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评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12 07:13: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评课稿

刚才有幸聆听了戴老师的一堂《大禹治水》,让我感受颇多。我想可以用一首诗来浓缩我整节课的收获:

大禹治水千古传,制服洪水美名留。

高山峻岭来凿穿,三过家门而不入。

抓住词句展想象,紧贴课文巧导学。

创设情境大家谈,情感澎湃悟品质。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它是一篇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遥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本课中,戴老师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等多样手段,激情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悟大禹治水的艰苦卓绝,师生跨越时空与大禹作了一次撼人心灵的精神对话。同时在学生读、说、听、思等言语实践活动中将识字、学词、学句、悟文、体情有效结合起来,体现了基础性和创造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张弛有度,不疾不徐,收放自如,过渡巧妙自然。学生发言声音响亮,思维敏捷,朗读到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戴老师整堂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印象尤为深刻:

一、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想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纵观全文,戴老师紧扣关键词开展教学,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课文第二段,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戴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提问:禹在走遍这山山水水的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请你们想象一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在瞬间爆发,有的说:“大禹可能会受伤。”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出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二、紧扣文本,巧妙引导。

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是记忆能力强,理解能力弱,所以低年级语文词语教学也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重积累,轻理解。轻理解不是不指导理解,而是要找到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戴老师这节课中多次运用的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尝试就是一种适合的方法,如:戴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挖通”“劈开”这两词时,她通过在黑板上边“板画”,边讲解,边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接着让学生体会大禹身上的品质和朗读也就水到渠成。再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代代相传”时,戴老师引导学生:同学们,大禹治水是发生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戴老师就是这样有机地将教材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教师巧妙的语言情境中,自然想象,自主感悟,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课堂教学回归教材文本,远离花哨,返璞归真,让我们品出了语文的真味。

三、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在语文教学中,戴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戴老师就抓住了关键数字,“十三年”“三次”“一次”“十多岁”,在教授“他的儿子十多岁”时,戴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大禹一心想着治水,一心想着老百姓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以至于他的儿子十多岁,还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小朋友,如果你是大禹的儿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还有有品读第三段,训练说话环节:如果你是老百姓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禹的儿子听到老百姓称赞他的父亲,他心中是多么地骄傲啊,此时,他面对父亲,会说些什么呢?通过这些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不成熟的建议:

1、课文第三段讲述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是否可以给学生补充1、2个。这样,在学生的交流中,大禹的英雄形象将更加鲜明,孩子们对他的敬仰之情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课后是否可以让学生阅读类似《大禹治水》描写英雄品质的故事。因为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这样可以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凸显了教学的开放,从而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

第2篇: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评课稿

今天听了海涛老师执教的《大禹治水》一课,感受颇深,谈谈自己的收获:

1、教师善于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柔和,教态自然大方,对学生和蔼可亲,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需要,尊重学生,顺学而导,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基本功较强。教师有较深厚的语文基本功,语言简练,提问指向性强目标明确,板书重点突出有条理,字迹美观工整,给学生较好的示范作用。学生整堂课注意力集中,气氛高涨,思维始终围绕教学内容,这和教师的善于调动启发是分不开的。

3、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感悟课文。教师紧扣文本教学,立足语言文字,做到深入而浅出。目标定位准确,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读课文、解词义、谈感受,不知不觉中大禹伟大的形象便跃然而出,避免了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的问题。

提出一些商议的地方:

1、教师讲的.故事耗时太长,虽然故事与课文有一定联系,但意义好像不是很大。建议教师把故事精简,点到为止就行。

2、教师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填空,作者为什么只要求填几个简单的数字我想编者肯定有他的意图。如果教师此时能紧紧抓住所填内容(表示时间的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体会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3篇: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稿1

《大禹治水》是一个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的有关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作者从治水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两个方面表现了大于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不顾小家顾大家的献身精神。

纵观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方法非常巧妙,感受洪水治理后百姓的幸福生活。

下面详细来谈谈看法:

一、目标明确

本课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为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以第一段为教学重点,通过提问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怎样写评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禹治水》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禹治水》评课稿1

前几天观看了张老师执教的《大禹治水》课例,看完后,我被张老师潇洒的教态,富有感染力的体态语所深深吸引了。对于张老师的课堂,我想谈五点看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读题解题,语文味十足。张老师抓住课题中的动词“治”字,写字形,读课题,扩词语。巧用同音,引出制服的制,制服的对象——洪水。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洪水的.浩大与凶猛。精巧而实在,语文味很浓。

二、通过朗读课文,观看动画片,引导展开想象,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在老师提出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问题中,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是一个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的有关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作者从治水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两个方面表现了大于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不顾小家顾大家的献身精神。

纵观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方法非常巧妙,感受洪水治理后百姓的幸福生活。

下面详细来谈谈看法:

一、目标明确

本课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为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以第一段为教学重点,通过提问“泛滥”是什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评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评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