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二战考生如何打好这场心理战
二战考生如何打好这场心理战
考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个战场上,考生除了要打好英语、政治、专业课这三场战役,更要打好心理战。考研战场的主体是人,有人就有人的心理活动。考生的心理活动对考生及其行为的制约和支配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想要取得考研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不仅要靠专业知识功底决定胜负,还较量着人的意志品质,因而心理较量必不可少。
心理战略一:克服自卑
考研失利,是二战生在人生中所遭遇的一次较大打击。在沮丧的情绪状态中,他们很容易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的考研失败作出消极的归因和评价。尤其是那些因低分而落榜的二战生,他们甚至会将考试失败的影响泛化到生活中去,缺乏自信,动辄便说出“我不如别人”、“我真的不行”、“我非常无能”之类的话,无论在父母面前,还是在同学、朋友中间,都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低人一等。另外,低分考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起点低,这也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高分考生虽然没能进入理想的高校,但是有一个不错的考研成绩在手,便多了些底气,然而在二战生涯中,当他们遇到成绩优于自己的同学或者考试失利时,自卑心理也会油然而生。而那些与应届生一起学习的插班生,则更容易产生自卑的消极情绪。
自卑心理容易造成二战生心境压抑、注意力分散,非常不利于正常的学习和考试。因此,在二战时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相当重要。只有富于理性地面对现实,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失利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才能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采用适合个人特点的复习方法,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接近来年的考试目标。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层次的二战生起点不同,能够提升的空间也存在差异。正所谓“因材施教”,每一个二战生在树立新的目标时,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过分苛求,只会使自己陷入低落的心理状态。
心理战略二:淡化焦虑
相当多的二战生都难以逃脱焦虑的困扰。相对于应届考生,二战生的紧张和压力更具份量。除了考研失利带来的精神压力外,高昂的复读费用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以及难以预料的前途等等都催生了其内心的忧伤和焦虑。二战生,特别是低分考生,相当在乎平时考试的成绩,其在乎的程度超过了普通应届考生。成绩稍有下降,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就会接踵而至。此外,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也成了二战生不能承受之重。在孩子复读的时候,家长最关心的往往是:一年后孩子的成绩能比今年提高多少?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家长的这种心态无形中增加了二战生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如果二战生的实际表现与家长的期望相差甚远,更会使前者感到无地自容,使其随着心理压力的增加而产生更强烈的焦虑情绪。
心理学试验已表明,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在倒“U”曲线的前半段,随着焦虑水平的上升,学习效率也随之加快;但一旦过了曲线的顶点,超过一定的焦虑程度时,学习效率反而会降低。过度焦虑会让个体处于相对非理性的情绪状态,造成人的精神极度紧张,学习愿望和兴趣降低,思维活动受到抑制,认知范围狭窄、注意力下降等。因此,面对各种压力,二战生要学会并善于自我减压,通过积极、科学、合理、健康的方式宣泄和转移焦虑情绪。可以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坚持日日执行,既能增强体质,又能达到放松的目的。另外,二战生要正确对待平时的考试,把它看作是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及时查漏补缺,不要纠缠于分数的囹圄中而无法自拔。作为家长,更应该时时激励孩子的自信,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在二战路上与孩子携手并进。
心理战略三:改变冷漠
很多带过集训营的辅导老师深有体会:在集训营里,二战生的人际关系容易淡漠(特别是入学初期)。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背景,突然集中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彼此的信任难以及时建立起来,导致同学们缺乏交流,没有归属感。甚至有的学生会表现出没有安全感以及自闭,在他看来,身边的每一个同学特别是成绩优秀的同学都是自己将来考研潜在的对手。如果大家普遍存在这种心态,就难以形成一个融洽的集体。
毋庸置疑,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学生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信心增强,以昂扬的斗志、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而人际关系恶劣、充满冲突和冷漠的环境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压抑情绪。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经说过:“人以群居。”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而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媒介,也是个体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身处艰难困境的二战生,非常需要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而周围的“考研战友”其实就是最大的支持力量之一。考研战友之间彼此的倾诉与鼓励,关心与互助是减轻焦虑的良方。因此,二战生应该屏蔽一些消极的不合理观念,共同构建一个团结向上、朝气蓬勃、平等友爱的集体,促进同学间正常融洽的交往,增加自信心和力量感,获得更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总之,二战生只有调适积极的情绪,主动适应新环境,才能够为自己的成材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
走进二战行列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完备的心理素质。希望每一位二战生都能牢记巴尔扎克的那句话--“苦难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进取者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在经受这番磨练后,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勇敢!
