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致橡树》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第2篇:致橡树(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职高二年级学生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理解诗中“橡树”和“木棉”两个意象,学习诗歌通过创造一系列意象以言志的手法
3、培养学生诵读、感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作品中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理解诗中“橡树”和“木棉”两个意象,学习诗歌通过创造一系列意象以言志的手法
3、培养学生诵读、感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通过创造意象以言志的手法、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主要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教师用一个小游戏导入。教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简单小结后,教师引出《致橡树》课题。
(二)背景介绍(主要由学生进行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1、作者舒婷及其代表作
2、关于朦胧诗及本诗写作的背景
(三)整体感知,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习本诗
1、解题,师生共同扫清文字障碍,正音正字
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配画诗朗诵,由丁建华朗诵)
学生专注地边看边听
3、请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先是学生自己诵读,之后请两三名学生朗诵诗歌,进行点评。
提问:朗诵时感情是否都到位,应该如何处理,到底应该怎样读。
学生讨论、再读,品味本诗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四)启发提问,赏析本诗
赏析过程中,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
如:
1、诗人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
2、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对这些意象持什么态度?
3、这些意象和橡树之间的关系象征了怎样的爱情观?
4、橡树与木棉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明确并渗透思想教育,形成板书:
木棉橡树
独立、平等、同甘共苦、相濡以沫
播放电影《简爱》中简爱与罗切斯特那段著名的对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师小结:攀缘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都是诗中的意象,诗中的“绝不”、“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否定、批判了它们所象征的依附式和奉献式爱情,而“木棉”和“橡树”这两种意象,则表达了作者追求的是一种独立、平等、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爱情。
请学生再次齐声朗诵本诗,注意情感。
(五)小结,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2、课外阅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与《致橡树》比较,写读后感
第3篇:致橡树(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前复习】
检查上节课学习的《中国现代诗三首》的掌握情况。(略)
【导入新课】
泰戈尔曾写过一首诗,《最遥远的距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是这首诗的第一小节,同学们,大概已经听出来了,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什么的?(答:爱情)对,这是一首外国的爱情诗。从古到今,爱情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代也有很多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去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很经典的一些名句,比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只是其中精彩的两笔而已。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呢,也是一首爱情诗。是当代的爱情诗。这就是著名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板书文题)
【讲授新课】
一、 解题
1、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
第4篇:致橡树(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是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好,今天我来给大家推荐一首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妙笔生花的精彩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已成为超
第5篇:致橡树(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9月12日第3周)第2课时(总第8课时)
课题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教法和手段
致橡树 1、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2、初步了解朦胧诗,了解象征手法,理解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了解朦胧诗。
理解诗中的爱情观 诗歌的象征手法
朦胧诗的特点 诵读式
比较式
一、 导入课文(师生互动:介绍-了解)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中国当代新诗,题目是致橡树,作者是舒婷。舒婷是何许人也?同学读注释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女诗人。补充介绍--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板书)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