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24 07:13: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黄生借书说教案

黄生借书说教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三

[标题]

黄生借书说

[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

[内容]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文是自读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原则,以教师指导下的自读为主线进行训练。

教学本文可采用诵读法,共步骤可概括为“四读”。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3.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而“叹”?为什么而“惜”?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指点迷津】

兴趣激发

.背诵过程中可采用男女生对读、对背的方式进行。

2.讨论过程中可设立论辩白,再设一反方进行辩论。

教学目的.学习本文提出中心论点并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阐明道理的写法。

3.领会文中所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难点

“难”和“难测”的不同用法。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掌握字词

.注音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guǐ

2.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所以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书。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3.辨音

①假jiǎ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假期

②省xǐng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节省

③juǎn翻卷

juàn素镡灰比时蒙卷轴

5.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非独书为然

若业为吾所有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

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的惟予之公书与张氏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

之吝书若不相类

立性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作品简介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写作特色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疑难解析及思路范例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和“然则”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然”和“然则”在文言文中都充当连接成分,但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具体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中的“然”,相当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转折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则”,相当于“这样,那么……”,它紧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对“然则”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应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一句中“然则”便译作“这样……那么”。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书非借不能读也”。

3.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5.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作用是什么?

归纳: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课文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人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到他家去借,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的去领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楣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懂得幸运和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

【妙文赏析】

〔英〕兰斯洛特•G•戴维森

尽管布莱尔牧师像往常一样地镇定,可当他被带上警车时仍不免思索这次被突访的原因。今天不是礼拜天,不该是警察局向囚犯提供忏悔的日子。

难道是自己教区的治安出了问题,那些“孩子们”又忘记了他的教诲?不可能!为了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也得到上帝的爱怜,几乎每一个圣日,自己都和他们共享主的圣餐。难道又是那些怨妇向警察局告发了她们有外遇的丈夫?不,这也不可能!因为这些年自己定期拜访她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使她们淡漠了被抛弃的感受。更让牧师自豪的是,他事实上已成了她们公共的情人。毕竟多年教士生涯使布莱尔保持了当今已少有的绅士风度。

墙?坐到车上,布莱尔想起了那两个警官向他说明来意时,曾不怀好意地瞄了瞄自己身后的堵墙,嘴上还挂着莫名的微笑。难道……不,不可能!牧师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这堵墙是花费了全部的存款造起来的。不仅防火、防水、防震,甚至防射线探测。这,足以保护……况且,它又和四周结合得如此完美,不经牧师指点,根本没人会想到那后面的还有一间暗房。

布莱尔不禁暗怪自己多心了。或许,在昨夜的地震中,又有某个犯人被夺走了生命,正等着他去祈祷。那些可怜的孩子,在天堂洗脱你们的罪恶吧!牧师在心中默念,手下意识地在胸前画了一个优美的十字。

想到这里,牧师不禁思忖起等会儿的祷告了。甚至,他也盘算起了下周去索伦湖度假的行程。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自己在暖阳中读圣经的情形。

这根本就是一次寻常的访问!布莱尔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

警车缓缓驶过街角。牧师很诧异他的后院竟拥挤了那么多茶枪的警察。可当他的目光落在自家的后墙时,布莱尔的脸色变得像死灰一样,血液霎时涨满了脸上所有的血管。布莱尔分明看到,那幅数年前自己从德市大教堂窃来的、而今挂在那堵完好无损的隔离墙上的圣母像,正从破损的后墙裂缝中向他露出阳光一般温暖的微笑……

赏析:

这篇不足一千字的短文中,讲述了一个人性恶的故事。教士布莱尔是一位牧师,作为一名神职人员,本应是一个仁慈的、虔诚的、充满爱心的、没有私欲的上帝的代言人,而在牧师布莱尔身上,我们看到的却只是人性的弱点:贪婪、好色、虚伪。从表面上看,布莱尔尽着一个牧师的职责,他时时教诲那些不安分的上帝的“孩子们”,定期去安慰被丈夫们抛弃的怨妇,甚至每一个圣日,他都让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自己一起共享主的圣餐,他接受罪人的忏悔并为他们褥告,请求上帝原谅他们的罪恶,而在暗地里,在他花费了全部存款建造的那堵墙的后面,却隐藏着他干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基督教中奉行人性恶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活在世上就是要为自己赎罪,只有不断地向上帝忏悔、祈祷,才能洗脱自己的罪责。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使者,神职人员是受到人们相当的尊敬和信任的,而作家戴维森却恰恰选定了布莱尔牧师这位上帝的使者来表现人性丑恶的一面,进行的无情批判和嘲笑。尤其是结尾部分布莱尔幻想着“自己在暖阳中读圣经的情形”,和“后墙裂缝中向他露出阳光一般温暖微笑”的圣母像形成的强烈对比,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思维体操】

