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颂》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25 07:13:0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秋颂》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眸子、酡红、摄住、萧疏、澹”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

把握散文情感美、意境美、文笔美。抓住优美、生动的词语,再现词语传达的画面,用心体会,感受散文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陶冶自己爱美的心灵,锻炼自己发现美的眼力。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优美语言,揣摩词语。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词句。

教学突破:

本文景物与人相互映衬,相互参照,特点突出,形象清晰。在学习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既写秋,又写人这种独特的写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文完整的构思和作者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四季之景是不同的,春天给人以柔和,夏天给人以热烈,秋天给人以萧瑟,冬天给人以肃杀,同学们可以举出人们对秋天的描绘吗?

学生根据查阅资料答:李白“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秋瑾“秋风秋雨秋煞人”;……

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罗兰描绘的秋天,感受一下别样的秋天,别样的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生字、词,了解作者。

1、多媒体显示: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汉字注音

眸子()酡红()寂寥()执著()澹()

sà爽shè住juàn顾秀yì

(2)解词:

萧疏 扰攘澹闲云野鹤

教师任选几名学生回答,明确(1)móutuóliáozhuódàn 飒 摄 眷 逸 (2)萧疏:稀疏,稀稀落落。 扰攘:骚乱,纷乱。澹:安静。闲云野鹤:比喻闲散安逸不受世俗羁绊的人,旧时多指隐士、道士等。

2、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简介作者:

罗兰,原名靳佩芬,天津宁河人。台湾女作家,善于写景状物,文笔优美。她创作勤奋,从《罗兰小说》到现在,已有近30部作品问世。除《罗兰小说》五辑外,还有《罗兰散文》七辑,长、短篇小说多集,以及书信体文集、诗歌剧、论文集等。其中《罗兰散文》第一辑、第二辑获台湾中山文艺大奖。

教师找一名学生读,了解作者。

师:刚才,同学们对本文作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共同走进作者,走进他笔下的“秋”。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深入研讨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时,多媒体课件显示秋景,学生感受秋韵。并思考:作者抓住了秋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秋林、秋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等景物。(同时教师板书:秋林、秋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

2、教师找几名学生读相关的写景段落。要求:要读出感情,更好地展示秋韵。

3学生细读课文,屏幕显示问题:

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分别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征?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学生互动,共同解答,最后明确:秋林:飒爽、洒脱;秋日:凄楚之美;秋院:幽寂;秋云:淡淡、悠悠;秋风:纯净、爽利;秋水:明澈。

4、欣赏文章,感受美感

师:秋天是含蓄的,秋天是深沉的,秋天给人以收获,你认为罗兰的散文《秋颂》,给你带来了哪些美的享受呢?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生甲:我们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语言美。首先,表现在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如拟人句“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得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比喻句“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排比句“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教师同时板书:比喻、排比、拟人)

生乙:作者在词语的运用上多用叠词,如“高高的”、“静静”、“淡淡然”、“悠悠然”、“乔迁”、“闲闲的”、“远远的”……这些词语口语化,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生丙:我们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情感美。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抓住秋日的枫叶、秋日的闲云、纯净的秋风、明澈的秋水来尽情歌颂、赞美秋,让读者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感化。

5、思考:作者用哪两个字概括了秋天的特征?(提示:依据第九段答.)

明确:“闲”、“逸”(或“澹”)

师:作者正是寓秋于内在美,从而赞颂了它淡远闲静的品格。(同时板书:秋、淡远闲静)

师:本文作者只写了秋,赞颂了秋吗?

学生先思考,然后明确:不是,还写了人。歌颂了具有内在美的人,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秋的形象交相融合,形成了这优美的意境。

师:那么,作者呼吁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思考后作答。

明确:我们应该做一个心胸广阔、淡远闲适、不追名逐利、洁

身自好的人。

师:那么,颂人的句子有哪些呢?(教师板书:人)

明确:第10自然段。(生读)

师:文章还有既写秋,又颂人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学生找到后明确:第1段中“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第11段中“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清清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6、学生质疑,共同探讨。

学生可能有如下发言:

(1)在第11段“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清清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这句中,为什么作者要把“秋”字单提出来,而与前面的内容用逗号隔开?

(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可为何末尾不用感叹号,而用句号呢?

