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阅读练习及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15 07:12: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阅读练习及答案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我们离经典有多远?20xx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稽古厅,一睹文津阁《四库全书》真容。原稿原书原函,离人们只有最后一层专藏库玻璃门的距离。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韵也随着人群流动。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的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这位学者想在自己的书中使用相关素材,便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这样才无愧于近600年的积淀。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的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⑥《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xx年1月16日,有删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④段中将故宫博物院和有的场所、文保建筑、一些单位放在一起写,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中加点词语“美美与共”的内涵。

答案:

1、以问句开头,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出论据;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意思对即可)

2、举例论证。有力论证了“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的观点。

3、对比论证。写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域越来越大,是和那些表面开放实则封闭的场所、文保建筑、一些单位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我们的文物“开放度”有待提高的观点。(意思对即可)

4、(1)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2)实现价值增值;(3)涵养文化自信;(4)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5)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

第2篇:用文学滋养心灵的阅读答案

用文学滋养心灵的阅读答案

用文学滋养心灵

高闰青

文学对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心理现象,有许多细腻和深刻的描写。它既能够印证意识形态各领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也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

想象对于作家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创造一个又一个声色并茂、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以实现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跨越:化平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将不存在的事物塑造成纤毫毕现的艺术形象。因此,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能感受天地万物的自由心灵,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将那“数千年往事,注上心头”,可以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让想象展翅腾飞,让艺术构思的诸多材料在刹那间被灵感照耀,进而启迪和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如何认识生活,以及怎样经营生活等,有效提高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让我们保有健康的心灵。

文学由情感酝酿而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至强烈处,可以让作者不能自己,甚至陷入癫狂状态。如郭沫若创作《女神》后半部分,是在晚上就寝之时,意趣袭来。于是他就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地写,但全身却有种寒冷的感觉,连牙关都在打寒战。至于文学作品对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特别是一部具有伟大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动会感染到大部分人,甚至能够改变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能够被其间文字所感染,体会到作品内在的品格与风骨,那么我们就能够以诗性的方式来理解生活,体悟生命。

人有各自内在的品格、美好的精神境界与丰富的心灵财富,需要通过借助文学作品,更快地把它们变成我们生命世界里的一部分。每当我们在台灯下,拿起一本陶渊明的诗集,吟诵着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时,就会远离外面喧嚣的世界。而苏轼《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一个可以感受作品之境的人,他内心深处本就积蓄着某种与作家相类似的气慨,本就具有某种可欣赏、可感受这种作品品韵的心灵境界与个性气质。

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用悲剧揭示出来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文学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同时,文学还通过在平凡世界里发现美、追求美,给人一种追寻自我尊严的无限力量和一片超越自我的广袤天地。它可以鼓励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斗志,给生活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心灵的涤荡、人性的完善、性情的陶冶,它塑造了我们的生命和思想,使我们能告别昨日之我而成为今日之我,闪耀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精神魅力。而对文学的谙熟,可以使我们掌握烛照人性隐秘的最明明亮的火把,揭开一道道理性刻意织就的幔纱,一览人性那最奇妙多姿的形态,在人生的道路上“关照好自己的心灵世界”,自信从容地前行。

(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文学对人类滋养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能够激发人类的潜能。

B.文学能够滋润人们的情感。

C.文学能够培养人们的气质。

D.文学能够强化人们的意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可以通过想象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将平凡的事物神奇化,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B.文学史情感的产物,文学创作需要激情,郭沫若在创作《女神》后半部时,意趣袭来,情不能已,思如泉涌。

C.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给个人的生活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它还能够鼓励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斗志。

D.人的.个性气质与作品的品韵往往一致,就如陶渊明写不出苏东坡的壮美,苏东坡写不出陶渊明的淡泊一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通过其内在的品质与风骨、涤荡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使人自信而且从容。

B.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动能极大地感染人,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改变人们对人生的认识。

C.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在于文学能够用悲剧的方式,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揭示出来,照亮前路。

D.文学能够在平凡的世界里发现美、追求美,能够照亮人性的隐秘,揭开遮掩的面纱,展现人性的多姿形态。

1. 试题分析:A项,“文学能够激发人类的潜能”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根据原文:文学可以激发想象,而不是激发潜能。故选A。

2. 试题分析:D项,“就如陶渊明写不出苏东坡的壮美,苏东坡写不出陶渊明的淡泊一样”说法不正确,根据原文:人的个性气质与作品的品韵往往一致,但人往往具有多面性,恬淡的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诗篇,苏东坡也有大量的婉约诗词。故选D。

3. 试题分析:C项,原文说“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用悲剧揭示出来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文学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但不能说文学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用悲剧揭示矛盾与困境。故选C。

第3篇:用善行滋养你的心灵

用善行滋养心灵

——读《人性的光辉》有感

年少的我,常听到“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的“教诲”。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善良的人沦为受害者的新闻屡见不鲜。如,扶倒地的老人竟然被讹诈;为救溺水的人而失去生命,被救者却不见踪影;看到残疾乞丐,献上爱心后,却发现他们并非真的很穷,他们只是在利用我们的善良;勇斗歹徒流血之后竟然无人感谢„„这些事实似乎都在印证着“人善被人欺”的正确性。于是,原本纯洁的心灵,在这喧嚣的尘世,渐渐失去了她应有的光泽而变得暗淡„„我有些迷惘了。

捧读刚发来的《初中生之友》,《人性的光辉》一文深深触动了我:母亲,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却能以一颗平常的心,面对世间冷暖,用微薄的力量,扶弱济贫。她用一点一滴的善行,温暖着别人,彰显人性的光辉。柯立芝,美国的第三十任总统,用他的宽恕使一位迷途的少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阅读练习附答案

《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阅读练习附答案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用乡贤文化滋养主流价值观

用乡贤文化滋养主流价值观

——访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郭超 《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5日 02 版)

记者:如何理解传统乡贤文化的力量?

张颐武:乡贤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乡贤文化实际上属于士阶层文化在中国乡土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中国社会中,士阶层是社会的实际管理者,也是社会文化精神的倡导者。他们出门为官,回乡之后就是士绅,起着维护本地社会秩序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只管到县一级,县以下的乡村治理就要靠士绅来维系,他们是文明的传承者和价值观的守护者,他们就是传统社会里的乡贤。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贤文化就是维系着庞大的中国社会正常运转几千年的基层力量。

记者:传统乡贤文化与今天中国主流价值观契合点在哪里?

张颐武:如康有为在19世纪末所说,中国传统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