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聆听算黄算割的叫声的散文
聆听算黄算割的叫声的散文
五月下旬,离学生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住在长安少陵塬下的长安一中南边的村子。
一天清晨,耳边飘来“算黄算割——算黄算割——”的鸟叫声,聆听着这熟悉的鸟叫声,我甚感惊喜,在都市里可是极难听到这种鸟的叫声的。这叫声代表着关中道的麦子开始从东往西黄了,是该准备收割麦子的时候了。
此时我不由地想起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的古诗来,“田园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每到麦黄的时节,“算黄算割”的叫声是少不了的。
“算黄算割”的叫声,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陕西秦岭的山沟里住着一位七十多岁的黄老汉。他靠种地过日子,一年到头披星星戴月亮,比太阳起得早,比嫦娥睡得迟。不过,麦子种的不少收的不多。为什么呢?不是他人不勤快,也不是土地贫瘠不长,更不是老天不作美。那到底是因为啥?只因为他不知麦子在成熟季节里的准确收割日子,所以他年年种麦年年歉收。
可黄老汉是个有心人,他开始细心琢磨收割的准确日子。经他细心观察,终于摸出了道道来。一夜南风起,麦子便黄了,那块地里先黄了他就先开镰割。
老汉站在阳坡的高处,望着别人家地里那一片片黄灿灿的麦浪,耳听着迎着风的麦粒儿沙沙地往下直落,好不心焦。他急红了眼睛,忍不住大喊起来:“乡亲们那,大伙儿听我说啊,麦子熟了,要算黄算割啊!算黄算割啊!”人们听了只是摇头笑笑说:“着什么急?要等阳坡的麦子黄一大半才能收割呢,这可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老规矩啊!”
他后来嗓子喊哑了,眼睛急出了血,真恨不得自己生出两只翅膀来,飞遍川原山岭,叫遍千家万户,让人们不要耽误农时,赶快算黄算割。还是没有人听他的话,终于黄老汉累死在山坡上了。
黄老汉死后其心不死,吸大地之精气,承上苍之雨露,一股灵气儿出窍,刹那间变成一只美丽的鸟儿飞翔在高空,它仍然是喋喋不休地叫喊不绝:“算黄算割——算黄算割——”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们终于被这鸟儿感动了,每年到了麦收季节,只要这鸟儿一叫,便开镰收割了。这鸟儿也特准时,每到麦收季节就展翅高飞叫得特欢,不停地叫着:“算黄算割——算黄算割——”
儿时在麦黄的时候常常听到“算黄算割”的叫声,知道是割麦的时候了,我们小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去收割完的麦地里拾麦穗,那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参加劳动。
“算黄算割,拌汤刮锅”这是家乡人的口头禅。那年月在“算黄算割”鸟叫以前,家里早就没麦子了,母亲就到邻居家里借点麦子度过艰难的麦黄时节。一家大小翘首盼望着尽早开镰割麦,能饱饱地吃上一顿馍和燃面。
随着“算黄算割”催叫声,麦子不几天就金黄一片了,终于可以收割了。“三夏大忙,龙口夺食”,全家大小齐上阵,割回来的麦子要经过碾场、扬场等环节,然后把新麦粒晾晒干。晒干后父母总是迫不及待地磨点新麦,回家后母亲忙不停地做面食,白白的油塔馍,长长的燃面,这是我记忆中吃得最美味的食物了。
上了中学的我,在麦黄时节也常常听到“算黄算割”叫声。那时候我的感受已比儿时深刻了许多,受过穷挨过饿,自然会倍加珍惜粮食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千古诗句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
那时候会看到过成群结队的从外地来的麦客。就在前几天,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还给我讲起了麦客的故事,他说麦客一般都带有一个布袋子,是用来装馍的,说麦客在主人家吃饭的时候,总是偷着往布袋子多装几个馍,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麦客很是可怜,遇到下雨天那就更可怜了,没啥吃的,就只得靠这些偷装来的馍充饥了。“算黄算割”鸟叫的时候,也是麦客从几百里坐火车赶来关中道割麦的时候,我那时候已不再参加夏收了,我常常看到拿着镰刀、穿着黑棉褂褂的麦客。现在,麦客已经不再有了,如今都实现了机械化收割,麦客早已不复存在了,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了。
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让传统的农业变了样。昔日半月多的夏收,在三两天间就能结束,三夏大忙的景象已看不到了。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已经多年没参加过家乡的麦收了,现在想起小时候的情景来,仿佛如在昨天,清晰可见。
如今,没有了“三夏大忙,龙口夺食”的麦黄时节,聆听着“算黄算割”的叫声,就有着特别的感受。心想,鸟儿会不会对现代的收割麦子场景感到疑惑呢?它会不会再催人收割麦子呢?不管咋说,我还是特别想聆听那“算黄算割”的叫声,因为它代表着农人们夏天收获的希望。
第2篇:算黄算割的散文
算黄算割的散文
当四声杜鹃那酷似关中方言“算黄算割”的叫声在八百里秦川的乡村与田野响起时,我知道是到该收麦子的时候了。
一片片金黄的麦地在初夏的骄阳下泛着迷人的光泽。从小在农村生长的我到了这个季节,也就跟着收割大军兴奋了起来。虽然这些年由于家中劳力外出务工,自己身体不好,把地让给别人种了,可看着他们忙碌着收获粮食,也跟着乐呵呀!