小李、小方、小王是邻居,他们三人分别考上了郑州大学、郑州工学院和河南财经学院,分别学的是统计、机电、哲学三个专业。如果还知道下列情况:

a.小李不在河南财经学院;

b.小方不在郑州工学院;

c.在河南财学院读书的不是学哲学专业的;

d.小方不学统计专业;

e.在郑州工学院的是学机电专业的。

请问:他们三人各上哪个大学?各学什么专业?

参考答案:

首先,确定三人所学的三个专业各在哪个大学。

①在郑州大学读书的或学统计、或学机电、或学哲学,据条件c和e,在郑州大学读书的是哲学专业。

②在河南财经学院读书的是统计专业

其次,确定小方的学校和专业。

③小方或在郑州大学,或在郑州工学院,或在河南财经学院,据条件b、d和①,得知,小方在郑州大学哲学专业。

再次,确定小李的学校和专业。

④小李或在郑州大学,或在郑州工学院,或在河南财经学院,根据条件a和推理③,得知小李在郑州工学院学机电专业。

最后,据推理③④,得知小王在河南财经学院学统计专业。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本文是一篇自读文,难点不多,但字词和常识却很重要。如:汗牛

强假

惴惴

异日

路路

公等。有关袁枚的文学常识也是较重要的,常以填空和判断的形式出现。本文的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要明确。另外可就这篇写一写读后感,加强理解,加深认识。

【动脑动手】

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

A.天子读书者有几

B.书非借不能读也

c.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D.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借者”是指:

A.作者本人

B.黄生

c.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

D.借给别人书的人

“可惜”的意思是:

A.应当珍惜

B.值得惋惜

c.使人叹息

D.让人可怜

2.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

“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

A.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

B.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

c.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

D.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

“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

A.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

B.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

c.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

D.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2.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

B.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

c.“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

D.本文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参考答案:

B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若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1.A、c

A

2.B

A

“然”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c

【创新园地】

给你一个瓶子和一支尺子,你能用这支尺子算出这个瓶的容积来吗?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只要仔细地动一动脑筋,就能把测量的方法想出来。

参考答案:

经瓶内注入半瓶水,然后用尺子量出“瓶底的内圆直径,就可以算出瓶底面积。再测出水的高度,这样盛水的部分容积就可用底乘高的公式来算出。然后把瓶倒过来,同样算出瓶内无水部分的容积,再把两部分加起来,这样瓶的总容积就得出来了。

第2篇:黄生借书说教案

黄生借书说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认识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3.了解“然”和“然则”的不同用法。

1.“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分析:“说”这种文体类似于随笔、杂文之类。这种文体可以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说明和议论相结合,也可以通篇议论。本文属于夹叙夹议类。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5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用三个概括性的事例和作者亲身经历加以论证。

第1段,承接文题,指明第2、3段的对话是作者对黄生说的。

第2段,第1句就鲜明地摆出对黄生谈话内容的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接着用三个概括性事例加以论证,①天子之弟;②富贵家之书;③“祖父积,子孙弃”。最后用借物者和物主者不同心态作对比,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3段,用作者亲身经历说明中心论点。作者幼年在借书不得而求书愈切的心态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正反对照有力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

第二部分(第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比较,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4段,同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分析:作者就青年黄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上。

4.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中心明确,结构缜密。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起首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后呼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论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缜密,层次清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更以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再进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文章在每层叙事、举例之后发表议论,又都是由“借书说”而生发。议论、慨叹层层深入,含蓄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为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进而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着,“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层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谈起,委婉地说到黄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黄生专心用功读书。

