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传统文化与作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作文教学
在作文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概念、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呢?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传统文化与作文教学,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传统文化与作文教学一
根据教学原理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表达”三者能力的结合。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文教学中,认真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为此,我探索总结出了这样一些提高学生作文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作文训练模式。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其根本目的是获取输入信息的表象材料。形成表象材料的源泉有两个,即直接观察(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间接观察(即对书本等画面的认识)。由此,我们清楚,要使学生有话可说和有事可写,就必须提供给他们比较多的表象材料(即生活知识的积累,书本知识的积累和情感体验的积累)。为此,我采取如下方法增加学生的表象材料,一是组织学生随着季节变化观察校内外环境、植物、日出、日落等现象的变化。如春季,面对柳枝抽芽,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咏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经典诗句。学生面对此情此景,在身临其境中,顿悟诗句深刻含义,体会出诗人作诗时的细腻感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审美的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二是给学生安排赞美家乡、赞美大自然,反映地方特色、民族风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板报、手抄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审美情趣。三是要求学生主动跟随家长外出游玩,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革命胜地或走亲访友,并写出游记,获取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四是要求和布置学生观看少儿电视节目和军事、文学、戏曲频道,培养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五是组织学生集体和个人订阅报刊杂志,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和了解获取传统文化的信息和渠道。六是寒暑假制订具体监督检查措施,落实30万字阅读任务。七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大量进行写作练习。大量的阅读观察和生活积累,使学生具备了充足的输入信息,奠定了学生选择材料的基础,达到了巧妇不为无米之炊而发愁的境界。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
把观察获得的信息(材料),经过选择、组织、加工、组合等制作,最后在大脑中形成一篇能表达自己看到或听到或想到内容的腹稿,这就是对输入信息的处理过程,即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为此,我编制了一些作文思维能力的训练模式。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让学生自命题目撰写作文,并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学会思考,学习写作,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作文写作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另外,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桥一亭以及乡风乡俗、乡亲乡情都是学生作文的训练的绝佳题材。通过寻访,让学生读出在家乡这部书上的沧桑意蕴和时代变迁的思考。可以叩访家乡先贤,了解先贤们的成长历程、奇闻逸事,把收集到的资料写成一则则小故事,既可以励己,又可以励人;可以寻觅家乡的古老建筑,一座石桥,一座清真寺,一堵残墙,山头上的烽火台,都可能蕴涵着一段故事,它们的名号、建筑风格都是可资探寻的内容,通过探索、发现,进而叙写,激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考究家乡村名、路名的来源,感受时代的变迁和世事沧桑,如良教沟、下治泉村等地名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而我们关于家乡的作文训练,仅仅局限于对家乡景、物的描绘,作文资源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
通过口说和书写的方法,把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输出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的健康,语言的丰富,表达技巧运用的恰好成为重要因素。我们通过用诵读、说讲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要做好它却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每一年级段的诵读内容。比如,低年级可以安排学生诵读《三字经》,《论语》等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目。具体时间安排可以每学期诵读的内容,每周一两节课,也可利用晨读,课外活动,成立诵读小组等。对所选内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传递的是一种孝悌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让学生懂得了见利要思义……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同时,采用说一说,讲一讲的方式,以成语或歇后语为载体,引导学生编写故事,既是一个很好的作文训练内容,又是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好机会,而且由于时代变迁,又会使歇后语、成语赋予新的内涵,闪耀着现代孩子的智慧和光彩,激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传统文化与作文教学二
用传统文化引领语文教学,如果对作文视而不见,传统文化引领语文教学必将沦为空谈。那么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教学具体该如何做呢?我认为用传统文化来引领作文教学应该在立意、标题、素材、谋篇布局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下功夫。
一、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立意
常言道“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将传统文化引入作文立意,会使我们的作文起笔高远、立意不俗。
今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为“教育与分数”。这则材料指出了当今在教育界存在的顽疾,可谓切中时弊。围绕这些,我们可以确定如下立意:(1)对学生不应只看重分数;教育标准应该多样化,教育评价应该全面。(2)学生千差万别,不能只用一把尺子,要学会区别对待学生,学会用欣赏眼光看孩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立意的具体效果,下面我们做一组对比。
1.朴素平淡的立意:
对学生不应只看重分数;教育标准应该多样化,应该全面。
2.用传统文化知识修改后的立意:
唯分是举僵化教条只会扼杀人材,是教育的悲哀;我们要勇于打破只看分数的新八股主义,评价标准要多样化,不拘一格选人材才是教育的未来。
分析:三国的曹操打破单一用人标准,推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用僵化教条的考试制度扼杀了人材,最终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清朝的龚自珍面对腐朽的八股取士制度首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人标准。将这些历史故事引入立意,比平淡地将立意表述为“选人标准要多样化,不要只盯着分数,不把分数做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更具传统文化意蕴。
