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选读(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10 07:14: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四书选读(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开宗明义

仲尼居[1],曾子侍[2]。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3]席曰:“参不敏[4],何足[5]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6]’”

注释:

[1]居:平素家居。

[2]侍:侍奉。

[3]避:离开

[4]不敏:不聪明

[5]由:生。

[6]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无,句首无义;尔,你的;聿(yù),笔,引申为称述;修,继承遵循;厥(júe),代词,其。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来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最终目标。所谓孝,开始侍奉父母,然后效力国君,最终功成名就。《诗经大雅》说∶‘思念你的先祖,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简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要修行高尚的道德品质就应该从行孝入手,否则都是空谈。试想,一个不能孝敬父母的人能是什么,怕是连人都算不上;既不是人还言什么道德。而孝行不仅能成就高尚的道德,更能因为孝行而爱家爱国,为民族国家奉献自身,从而成就功名。想有一番作为吗?孝敬你的父母吧。

第2篇:《论语》选读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永远永远要受人纪念。

--郭沫若

这里选取了《论语》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70个句子,请同学们理解(老师讲解)、背诵,备考。并能与写作结合起来,发现论语的穿越时空的力量与价值。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参考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郏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注: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行人,叫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为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是对天子之礼的僭越。

1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1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老。”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9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劳之将至云尔。”

26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8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偱偱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3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1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着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3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4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

3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3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7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3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2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44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4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6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8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50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5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5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5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54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55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56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焉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57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5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59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6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61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6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9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时文选粹:从“君子不器”到“君子不气”

**《论语.为政》有这么一条:“子曰:君子不器。”孤零零的,没前言也没后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后人只能猜测。历来对这条的解释和评说也不少,各有道理。此文拟从三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器为何物?最早,器的本义是陶器,后来泛指器具、用具、物品,即东西。按此本义,“君子不器”应该翻译为“君子不是东西”。但在现代汉语中用“东西”这个词来说人带有贬义,孔夫子听了会不满意,会连连摇头说“NO.NO!"那么他说的“器”是什么呢?“器”在古汉语中还有引申义,它常常与“道”形成相对的概念。《系辞传》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形而上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形而下是物质层面的东西。《礼记》说“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也是说真正的“道”是无形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会局限在某个具体而实用的领域。朱熹解释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由此看来,孔子说的“器”肯定是指物质层面实用的东西。结合朱熹的观点,这个“器”应该是指具有某种专业用途的职业技能、本事,即一技之长。

二、君子何为?孔子认为君子不需要也不应追求某项技能,他自己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那些技能只是一种在物质层面谋生的手段,是有限的本事,只能被他人“器之”、使用,成为没出息的劳力者。这是君子所鄙视的--君子是劳心者,是上等人,掌握那些下等人的技能干什么?那么君子需要什么和追求什么呢?当然是精神层面的“道”。儒家的道,外延较广,主要是指社会、政治、伦理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此四者中,“道”是最高的追求,“德”与“仁”是根本,至于“艺”(专长、技艺)就无所谓了。在他们心里,道比生命更重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桴于海。”

君子是干大事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因此君子重精神追求,轻物质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固穷”。“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们重道而轻器的价值观十分鲜明:“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那么如何实现“道”呢?答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达到什么程度还要视情况而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三、谁人为器?在上面的探讨中,已经蕴含了一些答案,到此再综合一下:为器者是那些掌握某种手艺、技艺、专长,为了谋求物质利益而为他人所用的人,是胸无大志的人,是君子所不齿的“劳动者”。(器也有大器、小器之分,有些人想器还不成器呢。)那么君子是什么人呢?说来说去是指品德高尚的士,多为小知识分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平民(士农工商)之别,士为贵族之末,平民之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以不劳而获地“食于人”。可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士的贵族特权名存实亡,没人供饭了,地位也降低了,明道救世之类大事也不需要他们操心了,他们便逐渐成为贵族阶层中多余的人,噩梦一般跌入了君子不屑的平民阶层。但是农工商是什么东西?那些种地的农民、打家具的木匠、沿街叫卖的商贩之流,怎么可以与士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呢?是可忍孰不可忍!

更为急人的是,士这个阶层迅速分化:少数士有造化,加上个偏旁成了仕,当了官,当然不错;但更多的士有辱斯文,为了获取一点物质利益(谋食)而陆续加入农工商的行列,放弃了谋道的大志,悲哀呀悲哀!于是作为士大夫阶层代表的孔子焦急地站了出来,意欲力挽狂澜。他这突然的一嗓子乃是痛心疾首的苦劝,或是倔强的誓言--“君子不器!”但是对于穷困潦倒的士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吃饱肚子,至于什么君不君子就顾不得了。此后誓死不器的君子越来越少。事到如今,农工商自不必说,那些科学家、艺术家、专家学者又何尝不器呢?这年头,没有点真才实学,没有一技之长,只凭摇唇鼓舌、坐而论道,别说不能兼济天下,就连独善其身也不成啊!我们只能抱歉地劝慰孔老夫子:“Sorry,sorry!君子不气,气大伤身啊!我们也是没办法呀!”

不过事物都该一分为二去看。“君子不器”虽有迂腐、不合时宜的一面,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还要有一点精神的,不要整个成了金钱的奴隶,因此这种倡导还有可取之处。但也不可全信,全信就成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他倒是个誓死不器的君子,除了满口之乎者也,知道“茴”有四种写法之外,什么都不会:谋道不成,谋食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样样落了空!孔夫子--孔乙己?原是本家呀!呵呵!

7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出自《论语》。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所以“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他们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所以我们现在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是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讲原则,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例如,由于放弃一些物质利益,讲道德、讲原则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我们也许就会因此反问自己:为什么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是这么做的?我们是不是做错了?我们是不是真的迂腐、虚伪?

答案是否定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人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虽然“德不孤”强调的重点是个人的努力,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而,从我们今天来理解,“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我们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

第3篇:《论语》选读(苏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背景资料。

2了解孔子身世、经历、思想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背景资料

2通过幻灯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基本情况

2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教学设想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学生会有一定畏难情绪,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故本课通过多种形式,如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

《论语》选读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永远永远要受人纪念。——郭沫若

这里选取了《论语》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70个句子,请同学们理解(老师讲解)、背诵,备考。并能与写作结合起来,发现论语的穿越时空的力量与价值。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参考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论语〉选读》之《沂水春风》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文化内涵】

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3、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一.整体感知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1、诵读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

【补充材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论语〉选读》之《高山仰止》(粤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讲-读-品

1、文意疏通:

(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如:5.22见《论语别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粤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

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

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

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1、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史记选读》教学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史记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

2.掌握本单元的文言知识

3.诵读课文,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

4.品味《史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教学建议

单元教学建议

l.重视诵读,个别篇段要求背诵。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摘录每课的文言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完整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4.单元结束后,要从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作小结,以便从整体上理解《史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概述

本单元学习的四篇文言文,一篇节选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三篇节选自《史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继续巩固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史记》深刻伟大的思想意义,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特点。

1.文言知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四书选读(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书选读(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