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经典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08 07:13: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食物经典散文

食物经典散文

看到过一张照片,一个幼儿正用手抓起肚子上的肉,把它们挤成奇怪的形状。下面配的说明是:“我缺觉,缺钱,缺爱,缺心眼儿……我唯一不缺的是,肉。”

我缺觉,缺钱,缺爱,缺心眼儿……也缺肉。

常常被人误认为九十多斤。连哥哥和我碰头的暗号,都是与瘦有关。

但和那些缺乏食欲的人不同,我很喜欢吃东西。

有一些每天都会吃的食物。比如红枣。很喜欢一边吃着它们,一边看杂志。通常是有定量的,不会贪多。很喜欢吃一些坚果类的东西,比如夏威夷果、杏仁、楱子、核桃……甚至去淘宝,也会买一些碧根果之类。只是我从来不会多食。所以一直喜欢吃它们,从未厌倦过,甚至充满向往之情。

记得看过一个情感类的告诫,劝姑娘们不要给男人太多的爱。就象你喂了他太多的食物,他只会厌憎。

吃得太饱,是会心烦的。我极少吃到那样饱,甚至很少吃饱。通常到八分,就已经停下来了。

喜欢宫崎峻的动画片。第一次看《千与千寻》时,对里面一个画面印象深刻。迷路的一家人,突然看到一桌美食。周围没有人看管。父母立刻坐下来大吃起来。千寻望着他们贪婪的样子,突然感觉到某种直觉的恐怖,劝他们不要再吃了,可是父母留给她的,只有贪吃的背影。结果,他们变成了猪。直到故事的结尾,这个魔法才被解除。

每当我坐在餐桌前吃饭时,都会想起这个画面。尤其是当我面对喜欢的美食,想要继续下箸时,就仿佛在脑海里看到了动画片里的情景。看到了千寻父母那狂吃的背影。人越俯案大嚼,后背就会越愚痴宽阔。宫崎峻没有欺骗小孩子,那的确会使人的身体向猪的方向发展。

我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书。有时看到精彩的内容,不想停下来。就似乎应该继续吃点什么。

保持身材需要一点自制力。经常听到周围的女人狂说要减肥。然而一到外面一起吃饭,又看到她们狂吃不已。

那是贪婪,不是对美食的热爱。

保持一点欣赏之心,总是没有错的。就象你再爱一个人,也要给他一点空间,让他自爱。

你再喜欢吃某种东西,也要留下一点回味的余地,好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体会那种口感。一次吃到顶住,再也不想吃,毫无疑问是愚蠢的行为。

还习惯每天喝一点酒。自然是葡萄酒。同样需要节制,无论是美食还是美酒,如果放纵自己任性地享用,到最后,你就会品不出它们的味道。继续的,不过是占有的.那个动作罢了。

我也喜欢吃水果。绝大部分的水果,都还接受。水果和蔬菜一样,都是每日所需。我喜欢水果不同的色泽,看着它们,嗅到它们的香气,有时就已经是一种享受。

习惯每天吃酸奶。每隔四天,就要做上一次。放在冰箱里保鲜。提前拿出来,把要吃的分量放在碗里,在室温里,让它恢复温度。我一般不吃从冰箱里立刻拿出来的东西。都会让它们缓上一会儿。

有同事说,吃了自己做的酸奶,再也不想吃超市里卖的那种了。的确,自己加工的食品,有天然之感,更有信任之情。有朋友习惯向酸奶里加糖,我从来没有加过,也觉得很适应这样的味道。

做过果酱。不是很成功。做果酱是必须要加糖的。我是个很排斥白糖的人,就基本上等于放弃了。不加糖的果酱是什么感觉,还没有试过。

或许生活中,还有很多没有体验过的美食,等待我去发掘。有时候甚至想去买一个大坛子,做泡菜……或是按网上的配方,加工牛肉酱……目前还都是想法。不过,这些念头本身就令人很愉快。想象一下,自己或许可以在某天,让它们成为现实,那不仅是在享用美食,同样也在享受这一过程本身。

第2篇:描写食物的散文

描写食物的散文

那水灵灵、红艳艳的枣像天上密密麻麻、闪闪烁烁的繁星,一个个都眨着调皮的眼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食物的散文,欢迎来参考!

