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内容剖析
教材围绕人地关系对人口问题深化阐释。人口问题是全球的第一号问题,全球诸多问题都和人口问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形成都是由于人口与粮食、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
本单元是高中地理选修课第一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围绕着“人口与环境”这一主题,安排了六节教学内容,第一节到第三节讲述的是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四节探讨的是人口迁移的历史和现状。因此,前三节内容联系十分紧密,其中第一节是学习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基础。
人口再生产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属于人口学的知识,讲述了人口再生产的概念,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深刻地揭示出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这一客观规律。第二框题“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属于人口地理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比较,总体上描述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布情况。
重点难点透视
1.不同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应着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人类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在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目前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1)发达国家已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2)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总体上处于“过渡型”。目前,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死亡率虽然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很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
3.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可看成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由于对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课本给出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具有不确定性,要随时间而变;
(2)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3)生活(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4)如果研究某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
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2)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费;
(3)还有许多因素,如社会分配制度,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
4.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无疑对环境恶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有多大,值得讨论。事实上,与人口增长过程相联系的,还有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过程,这些过程也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很难说环境污染就是人口增长造成的,也没有直接的证据或充分的理由说明人口增长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2)至于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也很难下定论。就已观察到的'事实,有些污染如农业活动中的环境污染,与人口增长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有些污染如工业污染,更多的是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关联,这或许可认为是人口增长对环境的间接影响,因为工业生产的扩大和科技进步,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
(3)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并不呈现正相关,不能认为人口多,环境污染程度就高,人口少环境污染就轻。换一个角度看,某一地区人口多,增长快,并不一定其环境污染就严重;另一地区人口少,增长慢,也不见得其环境污染就轻。这不难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发达国家人口少且增长缓慢,但环境污染的程度比发展中国家重。
教学方法建议
本单元共有6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质与环境及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三个内容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其中1-3节主要讲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4节讲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5-6节讲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历年高考试题都十分关注人口这一重大问题,有关人口知识的考查几乎为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本单元的学习,须重点注意利用图表数据分析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和特征,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形成原因,出现的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及后果;根据资料绘图,分析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的关系;正确认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口观念;掌握人口数量、素质、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2篇:人口与环境教案
人口与环境教案 教案设计 鲁山县二十五中 董平安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2、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3、通过阅读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点。
3、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培养学生全球意识。[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欣赏歌曲。
2、展示资料:在2007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上,代表及委员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表示了高度关注。随着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我国超过3000万少年儿童面临着令人担忧的成长环境。他们孤独,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环境中成长!
同学们,你身边有没有留守在家的少年儿童?为什么留守在家的少年儿童多达3000多万?本节我们将探讨与此相关的内容。
二、推进新课:
模块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创设问题,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自主探究:(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有哪些方面?(2)什么是人口迁移?
(3)去桂林旅游、去商店购物是人口迁移吗?(4)人口迁移可分为哪些类型?
2、学生自学教材,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教师作激励性评价。
3、学生练习,分组讨论,看哪些是人口迁移,哪些是国内迁移,哪些是国际迁移,推选代表回答,教师激励性评价。(过渡)人口为什么要迁移? 模块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展示图片,结合教材第一、二自然段,学生观察分析,理解人口迁移的 “推拉理论”。
2、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四方面分析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1)、阅读材料“迁移为了旱灾”,学生讨论引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2)学生讨论: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中哪些是推力,哪些是拉力?
学生合作探究,推选代表回答:拉力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地形平坦,资源丰富。推力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3)、启发学生了解主要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有--气候、水、土壤和矿产资源等是最重要的。
(4)展示图片:三峡移民是否为环境移民?
学生探究回答。引出主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
(5)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贵州省的外出务工农民”和“涌至广东打工的流动人口”的对比,进行对话活动:
甲方--人口迁移对迁入地更有利:乙方--人口迁移对迁出地更有利。学生活动,教师激励评价,师生归纳小结。
(4)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5)除以上因素引起了人口迁移外,如: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等引起人口迁移属于什么因素?
学生回答:战争--政治因素。
指导学生学习:一个国家的政策,特别是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政治中心的改革也会引起人口迁移。
(6)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都会引起人口迁移。学生自主学习:
① 社会文化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 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个方面?
A、美国是中国人向海外留学的首选地,在美国就读的中国移民数量非常可观。
B、印巴分治引起的人口迁移 C、老刘到广州去和儿子一起居住 学生回答。
三、课堂小结
人口迁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还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四、巩固练习,学生抢答。
五、课外社会调查: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源,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3篇:人口与环境教案
人口与社会环境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
3、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环境需要人们去保护、改造。主备教师:顾素芳 教学过程:
一、明理提高
1、数万年以前,地球上气候温暖,森林茂密,自然条件非常好,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近些年,人类不注意保护,乱伐林木,乱开矿产,破坏资源,使地球臭氧层被破坏,人们生活的空气、水、土壤正在遭到严重污染,植物受损害,河里鱼死了,草也不生长。这就至使我们的生活受到恶劣影响,人类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2、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50多万种,前几年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而现在平均每小时消失一种生物。世界上最大的一只重达
第4篇:人口与环境教案
《情系环保》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
1.出示浦江县一些优美的环境照片,并之前提出问题:(1)你看了这组照片后说一说美在哪里,对人类有什么好处?(2)这种环境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2.出示浦江县一些脏、乱、差的环境照片。提出问题:
(1)你看了这组照片后说一说不好在哪里?对人类有什么坏处?(2)这种环境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3.小结:
刚才同学们对二组环境照片都谈了看法。总的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环境需要人们去保护、改造。
二、明理提高
1.你能否说一说破坏环境的因素和造
第5篇:人口与环境教育教案
人口与环境教育教案
现在,人口与环境的问题越来越紧张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口与环境教育教案,欢迎阅读。
人口与环境教育教案
1.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特点,明确人口、资源、环境之问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问关系的能力。
3.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问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本课重点。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本课难点。
教师:收集我国资源国情资料,思考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带来的危害。
学生:查阅资料。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地球一一她是孕育世上所有生命的母亲;她是保护这些生命得以成长的本源;她蕴藏着一切现代文明;她象征着我们最本质的财富。地球一一她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希望,是我们世代延续的生机,是我们共同
第6篇: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人口与环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并学习查询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具体实例和统计数字的分析与讨论,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认识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3.在讨论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协调等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难点分析
1.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影响是本小节学习的难点。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控制人口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引入。生态系统中由于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加或减少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这种变化达到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失去了自动调整的能力而造成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位置,是生态系统中最有智慧、最
第7篇:人口与环境
第一章
地球环境与人类发展
1、“环境”就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1)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地方病
第一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
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
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2)第二环境问题
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和对废弃物处理的不妥,以及由于生产发展和人口膨胀所带来的生态的破坏与环境的污染。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的问题:
A 生态的破坏①森林植被破坏;②沙漠化;③土壤侵蚀;④环境地质问题⑤生物物种的消灭。
B 环境的污染 ①
第8篇:人口与环境
A rise in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having serious,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Some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the only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set up a colony on the Moon.Others argue that the cost would be far too great and other solutions should be sought.What is your opinion?
The environment is, of course, under serious threat, bu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