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分析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16 07:13: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分析论文

中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体验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从教学过程生活化、实验器材生活化、教学用语生活化这三方面来探索中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科学教学;中学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将科学教学生活化,除去科学的神秘面纱,能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因此,必须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应用到中学科学教学当中,切实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一、教学过程生活化

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科学教学,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轻松活泼,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

(一)将生活事例导入新课程教学

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将生活事例导入新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拍摄的视频、事例等。例如,在学习“机械运动”一课时,笔者首先播放了三个视频,分别是站在地上拍摄正在行驶的汽车、坐在汽车中拍摄路边的风景、坐在汽车上拍摄另一辆运动的汽车。刚开始播放视频时,就吸引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里学生自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再次体验生活,并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讨论,学习到了科学知识。再如,学习“声音的特性”时,笔者将梳子、笛子、装有不同水的饮料瓶连同音叉、分贝仪一起带入教室,学生看到这些生活化的教学仪器后,十分兴奋,很快就进入了课堂学习当中。

(二)用生活体验感受新知识

在科学教学中,将知识点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能够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有趣的知识。这不仅能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学习“平视、俯视、仰视的特点”时,笔者先播放了一张小溪的照片,让学生思考潭水是不是真的像看起来这么浅。为了让学生体验的更加真切,笔者在烧杯中放几块小石子,加些水,让学生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角度进行观察。通过实际观察,学生发现仰视水平面变高、俯视水平面变低、平视水平面不变。再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将水盆中注满水,并将小鱼模型放在水盆底部,让学生用长竹签来刺小鱼的眼睛,学生纷纷进行了尝试,经过多次尝试却刺不中的切身体验,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由于光的折射,看到水中的像比实际位置要浅一些的'科学知识。

(三)用生活问题练习巩固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如果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无疑会体验到莫大的成就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巩固知识,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学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教师在进行作业设置时,要尽可能地设置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要结合当前一些比较流行、热点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布置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调查实践与科学探究等,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进行科学探讨和科学实验。例如,学习完“沸腾”一课后,笔者让学生回家烧一壶开水,再次通过生活体验,观察水在烧开前后声音的变化情况、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沸腾时的现象等,让学生对白汽成因、水壶温度的变化、能量的转化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再如,学习了“物质的酸碱性”后,笔者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利用PH试纸查一查、找一找生活中的酸碱性物质,并加以归类。通过作业,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拓展新知识,开拓新视野。

二、实验器材生活化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是上好科学实验课的基本原则。教师可以将学生熟知或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这样实验就可以变得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生活中的实验器材种类非常多,学生的实验场地也不受限制,实验时间的选择也更自由,与传统实验相比显得更为方便,更易操作。

(一)让生活用品作为仪器替代品

将生活用品带入课堂,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实验仪器,增强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亲近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实验内容。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笔者用注射器和蜂鸣器制成的演示仪代替了教材中的玻璃罩;在学习“摩擦力”时,用两个板刷示意摩擦力的方向;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用碳酸饮料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将实验室搬出校园

科学实验不一定要在实验室才能完成,只要条件许可,随地、随时都可以进行。教师可利用生活物品创造实验条件,将实验室搬到校外。例如,用消毒的双氧水和马铃薯完成氧气的抽取;用牵牛花和酒精自制酸碱指示剂,鉴别白醋和发酵粉(小苏打)溶液;用爷爷的老花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等。教师要想办法鼓励学生课后多动手实验,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家中完成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动手的能力,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用语生活化

(一)利用生活化语言解释科学概念、原理或规律

在科学学习当中,有很多概念、原理、规律等在文字表述上高度严密而精炼,但对学生来说,这些表述比较抽象、晦涩难懂。如果教师对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处理不当,学生就很容易对科学学习产生恐惧、厌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应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程度出发,将那些深奥的、晦涩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来进行描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学生经常难以正确理解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会习惯性地误认为入射角和反射角是光线和界面的夹角。为此,笔者将法线比喻成“法官”,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由“法官”来确认的,所以要找到它们,先要找到“法官”(法线),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再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教材中对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的表述十分拗口,致使学生常常混淆,笔者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简化与归纳,得出了“两角不等,空角为大”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表述,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更能提高其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利用生活化语言活跃课堂氛围

放松、活跃的科学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英国教育家威廉雅斯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应当利用好生活化语言,使教学过程更加幽默风趣,更能引导、启发学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用“酒香不怕巷子深”“墙内开花,墙外香”来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说明遗传现象。再如,在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笔者将溶液的饱和度比喻为学生的吃饭能力,饱和表示饭已经吃饱,不能再吃了。不饱和表示饭还没吃饱,还能继续吃。不同的学生饭量不同,同一个人吃饭可以吃两碗,但吃面只能吃一碗,用来说明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一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四、结语

将生活体验带入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学习。将教学过程置于现实的生活情景之中,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将科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让科学学习变得轻松快乐。

参考资料:

[1]陈国华.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以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中学研究为例[J].学周刊,2015(9):2.

