豆腐,给自己的父母吃吃。

八、测试、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说明一种食物

第3篇:关于《豆腐颂》教案

关于《豆腐颂》教案

关于《豆腐颂》教案

(7、8段)历史变迁:汉—宋—清

(9段)名称沿革:菽乳—黎祁—来其—少宰羊

(10段)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

(11—16段)“麻婆豆腐”的传说和做法

(17—19段)作家梁容若在困苦中“知道豆腐的价值”,及有关各地豆腐的不同做法的见闻和感受

一、三读课文,品味深意

设题:豆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领悟写作意图)(结合20、21段)

写的是豆腐,但目的是想借豆腐言志。“颂”豆腐,更重要的是赞颂豆腐具有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平易朴素,平和宽厚。

二 、四读,质疑解难

1、作者出生在台湾,在北京又住过一段时间,但从文中你能看出她有地域的局限性吗?这能看出作者有一种什么心态?

(1)、看不出

①开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表明作者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豆腐颂说课稿

豆腐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豆腐颂》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九单元饮食文化第1课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一篇小品文,确切地说是一篇饮食小品。文章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平易朴实、亲切自然。关于豆腐的诸多知识、掌故和见闻,作家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在文章的结尾,点明写豆腐的意图,提升了全篇的精神,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豆腐身上所寄寓的作家的火热情怀,体味出天涯赤子的那份浓浓的中华情、那颗滚烫的中国心。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名传遐迩、百尝不厌、孤苦无依、想方设法”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豆腐颂》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豆腐颂》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