(2)句式多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在让我们按文章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特点。如“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子不闻藏书者乎?”是反问语句,这种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听取下面要说的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两句相同的复句,每句都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后分句语气相对,以虚字“然”连接。如第一句,前边分句中“七略四库”是主语,“天子之书”是谓语;后边分句的主语是“天子读书者”,“有几”是谓语,用“然”字为转折,表示两句语意相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七略四库是皇帝藏有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又有几个呢?这里用反问句式,也是为了加强语气的作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语意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逼取”用词妥帖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归而形诸梦”,活画出爱不释手和渴求书读的神态。、“‘姑俟异日观’云尔”,读起来使人感到有“确实如此”的同感。“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描写做了官以后,有钱买书了,书源源而来,虽然比不上“汗牛充栋”那样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处都摆满了。这里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却道出了书的从无到有。接着作者以书沾满了“紊蟑灰丝”,素描了书的静态,同时也表现了不急于读书的状况。读起来,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积的'书,由于主人不经常翻阅,沾上了蛛网,盖满了灰尘的情景。这样写来,又与上面“高束焉,度藏焉”“估俟异日观”相呼应。在这点上,也体现了本文结构的缜密。

5.本文判断句的几种表述形式: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这两个句子的语法结构相同,都是名词性偏正短语(“天子之书”、“富贵家之书”)做谓语,分别与由短语作主语的“七略四库”、“汗牛塞屋”构成判断句。这种句子可改写成“……者,……也”的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主、谓之间要加判断词“是”。如①句可改成“七略四库者,天子之书也。”译文则应是:“《七略》、《四库》,是皇帝的书籍。”

③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前句用动词“为”表判断,译成“是”。后句用副词“皆”表判断,译成“都是”。

④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用动词“为”和句末助词“也”表判断。译成“是”,译文: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6.本文中虚词“焉”、“而”的用法。

焉: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②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句中语气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地”。)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以上③④句三个“焉”都柞兼词“于是”讲,相当于“在那里”。于,介词,在:是指示代词,那里。“强假焉”译为“在有东西的人那里勉强借来的”;“高束焉”译为“把东西捆起来高高地放在那阁板上”,可活译为“……放在高高的阁板上”;“庋藏焉”译为“收藏在那里”。)

而:①授以书而告之日(并列连词,一说,递进连词,并且。)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转折连词,却。)

③必虑人强取,而惴惴焉(卧果连词,因而。)

④归而形诸梦(顺承连词,可不译,或译“就”。)

⑤吾木得而见之

⑥……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⑤⑥句三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⑤句可不译,⑥句不译,但照录下来。)

⑦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⑧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⑦⑧句均连接两个句子,可不译。)

7.“书非借不能读”与买书、藏书是否矛盾?

我们对“书非借不能读”应有全面、正确的理解。这句话是写给借书的黄生,勉励他好好读书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向特定对象说的,那么有没有普遍意义呢?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好学却因贫穷无力买书,要向别人借来阅读。正因为书是借来的,要尽快归还主人,这就在客观上促使自己抓紧时间、用心专一地学习,牢记所学内容,并加以消化,融会贯通。这比有藏书不读或买下书不读,要好得多了。作者的本意是,在读书求学这个问题上,不利条件(无钱买书)可以转化为有利条件,激发有志者去拼搏进取。作者的观点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他要强调的是,不管条件如何,青少年都要珍惜时光,勤奋努力。他的勉励具有普遍意义。他的本意绝非反对买书、藏书,而是同时也对藏书、买书者给予了鞭策,希望他们更应利用条件,好好读书,以免遭人耻笑。

第3篇:黄生借书说教案

黄生借书说教案(共19篇)由网友 “橘猫一只”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生借书说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黄生借书说教案

黄生借书说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认识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3.了解“然”和“然则”的不同用法。

1.“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分析:“说”这种文体类似于随笔、杂文之类。这种文体可以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说明和议论相结合,也可以通篇议论。本文属于夹叙夹议类。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5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用三个概括性的事例和作者亲身经历加以论证。

第1段,承接文题,指明第2、3段的对话是作者对黄生说的。

第2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黄生借书说教案

课题:捕蛇者说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2、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3、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说”这一文体和特点;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目标3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及“说”的特点。

2、掌握本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期间,仍坚持其革新立场,关心社会问题,在这期间,他写了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捕蛇者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文体及作者简介

1、“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黄生借书说》优秀教案

《黄生借书说》优秀教案

《黄生借书说》优秀教案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复习检查 (投影)

温故而知新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汗牛塞屋 (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

(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黄生借书说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生借书说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