……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7、教师小结:文章语言清新、隽永,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秋的形象具体可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加以借鉴,用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课堂训练,多媒体显示:

1、仿写句子:

例: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她的香飘田野。

仿:人们都爱,,。

2、仿照句式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造句

例:春天鸟儿欢叫,夏天野花盛开,秋天树木葱茂,冬天雪花飞舞。

仿:

学生完成后,交流回答,师对于写得好的要给予鼓励。

五、课堂总结:

本文作者通过对秋景的描述,既颂了秋,又颂了人,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极度喜爱之情。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希望大家能领悟、学习。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课文的学习,你也一定对“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通过想象,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秋”吧!`

教学反思

本文运用了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大自然,歌颂人生,寓情于景。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在行文中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这些特点都需要学生认真掌握,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借鉴。

板书设计:

秋颂

秋林秋云比喻

秋天秋日秋风排比

秋院秋水拟人

淡远闲静

谭义专

第2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秋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抓住优美、生动的语言,用心体会,感受情感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品味优美语言,揣摩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优美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四季之景是不同的,春天给人以柔和,夏天给人以热烈,秋天是怎样的呢?同学们可以举出人们对秋天的描绘吗?

学生根据查阅资料答:李白“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秋瑾“秋风秋雨秋煞人”;……

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罗兰描绘的秋天,感受一下别样的秋天,别样的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生字、词,了解作者。

1、多媒体显示: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汉字注音

眸子()酡红()寂寥()执著()澹()

sà爽shè住juàn顾秀yì

(2)解词:

萧疏:稀疏,稀稀落落。扰攘:骚乱,纷乱。澹:安静。闲云野鹤:比喻闲散安逸不受世俗羁绊的人,旧时多指隐士、道士等。

2、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简介作者:

罗兰,原名靳佩芬,天津宁河人。台湾女作家,善于写景状物,文笔优美。她创作勤奋,从《罗兰小说》到现在,已有近30部作品问世。除《罗兰小说》五辑外,还有《罗兰散文》七辑,长、短篇小说多集,以及书信体文集、诗歌剧、论文集等。其中《罗兰散文》第一辑、第二辑获台湾中山文艺大奖。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时,多媒体课件显示秋景,学生感受秋韵。并思考:作者抓住了秋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秋林、秋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等景物。(同时教师板书:秋林、秋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

2、教师找几名学生读相关的写景段落。要求:要读出感情,更好地展示秋韵。

3学生细读课文,屏幕显示问题:

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分别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征?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学生互动,共同解答,最后明确:秋林:飒爽、洒脱;秋日:凄楚之美;秋院:幽寂;秋云:淡淡、悠悠;秋风:纯净、爽利;秋水:明澈。

三、欣赏文章,感受美感

秋天是含蓄的,秋天是深沉的,秋天给人以收获,你认为罗兰的散文《秋颂》,给你带来了哪些美的享受呢?

语言美。首先,表现在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如拟人比喻、排比、

多用叠词,如“高高的”、“静静”、“淡淡然”、“悠悠然”、“乔迁”、“闲闲的”、“远远的”……这些词语口语化,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意境美

情感美。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抓住秋日的枫叶、秋日的闲云、纯净的秋风、明澈的秋水来尽情歌颂、赞美秋,让读者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感化。

四、探究主旨

思考:1、作者用哪两个字概括了秋天的特征?(提示:依据第九段答.)

明确:“闲”、“逸”(或“澹”)

师:作者正是寓秋于内在美,从而赞颂了它淡远闲静的品格。(同时板书:秋、淡远闲静)

2、本文作者只写了秋,赞颂了秋吗?

学生先思考,然后明确:不是,还写了人(第10自然段)。歌颂了具有内在美的人,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秋的形象交相融合,形成了这优美的意境。

3、那么,作者呼吁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思考后作答。

明确:我们应该做一个心胸广阔、淡远闲适、不追名逐利、洁

身自好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五、课堂总结:

本文作者通过对秋景的描述,既颂了秋,又颂了人,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极度喜爱之情。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希望大家能领悟、学习。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课文的学习,你也一定对“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通过想象,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秋”吧!`

板书设计:

秋颂

景秋林秋云

秋院秋风淡远闲静

秋日秋水

人洒脱淡泊

描写秋景时为什么用了一些写人的词语?

颂秋是为了颂人,表达自己欣赏和最求的人生态度

读秋-感受秋之美

秋风萧瑟,落叶潇潇,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秋有味。大自然犹如一位魔术师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又声有色有形有味的美妙境界,你能读出他的神韵来吗?