描写美国食物的散文1

美食与文字是我的两大喜好。

与其说喜欢文字,颇有点附庸风雅之嫌,小可既非文艺圈人士的考究,又非小资阶层的闲适,碌碌庸才,对于文字,仅此喜好而已。美食对我而言也有点奢华,因为我喜欢的食物,多不登大雅之堂,上不了席面,隐于山林,藏于市井,不足为饕餮之徒道也。比如什么野地里烤的红薯,乡间煮的毛豆,小时候电影院旁边的绿豆粥,每次我一说,老婆都在旁边摇头。

美食也是因人而异,就像川菜的麻辣令喜欢者大呼过瘾,对于饮食清淡者而言,是一次很痛苦的磨难;文字也是,有人喜欢白话文的简洁明快,有人则喜欢古体文的对仗严谨。

对于品尝美食,我是没有一点心得的,我更不是到处搜罗美食小吃的吃货,旁人如果问我哪里有美食?我更多的是一脸茫然。我只是喜欢美食的感觉,特别是喜欢菜品色感的搭配,比如说用洁白的盘子里面放一些碧绿的菜肴,点缀上几粒鲜红的枸杞,对于我来说,简单,清淡,赏心悦目比食物本身更有趣味。

另外,我看到洁白透亮的餐具时,不由得总想起肤如凝脂,手如柔荑之类的词汇,老婆则严肃的批评我思想不健康。指尖所及精美的餐具,火花四溅,心神激越,作文也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得一二佳句,辗转反侧,欣喜若狂,夜不能寐。

描写美国食物的散文2

其实,做饭与作文颇有相同之处。

一个好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讲究色味香俱佳,一个好的文人,写出来的文字也应该神形兼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虽然我做饭不多,还是稍有心得的,美食需要厨房,需要葱姜蒜等佐料,做饭需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作文需要书房,当然,趴在炕头上也行,需要喜怒哀乐等情绪,需要和读者有思想的共鸣,有理念的碰撞,才能最终赢得读者对文字的尊重。

平时我下厨机会不多,却总爱在微信上秀一下自己的厨艺,老婆对此颇有微言,好像现实生活中,我真的是一个贤惠家庭煮男,其实不然,这真是我的不对,出风头了,抢了老婆人家的功劳,有点不应该,也失厚道。

但是,我还是蛮喜欢做饭的感觉的,特别是心情大好的'时候(反正一年也好不了几次)。做饭需要心情,就如作文需要情绪一样,厨师心情好的时候,做出的饭菜才更有味道。我也是,站在厨房,看着案板上的鸡鸭鱼肉,青菜萝卜,如同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描写美国食物的散文3

提到美食,满是色香味,尽是形意养。

印象里,回家吃到妈妈做的可口饭菜,爸爸骑车带我去赶会吃到的肉包子,学校餐厅里打到美味的蛋炒饭,大学宿舍里乳山舍友带来的熏鲅鱼、临沂舍友带来的煎饼、惠民舍友带来的红富士苹果……我的美食概念大都停留在这些点上了。也正是这些美食串起了家人、朋友对我的爱,很无私,很温暖。

斗转星移,美食于我又多了份责任。因为我已为人妻、为人母,更希望把自己对家人、对生活的爱落实到餐桌上的一粥一饭、一汤一菜之中。尤其为了让孩子能够吃的营养健康,我把研究美食当做一门课程来对待,手机里的豆果美食成了我的最佳搭档,按照上面的食谱要求,收集食材,置备厨具,进行试做,成功做出了可爱的小猫豆沙包、美味的烤翅、糖醋排骨……只为奉上我的母爱,能够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转眼当下,美食作为一种文化,在我们这个和平美好的时代里被彻底放大了出来。从大手笔的《舌尖上的中国》,到厨艺比拼类、美食养生类节目纷纷搬上荧屏,美食的故事、美食的乐趣娓娓道来,美食的方法、美食的营养传播出来,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美食讲述中国故事,美食节目已成了人们追逐的热点,成了传播中国特有文化的最佳途径,成了中国软实力的特有体现。“因为爱中国美食,所以更爱中国”悄然兴起。

此情此景,思绪再次飘飞。怎会忘记那个小米加步枪的抗战年代、那个一口炒面一口雪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艰苦卓绝,正是革命前辈们凭借不怕吃苦、勇于拼搏、敢于牺牲的精神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换来了这个可以安享美食的时代。至此,美食有了另一种诠释,美食是一种赞美,赞美革命先辈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精神;美食是一种致敬,致敬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和牺牲精神。唯有安享美食,不忘致敬。

描写美国食物的散文4

啥叫“美味”?网上说“美味是指人们口腔对鲜美食品的感觉味道很好,很可口,让人能产生食用的欲望”。这是针对人身体上的器官而言的。其实,“美味”是活的,它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假如你出生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饿得你奄奄一息,给你个米糠做的窝窝头,你是不是认为它是“美味”?再假如你腆着个啤酒肚,在高级大酒店吃惯了山珍海味,给你个极香的鸡大腿,你是不是认为它是“美味”?