二、用传统文化引领标题设定
这里,我依然针对今年的全国卷一的立意,选取了阅卷摘录的几个文化意蕴深厚的标题,体会一下其内含意蕴。
唯分是举当休矣
不拘一格选人材
莫忘先师因材施教
为赏识教育点赞——从梁任公的九个孩子说起
打碎新八股——唯分数论
不以分数论英雄
简短的几个标题却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的人、事、俗语,显示出学生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素材
为了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对作文的引领,我认为学生在作文时可以多选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事例来充实文章。我们以去年全国一卷“小陈举报老陈”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这则材料意在引导我们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如何处理情与法的关系。当时阅卷时,老师们发现许多学生肯定小陈,都写到了法不容情,先法后情。对于这个立意,学生们很容易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相关例子来充实文章内容。
比如,有的学生选京剧名篇《赤桑镇》,包拯巡按到赤桑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哭奔衙门,状告包拯侄儿包勉,打死她儿子,摔死她孙子,霸占她儿媳妇。最终包拯在情与法之间,站在了法的一方,为屈死的百姓昭雪。还有人引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最终维护了军法的威严。这些材料都充满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以此为例,既令人信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四、向用传统名篇学习文章结构、论证方式、语言等表现形式
比如,我们可以从《六国论》中学习分论点式的论证结构,从《聊斋志异》中学习在叙事中暗含褒贬、委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从《阿房宫赋》中学习排比铺陈的具体运用,从《拿来主义》中学习比喻论证的多向使用等等。我记得全国卷曾考过一次作文,话题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阅卷时,一位河北考生写了篇文章叫《赏树》,传统文化意蕴非常强,最后老师们给了60分。小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帝在唐古拉山栽下了一棵树。数千年后,这棵树枝繁叶茂,参天而立,繁花锦簇,散发着淡淡清香。世人莫知此树为何物,争邀古今人物共睹之。屈原、孔子、唐太宗、鲁班、沈括、李白纷纷前来赏树,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面对大树给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这篇文章其他的先不讲,就凭这几个历史文化名人往那一站,文章的书卷气、典雅之风扑面而来。
五、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并不会使文章远离现实
有人说,一味地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教学,会不会使我们的作文有一股酸腐气,乃至远离了今天的现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我们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教学,是为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最终还是要落到为时代服务上面。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才是为文的王道。为此,我们看一下,今年的全国卷三:
“经历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这则材料事其实传达了一个道理,就是面对矛盾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解决。小羽没有站在矛盾的反面去消灭它,而是和矛盾方站在一起,去疏导他们。其实此类立意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先是有鲧和禹这对父子在治水方面一个堵一个导,再有西周厉王防民之口,使百姓路以目视,最终国都被攻破,而流于彘;大唐王朝之所以兴旺发达,雄于世界,与王朝奉行的疏导而非围堵的宽松政治策略有很大关系,在大唐王朝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相反,大清国从开国初期康熙、雍正大兴文字狱,到清末慈禧太后48年的高压统治,统治者封堵民口、压制民怨,却不顺应民意化解矛盾,不仅没能再现大唐盛景,反而国力衰退,最终在武昌起义的炮火中灰飞烟灭。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则作文材料,同学们很容易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到相关素材。然而我们回望历史,最终还是为了服务当今。
第2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海南侨中“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危机感的交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走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且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割裂的文化形式。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然而最近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少的传统文化被坚守,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探讨,还学生一块传统文化的净土给学生,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
出于这种既自豪,又担心的心情,我们选择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个论题。经市课题组批准正式成为实验学校。我们随后启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中既有资深的中学高级教师,也有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既有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又有普通教师;既有教学管理人员,又有一线教师。学历、职称、年龄搭配合理。
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力领导和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和学生近三年的共同努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我校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
二、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凸显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珍贵财富,内容之广泛,内蕴之丰厚,非本次课题研究所能尽到。于是经过商讨,界定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传统文化”,指的是适合高中生理解,不甚艰深的内容上,比如爱国主义思想、传统礼仪、传统人文关怀、传统文化习俗以及一些浅近易懂的传统哲学思想等内容。我们将这些内容与常规教学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做到灵活、恰当、充满趣味性与深刻性,争取带给学生反思与进取。力图将课题的实施和推进过程,化成为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预设目标:提高学生语文修养促使教师树大语文教学观
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中国根的中华民族优秀后代。而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作品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古代作品的学习设定有这样的目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它突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本次课题研究主要依托学生阅读与写作训练,力图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传统、感受传统、理解传统;进而使学生扩展到身边的传统,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当中体现出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人文品格;激发和培养爱国情怀,倡导真、善、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2、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创新品格。