先进的机械收割已在近十年来慢慢替代了传统的镰刀人工收割,农人们终于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碾场和脱粒机脱麦粒的情景也已慢慢消失。可那些年用镰刀人工收割的夏收情景仍在脑海中回放着。
关于“算黄算割”,在关中农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麦收时节,一个老农看着邻家们都急急地下地割麦却一点都不着急,别人都劝他赶紧,他回答等等,等地里的麦子全都黄透了再割。过了几天邻家们的麦子都垛在了场里,他家的麦子也都黄透了,他准备开镰了,可是一场暴雨把他一年的希望都浇灭了,他又饿又气,直到吐血而亡,那不甘心的怨气化做了一只小杜鹃。每年麦子扬花的时候这小杜鹃就开始日夜啼叫着“算黄算割”、“算黄算割”,意思是麦子黄一块就赶紧收割一块,提醒人们不要错过时机,不要侥幸于万事具备。
关中人就把这种四季杜鹃称为“算黄算割”。
记得母亲在世的时候告诉过我,我是在算黄算割的叫声中出生的。当初那个粉嘟嘟的小囡囡来的是个不凑巧的时候,影响了母亲参与夏收挣工分,以至于爷爷奶奶都不待见。其后是外婆从邻县赶来帮着夏收,帮着父亲照顾母亲和我。幸好我打婴儿时就特别乖巧,不哭不闹的躺着,一个人在屋子里看父亲用报纸和杂志糊的竹子顶棚,大概是知道人家都要夏收自己哭也没人理吧!以至于后来把后脑勺都睡平了,落了个“平平”的小名。
在“算黄算割”的叫声中出生,那就注定在它的叫声中过生日了,于是此后每年过生日时母亲不管收割麦子有多忙都要煮两个鸡蛋做顿长寿哨子面给我吃。直到懵懂的长到象我的小女儿这么大时,生产队叫着让去拾麦穗时,才发觉自己已经可以帮忙干活了。
依稀记得那年的麦子特别好,黄澄澄沉甸甸的麦穗象持戈的士兵一样矗立在陇海铁路与渭河北岸之间,可我无论怎样用心,都无法在大人们“刷刷”响着的割麦声中拾到生产队要求的分量,只好傻傻的听着绿皮火车和黑色的货车火车偶而从村北“哐当哐当”驶过,自己带着小弟弟兀自看着大人们忙活,等到傍晚时父母完成了他们的割麦任务,才帮忙捡够麦穗去交了工。
第二年生产队就解散了,我的捡麦穗生涯也就结束了。
打那以后,每年算黄算割开始鸣叫的时候,陇海铁路线上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观,那种黑色的长方体火车皮上和两节车箱的连接处趴满了从甘肃下来的“麦客”,他们一个个赤红着脸膛,提溜着镰刀和褡裢,豪爽的说着口音中老带着“呆”(的)字的陇西话,那是他们帮陕西关中那些家中缺劳力的人夏收来了。
到了这个时候,村里的大喇叭中,村长就会吆喝道:“广大的`村民同志们,忙碌而令人兴奋的夏收又来了,大家伙在防火防盗忙于收种的同时,也要保重身体,家中缺劳力的就叫麦客帮忙,好好款待这些远道而来的热心人。″
就这样一直到我谈了对象订婚后,他夏收时来帮忙割麦,才慢慢不请麦客了,他割麦割的倒还不错,就是太难伺候,故意穿个白衬衫,上一响地回来就要换洗衣服,想起那臭美劲就来气,当时就一直问:“你是跑来帮着割麦呢,还是让人看你呢?″
如今,随着大型收割机械的推广,麦客收麦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麦客”这一古老的职业也彻底消失了。可那种大范围的互助协作想起来还是让人心中暖暖的。
新女婿帮丈人收麦的风俗还一直保留着,不过现在的新女婿只用帮着晾晒就可以了。
时间在走,一切都在变化,不管什么人都不用活得象从前那么辛苦了。
今年的麦子,比往年早收了一周,有的麦粒还未熟透变硬,尚软的麦粒在晾晒时人走上去会踩成一片粘在鞋底上,麦子上连带的麦皮和麦秆的断节偶有青色,看起来怪可惜的,这是因为人心太急了。
算黄算割,边黄边割,不黄不割。收割麦子,过早会因为不成熟影响质量,过晚会因为跌落田间影响产量,只有在恰好的时节收获才对。而体会幸福,过早会因为经历太少无法领悟真义只限于表面浮华,过晚也会因为历尽沧桑而缺乏喜悦感,一切也是在恰好懂世故而不世故的年纪刚刚好。
幸福就是有人爱,有所期待,能及时收获和珍惜身边的美好遇见。
愿你一路奔波,一路辛劳,到最后能有个好收成。算黄算割不会错。
第3篇:算“24点”
第17课时 算“24点”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的活动内容算“24点”。教学目标:
1.在玩扑克牌算24点的数学活动中,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点数分别为1、2、3„„9的扑克牌各一张。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今天数学课你们都带来了什么?(扑克牌)你们可别小看这样的一副牌,它里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呢?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小朋友,今天我们要用A-9九张扑克牌来做数学活动游戏,算24点,很好玩,你知道算24点是怎样玩的吗?