第2篇:高三冲刺期,打好心理战
高三冲刺期,打好心理战
高三冲刺期,打好心理战
从繁忙的复习中偶尔抬起头,瞥见倒计牌上赫然躺着的数字,你是不是一时竟有些慌乱?高考倒计时的滴答声渐行渐近,给繁忙的学习带来些许冲击,也给芸芸考生的心理带来微妙变化。
幸福的人总是相似,“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高三冲刺期,每个学生或许都有自己的小苦恼。然而,在高考这场知识和心态的较量中,知识是战斗的保证,心态才是最后胜利的法宝。
中等生:脚踏实地,小步调提速
婷婷在班上属于那种“不上不下”的中等生,虽然成绩不算突出,但也同样向往美好的大学生活,同样在乎眼前的高考。眼瞅着到了冲刺阶段,婷婷一鼓作气,买了一堆参考书、习题集,没日没夜地搞起了“题海战术”。几周下来,人憔悴了不少,成绩却不见多少起色。婷婷急得饭都吃不下了……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使得婷婷这样的中等生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同时,他们也代表着最广大的学生群体)。面对高考,既心生向往,又信心不足,高期望与现状的落差往往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对此,他们往往选择孤注一掷,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期待完成一次“完美的逆转”。可如果采取盲目的题海战,则可能会得不偿失,分数没提高多少,反而把自己仅存的自信消磨殆尽。
无论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还是现实中的例子都证明了这样的规律:适当的压力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过大的压力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
中等生首先需要明白,自己是有潜力的,对前景抱有信心和期待。其次要注意,冲刺阶段中,急功近利是大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对于高目标高要求可能带来的高压力低效率,小步调提速才是上策。从小目标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在终点这堆小芝麻才会兑换成结实的大西瓜。最后,还应该针对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不同科目的优劣,制订一个有所侧重的提速计划,而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后进生:不抛弃不放弃
“我的成绩太差了,再说就剩下那么点时间,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奇迹出现的,还不如好好玩呢。”周正很“潇洒”地放弃了高考,虽然每天依然来学校报到,课上偶尔也会翻两页书,但对他而言,高三生活的大主题只剩下睡觉、玩以及静等高考的结束。
很多人都知道俞敏洪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参加过三次高考的“惨痛经历”,而且当年拖后腿的竟是他事业的起点——英语。第一次参加高考,他英语只考了33分。复读时,英语基础太差,他永远在老师的视线之外,但凭着强大的“自我鼓励功能”仍挺到了最后。(励志一生 http://yulu.quhua.com)那年,他英语成绩55分,仍是落榜。在一片质疑声中,俞敏洪坚持再读一个高三,有了前两年的积累,加上最后一年的拼搏,“高五生”俞敏洪英语得了90分,最终被北大录取。
“即使是最后一名,也要保持一颗上进的心。”俞敏洪曾这样寄语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也许,生活中不会出现梦幻般的奇迹,一觉醒来,发现数理化突然变得像“1+1”般简单易懂,拗口的英语突然变得像母语一样熟悉亲切,但作为一名对未来有所期盼的高三学子,我们有权利拥有现实中的梦想,更要有勇气为梦想拼搏,让今天流下的汗水成为明天辉煌的印记。
尽力而为,做最好的自己。也许有人会问,后进生就算努力,成绩又能好到哪里去呢?这样的质疑声只是盯着后进生与优等生的差距,横看竖看,自然是无法说服自己的。可如果换一个角度呢?一个正在努力上进的后进生,在他的现在和过去之间,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发现成长的痕迹。
享受高考的过程。高考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青春历程中一次难忘的旅程。如果高考是一场庞大而真实的秀,那么那些早早“弃械投降”的人则遗憾地自动放弃了难得的入场券,等日后回望时,总会发觉那些充斥着吃喝玩乐的“逍遥日子”在青春的背景下会显得分外空白。享受高考的过程,至少不会后悔自己曾虚度最宝贵的时光。
优等生:心理松绑,轻装上阵
优等生也需要调整心理?当然,而且对他们来说,学习方法、技巧上大的突破已不太可能,因此,要保持正常水平发挥必须得有合适、健康的心态。