3、使广大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真正转变观念,更新知识,进一步具备厚实的文化素养,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进一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增强语文教科研的能力。促使广大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四、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这次课题研究,我们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凸显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以我们使用了相应的多种研究方法探究课题进程。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首先使用了调查法,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作了调查,然后使用定量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归类与分析。此外,我们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测验、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以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第一手资料。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知识和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文言知识等进行了全面梳理。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诸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我们充分利用问卷分析结果,针对学生基础状况、抓住学生兴趣点、突破学生薄弱面做出对策,寻找恰当切入口,构筑相关知识系统。这一阶段,我们一方面利用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还针对他们的兴趣进行了一些讲座,比如“金庸笔下的侠义精神”、“《西游记》的兴趣阅读指导”等等。这些讲座有课题组老师自己准备的,也有的是请组外老师进行的,这些讲座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
4、经验总结法。我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三大步骤研究贯穿新课标理念。
1、前期探索阶段(2006.9——2006.11)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理论学习,构思课题,提出实施方案。形成申报材料,召开课题报告会,展开初步探索工作。
(1)2006.9——2007.2,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知识和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摸清了学生在文言知识方面掌握的程度,并与高中的文言学习进行有效衔接,以保证在高中的文言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2006.9——2006.11,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08届学生中进行“关于中国古典文化学习情况的调查”,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分析。这为接下来的课题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题实施阶段(2007.7—2009.7)
在此过程中,我们展开研究,完成各种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体系,形成阶段成果。
(1)2007.2——2007.7,对“人教高中选修文言现象及诗歌鉴赏方法”进行整理,以确保在高二选修课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传播有效渗透进去。
(2)2007.9——2007.12,通过两轮语文知识竞赛,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掌握程度进行摸底,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3)2007.9——2008.7,在高二古文学方面选修课的教学中,融入大量的古代文化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介绍”,“金庸作品中的中国传统侠义精神”,“„李白的月亮‟讲座”,“中国传统名著导读讲座”等等,极大调动了学生了解传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2008.9——2008.12,在高考复习的文言文复习环节,继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也活跃了高三的学习。同时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整理。
3、总结、推广阶段(2009.1.—12)
在这一阶段,我们重在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总结与整理,总结经验,展示成果,形成成果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开发教学资源吸收经典素养培养人文品格
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我们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有几点体会,那就是在常规教学中、在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从传统文学阅读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开发各类教学资源,让学生吸收经典素养,培养人文品格。
1、在常规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在常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其实在实施手段上并非难事,课题组认为,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很多都有着很强的民族特色,在常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比较随意。比如在文言课文中出现“万乘之国”时,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战车文化;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讲讲传统服饰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在讲到《鸿门宴》中的座位安排时,可以讲讲传统礼仪文化。还可以专门安排一课,专门介绍某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传统习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才能期望他们去延续这些传统。我们就尝试过在各节假日前后利用一节课来为学生介绍这些节假日的相关传说与习俗。方法也可以很多样,比如把传统风俗的来历、习俗内容、相关的神话传说进行详细介绍;或者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过春节的整个过程;或者让学生回到老家考察家乡习俗,并写出考察报告等等。很多学生反映,原来对一些习俗视而不见,通过老师的引导,他们开始发现身边常常发生的事情原来是各有窍门的。他们觉得这很有趣,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在经典阅读中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在阅读中积累传统文化的精华。教材来源则极为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作品。