[2]周洁.探讨中学物理教学语言生活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第2篇: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

大多数小学生喜欢追根求源,无论什么都喜欢刨根问底,对自然界感到新鲜和好奇。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学习《淀粉的足迹》时,老师可以表演一个小魔术:老师在一张纸上画画,画了几笔,纸上却什么都没有。学生就会问“:老师,画的是什么呀?”老师故弄玄虚“:答案马上揭晓,我在画上喷上一点碘酒,奇迹就会出现!”学生睁大了眼睛,这时,老师“啊,怪了,刚才什么也看不到,现在怎么有画了?老师是魔术师!”这个魔术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时,老师让学生进行猜想,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色,变成了什么颜色?利用这一特性,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用碘酒去检验淀粉。)再让学生开始“我也会做魔术”的实验,用碘酒检验淀粉或者含淀粉的食物,食物变蓝。不含淀粉的食物,遇到碘酒就不会变蓝。这样,生活化的素材、生活化的教学手段、生活化的情境引导,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二、选择生活化材料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的主要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尽量采用贴近小学生的实验材料,让材料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如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让学生准备一个水杯,另外准备土豆片、胡萝卜、鸡蛋、橡皮、螺丝帽、图钉、铁钉、塑料泡沫、纸片、树叶等,用这些材料做实验。做实验前,可以先对这些物体的重量等进行初步的认识,猜测这些物体在水中可能沉下去还是漂浮在水面上。因为学生对这些物体比较熟悉,可以减少实验中的弯路。

三、寻找生活化踪迹

科学课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兴趣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从表面上升到深层的探究。

1.观察生命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一草一木,观察树木的'特征,由树根、树干、枝叶等构成;仔细观察春天里大树发出嫩芽、夏天枝叶茂盛、秋天树叶变黄等。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树木强大的生命力,从片片树叶中,发现每一片树叶的异同点,感受生命的灿烂和绚丽。学习《寻访小动物》时,把面包碎片洒落在地上,观察可能发生的现象:可能招引来成群的蚂蚁,蚂蚁齐心协力把面包片“抬回家”。这个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

2.养殖活动

小学科学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尤其是“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部分,让学生通过养殖小动物或花草树木,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耐心。如让学生通过养蚕宝宝体验生命的可爱;让学生三月栽一棵树,为它浇水、培土、捉虫子,观察它慢慢长大;养一只小兔子,给小兔子喂草、喂水等。通过养殖活动,既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也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方法,为进一步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四、丰富生活化实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课内外的完美整合,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生活,学会科学探究和实践,学会观察和运用科学知识。如学习《指纹》后,让学生课后调查家庭成员的指纹情况,并制作一个指纹档案。学习《水》后,让学生调查一些液体、饮料的体积或容积。学习《生命世界》后,让学生课后采集不同的树叶制成植物标本,收集不同的小昆虫,如花蝴蝶、小蜻蜓、瓢虫、蝗虫等制成动物标本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明白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小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的生活化,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培养学生用心观察,仔细探究,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实践的好习惯。

第3篇: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

大多数小学生喜欢追根求源,无论什么都喜欢刨根问底,对自然界感到新鲜和好奇。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学习《淀粉的足迹》时,老师可以表演一个小魔术:老师在一张纸上画画,画了几笔,纸上却什么都没有。学生就会问“:老师,画的是什么呀?”老师故弄玄虚“:答案马上揭晓,我在画上喷上一点碘酒,奇迹就会出现!”学生睁大了眼睛,这时,老师“啊,怪了,刚才什么也看不到,现在怎么有画了?老师是魔术师!”这个魔术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时,老师让学生进行猜想,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色,变成了什么颜色?利用这一特性,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用碘酒去检验淀粉。)再让学生开始“我也会做魔术”的实验,用碘酒检验淀粉或者含淀粉的食物,食物变蓝。不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高中政治的知识比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知行合一的知识大都比较晦涩难懂,不利于高中学生的学习。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生活化教学模式,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距离的同时,还能让枯燥抽象的政治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借此,文章笔者结合实践教学,认为应该围绕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精心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导入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重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等五点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然而,实际的高中政治教学跟学生的生活相脱离,所以不能够使得教学效率提高,较难实现教学的目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分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