哦,就是利用几张牌,用+-×÷使其结果为24,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今天我们就来算24点。(板书课题
第4篇:算24点
“算24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巧算24点 〖背景分析〗
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的一个领域。组织好实践活动,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巧算24点”是游戏趣味很浓的一个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四则运算后所进行的一堂实践活动课,学生以扑克牌游戏的形式进行加、减、乘、除计算,结果为24,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增强对数学的亲近感,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又巩固了已有的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喜欢数学。〖教材简析〗
这次实践活动是一次玩扑克牌的数学活动,学生要根据2、3张或4张牌上的数选
第5篇:算24点
算24点
扬州市甘泉小学毕海静 邮政编码:225123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以玩扑克牌算“24点”数学实践活动课,学生要根据3张或者是4张扑克牌上的数字,通过选择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方法得到24。通过学生喜爱的扑克牌游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策略,加强混合运算的口算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安排了三部分的内容,首先通过“学一学”引导学生学习计算24的方法(把A看作是1,只选数字是1—9的九张不同扑克),其次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根据给定的4张牌计算出24点,初步探索出计算“24点”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进行“比一比”,摸牌计算看谁先算出24点。【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混合运算的口算与心算能力,让学生掌握计算“24点”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使学生知道固定数量的扑克牌算
第6篇:怎样才算发达国家散文
怎样才算发达国家散文
结束德国考察后,当我从陈旧逼仄的柏林机场,回到巨大崭新的北京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时,同行的朋友笑着说道: 发展中国家的设施就是发达。
过去数年,我多次往返于美国、日本、欧洲,在跨文化的交流中,类似的感受还有很多:从布鲁克林脏乱的河滨公园遥望曼哈顿岛,我觉得并不比从外滩眺望陆家嘴更令人惊叹。从杭州到上海,和谐号曾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飞驰,但从东京去仙台,新干线的速度鲜能超过250公里。在德国汉堡,当地正如火如荼推进智能城市建设,但所用互联网技术,并不比北京的更先进 三十年前,一个中国人来到美国时,会被机场、高速公路、超市、摩天大楼所震撼;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种视觉冲击感已经荡然无存。
于是乎,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怎样才算是发达国家呢?
当然,是否是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