我们不仅充分利用了现用教材上的古代作品,还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文言水平,推荐适合他们的课外古代作品,基本上在高一,推荐他们读篇幅短小的文言作品,到高二推荐学生读语言较浅易的较长作品,到高三则结合高考复习,充分利用古文复习题目的文段,这样一方面进行了文言文的高考训练,一方面又不放松古代文化的渗透,同时又为高考作文准备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素材。一举三得,效果良好。(2)蕴涵丰富传统文化的现当代作品。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是依托教材,在教材选编的名著片段及名著导读基础上,利用学生的节假日时间,开列一些现当代名著书目,由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作品,可以独立研读,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研读。并写作读书报告,要求明确总结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业检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确实能够很好地认识传统、感受传统,但很多东西他们独立理解还比较困难,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毕竟时过境迁,很多传统与习俗令他们难以理解也是有情可原的。再加上他们对这种较深层次的文化表述接触也较少,于是在写作读书报告时很难对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括清楚,以至没有很有价值的相关材料,这是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遗憾。
(3)作为文化对照,还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经典外国名著。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各种异同,明白了当今文化的源头,甚至于自主去了解一些文化思想的流变。我们承认,学生们并没有形成什么很有学术价值的成果,但这一探究过程还是给了学生很多收获,他们的目光不再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开始懂得从文化层面、历史渊源的角度去寻求答案,思考问题的思路与角度进而变得宽广和深远,心胸也变得宽广很多。我们认为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极有好处的。
七、课题研究成绩及反思: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三年来,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不断努力,在摸索中前行。我们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并付诸实践,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大赛中,我组的丁僖老师取得了一等奖。由于缺乏经验,三年的实验时间在摸索中度过,很多事情事先设想得很好,但在实施中难免出现操作上的困难。比如指导学生写作民俗调查报告时,事先准备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实例加以借鉴,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从何下手。在指导学生总结文学作品中的传统精神与现象时,也对学生能力估计过高等等。但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们以后可以做得更好。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并不是这一时实验课题的内容,它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在这次试验课题的指引下,我们将更奋然而前行,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七、结论与思考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子课题《传统文化与读写教学相结合》即《根植传统文化 落脚语文教学》的研究,养成了师生亲近、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习惯,培养了师生阅读、读好书的习惯,锻炼了师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深邃,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任重而道远,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虽然课题申请结题,但我们的研究、实践永无结束!
第3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2012年度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在今天的国际上学习汉语热的背景下,作为我们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要让传统美的文化精髓世代相传,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国学教育的优势,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将秉承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的安排,完成我校课题《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的第二阶段计划。
二、年度目标:
本学年度重点让学生利用平时积累中华民谣,俗语、谚语、佳句,让学生知道中华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以及与民俗、节日相关的故事、神话传说、词语名句,让学生记住民俗节日、民俗文化。同时,让这些学习积累成为一种习惯,渗透于日常学习语文的活动之中,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三、实施办法:
1、利用每天两操集合时3分钟时间,让学生积
第4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文化与语文教学
白山小学苏秀琼
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濡染,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完善内在的道德情操,不仅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
第5篇:论文—— 传统文化与语文作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提高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教学研究”课题成果
传统文化与语文作文教学
【摘要】在语文学科中,作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失为作文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这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传统文化 实践探究 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2008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的作文
第6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心得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心得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合,文化亦是亭台楼榭、音画歌赋,文化的概念极宽泛而又极细小;文化又是个动态概念,在交流中彼此独立,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因此,通过文本研习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文化,有相当大的困难;再加上所阅读的文章多以论说性文章为主,更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因此,首先,我采用了专题式的阅读方式,打破以文章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之初就明确一周学习计划,然后对文章进行分类指导,集中阅读,使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心理准备;其次,在阅读指导中为学生设计了阶梯式的.阅读顺序,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对文化由零散的片段式的感受,到理性思维再到整体的文化观的形成,水到渠成;最后,设计了体验式的阅读迁移创造,取诸生活,让学生参与到文化的提炼与建设中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