考前的复习却让陈亮突然焦躁起来,上一次的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他脑子里就一直盘旋着同学们私底下常说的那句“平时成绩好不见得高考成绩高,失误了可能连一般同学都不如”,心里也越来越没谱。虽然自己一直以来的成绩都不错,可一想到高考的变化莫测,总是忍不住地心慌和害怕,往日的自信,突然找不回来了……
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烈阵势,每个人都会担忧,优等生也不例外。作为一名资深高三班主任的张老师对此曾经谈到:“对于尖子生来说,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付高考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同学期望值太高,心理负担过重。”因此,在高考冲刺阶段,优秀生更需要心理“松绑”。
第一步,正确认识高考。高考不是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考验,更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高考只是成长中的重要一环,是青春必经的一次历程。成功的高考不单单看成绩高低,更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所成长。
第二步,坚定信心。先来做个选择题吧,A知识、能力,B运气,这两者,哪个更稳定?聪明的你肯定知道正确答案是——A。知识与能力并非运气那般神秘难测,它们一旦被吸收或培养,是很少会出现偏差的,因此,只要保持好心态,所谓发挥失常便只是无稽之谈。
复读生:潇洒走一回
复读的日子,芝芝比去年更加努力,也承受着比去年更大的心理压力。只是最近她的耳畔总是回响着偶然听到的两名应届生的对话:“有的复读生就算再读一年,也不一定考得上。”这句话深深刺痛了芝芝,回想自己决定复读时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和豪情,显得那么的遥远,眼前剩下的就只有对过往失败的恐惧和对第二次高考的担忧,芝芝开始失眠,肠胃消化不良成了家常便饭。
复读生是每年高考大军中必不可少的一支队伍,为了心中向往的大学,从失败的地方勇敢地站起来,然而复读的酸甜苦辣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懂得。父母的期望、自我的压力给心理造成了过重的负担,失败的记忆像“魔咒”一样,在关键的时刻总是不由自主地跳进脑海,干扰着本应平静的心绪。
因此,复读生首先要学会淡化“复读情结”,给自己“适度减压”。不妨换个思路,以往12年才换来一次高考机会,而这一次用一年就赢得高考机会,通过高考,实现理想,无论怎样都是“只赚不赔”的。同时,向亲人、老师、同学倾诉,释放自己内心的恐惧,也可以通过深呼吸、运动、听音乐等具体方式缓解紧绷的神经。
另外,明确自己的优势所在,也是复读生的任务之一。复读生较之应届生,优势有二:第一,知识多累积了一年,而且对高中三年定量的知识,复读生有双倍的时间反复识记、掌握,这自然有利于在考场上的发挥;第二,也许往年的失败对复读生来说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可我们每个人都在伤痛中成长,高考这条独木桥你已走过一次,相对于那些“新人”,伤痛可以转化成宝贵的经验,助你在高考的旅途中更勇敢、更坚韧地前行。
不管你是哪个阶段的学生,只要能在这紧要关头把握好心态,总有一种成功会是属于你的。
第3篇:坚定打好梯田建设这场攻坚战
坚定信心打好梯田建设这场攻坚战
努力为农业生产向集约化经营发展构筑基础平台
中共西峰区委西峰区人民政府
(2010年8月)
西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座落于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的董志塬腹地,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旱作农业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区共辖5乡、2镇、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村,总人口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4万人;总土地面积9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3万亩。境内地形复杂,川塬交错,沟壑纵横,受马莲河、蒲河及其支流长期冲刷,形成水土流失强度侵蚀区,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区之一。
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梯田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紧抓不放。按照省委、省政府启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