品秋---知秋之韵

赞秋-做好秋之人

作者所谓秋天的颂歌来自对秋天风度、容颜、气质的赞美。如秋天般美丽的人定然也是飘逸、洒脱、超凡脱俗的,也定然是艳丽寂寥的,当然也是明澈透明的。

最后作者告诉我们秋之美的根源--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一切!可是也就在不想拥有一切中,必定拥有了一切!这就是规律,这就是人生!在收获之时,开始寻找闲淡、悠远。秋之明澈,意味着渗透了人生的哲理,悟出了人生的滋味。它告诉我们,人们在得到的同时,已经感悟到所拥有的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生命的过程。犹如明澈中的闲淡与悠远,是人生中最迷人、最充满魅力的一面。

顾宏云

第3篇:七年级上册《秋颂》公开课说课设计

七年级上册《秋颂》公开课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 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颂》,秋颂的作者是英国诗人济 慈, 是诗人济慈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首颂诗,也是他一生写得最完美的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用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色写生画。

学习这首颂诗,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时诗词,领会品味诗词的意境。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体会诗人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

教学中的重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领会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意境及诗人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

教学时间计划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

一 自读济慈的《秋颂》

1.朗读诗歌

2.简介作者 约翰·济慈(1795—182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秋颂》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颂》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秋颂》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充满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学习这首诗中的生字词。

2、体会作者对秋的无尽赞美之情。

3、学习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对诗的无尽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满载希望的季节,所以自古至今,秋是很多文人赞颂的对象,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由英国著名的诗人济慈写的赞颂秋天的诗。

二、作者介绍:济慈,英国诗人。

三、课文主题解读:

面对果实累累,丰收在望的秋天,作者有感而发,抒写了一曲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秋颂》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主备:李智祥

课型:散文阅读

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能辨析并把握文中所写秋景的特点,体会景中所包含的情感。

2.能感知作者由“秋之美”到“人之美”的行文思路,领会作者所欣赏的人生态度。

3.能通过诵读比较,感受作品生动优美、富有情感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把握秋景的特点,体味景中之情。

【学习难点】领会作者所欣赏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一、依据文体,自主学习。

1.通读课文,标出小节号,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

眸子()飒爽()酡红()寂寥()

澹澹然()钓叟()飘潇()扰攘()

2.补充注释。

明澈:.明亮而清澈。

飒爽:豪迈而矫健。

凄楚:凄惨、痛苦。

感怀:心中有所感触。

寂寥:寂静、空旷。

扰攘:骚乱、纷扰。

悠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

秀逸:秀丽而洒脱。

眷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秋颂 教案教学设计

秋颂

教学目标:

1、充满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学习这首诗中的生字词。

2、体会作者对秋的无尽赞美之情。

3、学习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对诗的无尽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满载希望的季节,所以自古至今,秋是很多文人赞颂的对象,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由英国著名的诗人济慈写的赞颂秋天的诗。

二、作者介绍:济慈,英国诗人。

三、课文主题解读:

面对果实累累,丰收在望的秋天,作者有感而发,抒写了一曲对秋天的赞美之歌。体现的对秋天的无尽赞美之情。

四、诗歌导读:

1、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3、仔细体会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诗歌的大意。

丰收与成熟繁忙与喜悦

果实累累粮仓奔忙

果枝弯弯田沟酣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秋颂(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背诵文中的妙词佳句。2、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描绘、表述等方法赏析妙词佳句,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对秋的独特感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秋之美。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赏析感悟妙词佳句。

教学方法:诵读法、描绘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钢琴曲《秋天的怀念》、与文中意境相似的画面、古诗词、具有秋之品格的人物故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笔清新隽永、意境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飘逸洒脱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闲逸、淡泊的秋的境界,既写秋又颂人,在作者满怀深情的娓娓诉说中,让我们不仅领略到她所喜爱的素雅、自然、恬淡、娴静的秋,更深刻地体会到这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苏教:《青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第一课时

一、旧知导入

1、小朋友们一起背诵我们学过的识字5,谁能说一说,你对青松的了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相机板书)《青松》。

3、知道是谁写的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陈毅探母》,知道陈毅元帅对母亲十分孝顺,但是你们可能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文学修养特别高的诗人呢?今天,让我们从这首诗中了解他吧!

二、初读求正确、流利

1、小朋友们先听一听老师的朗读。教师范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再看看插图,你猜一猜这首诗写了什么?

2、你们想要读得好,那就从读准字音开始吧!

3、常规自读,圈画生字,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4、指名读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

5、多种形式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秋颂》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颂》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