常听妻子抱怨现在做饭都不知道吃啥?!也常看电视上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但那些让美食家们啧啧称道的人间佳肴,却在我吃的记忆里没有留下一丝难以忘怀的痕迹。

留在我记忆里的,只有母亲那一年用清亮的菜籽油,炸出来得那一盘喷喷香的水虿和妻子那一盘芹菜炒鸡蛋。这记忆始终盘绕在我的脑海,想忘都忘不了。每一次回想起来大都是馋涎的要流口水一般。

我家的斜对面是一片地势很低的庄稼地,庄稼地的东面便是一个很大的雨水坑。每一次下大雨,村子里大街小巷的污泥浊水,夹杂着烂布碎柴和满街的鸡屎猪粪,都会汩汩的流动到这个水坑里。久而久之,这一片污浊的雨水坑就成了村子里一个永不干涸的“湖泊”。

水坑的边缘都是黏黏的胶泥土质。在水坑边缘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老鸹”干粮草。据村里老年人说,“老鸹”干粮草,是专门长给“老鸹”吃得,但我和小伙伴们却不去理会这些,每天都争抢着去水坑边上拔着吃。

这草很奇特,先是长出来一条条薄而细长的叶片,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便从叶片的中间吐出类似高粱穗模样的果实来。这果实嚼在嘴里,醇香悠悠,满口生香。每次下学以后,小伙伴都像一个个爬在地上的大蚂蚱一般,撅着小屁屁用小手在草丛里寻觅,看准了便用两个手指甲掐住,轻轻的用力将果实拔出来,假若你性急用力大了,那小小的果实是断断拔不出来了,最后只能在你的指甲缝里看到一星点碎绿。

记得那年正值青黄不接(麦子吃完,秋庄稼还没有打下来),家里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娘看着我们姊妹三个饥黄面瘦,心疼不已。

那天娘拿着家里筛面用的筛子,挽腿下到已经有些许凉意的雨水坑里,捞上来好多丑陋的水虿。这水虿有大有小,大眼珠子在脑门上一边一个,圆圆的就像婵的眼睛那样突兀的闪着亮光;黑色的斑点像雨水坑底的污泥一样布满全身,再加上那前倾的扁扁额头和支扎着的六条细腿儿,你要仔细看过了,多半会认为:这水虿生的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娘出生在邻县的大河边上,据说水性极佳,在我村却只有这个泛着臭味的雨水坑,使我一生都没有见识过娘的泳姿。但倒是常听娘谈起她小时候,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摸鱼捉虾的趣事。能突然想到这雨水坑里的丑陋生物,也许这跟娘出生在河边、玩耍在河水里有关。

娘把捞上来的水虿放在脸盆里,用盐水洗了又洗,然后放进加热了的油锅里。

等娘从油锅里把水虿捞出来,这丑陋的小东西越发的难看了。

只见圆圆的眼睛已经凹了进去,没了一丁点光泽,那支扎着的六条腿也齐齐的伸展着向身体的后方蹬去,只有油汪汪的菜籽油在它们身上泛起了浓浓的香气。

娘示意可以吃了,我们姊妹三个却怯怯的望着那些更加丑陋的水虿不敢用手去拿。娘便拿起一个放在嘴里咀嚼。做为老大的我试探着拿一个水虿放在嘴里,先是轻咬一口,那鲜鲜的香味便浸入我的喉咙,于是,我猛嚼几下把水虿整个吞进了肚里,又伸手去碗里抓;这时候,那四只小手便不在迟疑,纷纷的往碗里抢来,很快将水虿吃了个一干二净。

娘这时候站在我们旁边,定定的看着我们姊妹三个狼吞虎咽,直到我们吃得满嘴流油一个不剩,娘才端过来一大婉温水来,让我们一个个喝过,娘的脸上也透出了满意的笑容。

啥是美味?那时候这丑陋的水虿便是“美味”!

第3篇:描写食物的散文

那水灵灵、红艳艳的枣像天上密密麻麻、闪闪烁烁的繁星,一个个都眨着调皮的眼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食物的散文,欢迎来参考!

描写美国食物的散文

1美食与文字是我的两大喜好。

与其说喜欢文字,颇有点附庸风雅之嫌,小可既非文艺圈人士的考究,又非小资阶层的闲适,碌碌庸才,对于文字,仅此喜好而已。美食对我而言也有点奢华,因为我喜欢的食物,多不登大雅之堂,上不了席面,隐于山林,藏于市井,不足为饕餮之徒道也。比如什么野地里烤的红薯,乡间煮的毛豆,小时候电影院旁边的绿豆粥,每次我一说,老婆都在旁边摇头。

美食也是因人而异,就像川菜的麻辣令喜欢者大呼过瘾,对于饮食清淡者而言,是一次很痛苦的磨难;文字也是,有人喜欢白话文的简洁明快,有人则喜欢古体文的对仗严谨。

对于品尝美食,我是没有一点心得的,我更不是到处搜罗美食小吃的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食物中的生命力散文

食物中的生命力散文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迈着大步走上了讲台,手里高举着一张钞票。他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问:“有人要这20美元吗?”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然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

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踩它。然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我们的生命是用来珍惜的,是用来热爱的',是用来爱家的,爱国的,爱这个世界的,千万不要因为一点点微小的困难而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炒米和焦屑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食物经典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食物经典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