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唐虞(yú)司马卬(áng)孙靳(jìn)剌谬(làmiù)
B、缧绁(léixiè)汶水(wèn)承敝(chéngbì)谿谷(xī)
C、篡弑(shì)股肱(gǔgōng)伏羲(xì)轩辕(xuānyuán)
D、厄运(è)会稽(kuaìjī)颛顼(zhuānxū)邹国(zōu)
2、下列各句中字形有误的一项:()
A、财物财务制度创建颇有创见
B、寰球环球飞行出首出手不凡
C、事故圆滑世故联翩连篇累牍
D、公证公正无私意气义气用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序:理,这里是主管的意思。
B、r史记石室金匮之书r:缀集。
C、伏羲至纯厚至:到。
D、史记放绝史记放绝:史书废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重黎氏世序天地。故:所以。
B、故发愤且卒且:将要。
C、而子迁适使反适:正好。
D、是余之罪也是:正确的。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好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汝其念哉②察其所以③王卬于殷④建于明堂
A、两个“其”相同,两个“于”相同。B、两个“其”相同,两个“于”不同。
C、两个“其”不同,两个“于”相同。D、两个“其”不同,两个“于”不同。
6、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
①终不得与从事②终于立身③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④别嫌疑,明是非⑤万物之聚散皆在《春秋》⑥余所谓述故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③⑥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B、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C、存亡国,继绝世。D、立功名于天下。
8、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0分)
(1)则仆偿前辱之责同()
(2)拨乱世反之正同()
(3)泽流罔极同()
(4)其指数千同()
(5)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同()
(6)被箠楚受辱同()
(7)其次剔毛发同()
(8)见狱吏则头枪地同()
(9)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同()
(10)思垂空文以自见同()
二、阅读
(一)(完成9---12题)(14分)
於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于是论次其文。次:编次,整理。
②孔子厄陈蔡。厄:遭受、困厄。
③厥有《国语》。厥:才。
④欲遂其志之思也。遂:通达、表达。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乃喟然而叹曰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③是余之罪也夫④夫《诗》《书》隐约者。
A、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B、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C、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D、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11、请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12、对选文内容分析好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昔圣贤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巨大的精神动力。
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造不朽业绩。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15题)(13分)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3、解释下列句子(6分)
(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4、下列加点字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重为乡党所笑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地为牢D、不足为外人道也。
15、对上面的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B、介绍《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的创作风格。
C、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D、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E、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
三、默写填空:(23分)
1、太史公即,创作《》开创了体先河,是中国第一部、、、、俱全的正史。十二本纪,记;三十世家,叙,七十列传,志;十表,列,八书综述。全书一百三十篇共余字。恢宏的构架奠定中国历代学著作的基础,开后世纪传为史的先河。
2、司马迁修史的宗旨:(用原文的话回答)
,,。
3、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年,有能绍明世,正《》,继《》,本《诗》《书》《》《》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4、请写出司马迁的生死观的名句:。
四、简答题(10分)
1、司马迁为什么要“隐忍苟活”以“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发愤著书?其行为的动机是什么?(6分)
2、文中作者一口气列出众多的历史人物,他的用意是什么?你能从中总结出规律吗?(4分)
五、仿写(10分)
1、模仿下面一段话中的画线句,在后面写上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衔接起来。(5分)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意识到一颗钻石敝一颗玻璃球贵重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可悲的长大了。大人和小孩最大的区别恐怕就在此吧。学会用金钱去衡量事物的那一天,内心圣洁的纯真就没有了;。
人应该多保留一份纯真和稚趣。
2、根据提示,补写句子。(5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往今来,潇洒风流从来都是有志之士的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潇洒风流的内涵如何,却又往往都是时代精神的投射。
曾几何时,当时代的列车飞驰到今天,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潇洒和风流的内涵似乎在悄然发生着巨变;有人把一掷千金、挥金如土当作潇洒;有人把;也有人把损公肥私、投机钻营视作潇洒;。一言以蔽之,潇洒风流似乎已从圣洁的神坛走下而“贴近了大地和苍生”!然而,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潇洒。“,,。”是青年毛泽东的潇洒;而“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又曾是和平建设时期一个普通战士真正的潇洒。
五、探究题(6分)
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你认识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述。(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C伏羲xī2、D“义气用事”应为“意气用事”
3、C“至”意为“极,程度副词”4、D是:指示代词,这。
5、C两个“其”分别为祈使句和代词。连个于都是介词。
6、D第四、第五句加点词古今义同。7、D
8、(1)反同返(返回)(2)反同返(恢复)(3)罔同无(无边)
(4)指同旨(主旨)(5)拂同弼(辅助)(6)箠同棰(木杖)
(7)剔同剃(剃光)(8)枪同抢(撞击)(9)摩同磨(消磨,磨掉)
(10)见同现(现露)(11)责同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
二、阅读题9、次:编次,整理。厄:遭受困厄。厥:才。遂:通达,表达。
10、两个“而”字分别表修饰和因果关系。两个“夫”分别表感叹好发语词。
11、(1)《诗》《书》含义隐晦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抒发愤懑而创作的。
12、A13、(1)考查他们的成功、失败、振兴和衰败的规律。
(2)想把它写成一部研究天地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化规律,而成为一家之言的伟大作品。14、D15、B、C
三、默写填空1、司马迁司马谈史记纪传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记帝王朝政兴衰叙开国承家诸侯志历代人物事迹列人事系年表譜综述典章制度52万余字纪传体史学2、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易传》《春秋》《诗》《书》《礼》《乐》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四、简答题
1、(1)继承父志;(2)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腐刑之后身份虽然卑微,但他满腹文才,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3)学习孔子写《春秋》(4)明圣盛德。为了给西汉前的历史作个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功德。
2、旨在表明:自己要以先贤为榜样,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规律: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痛苦心灵的结晶。饱经苦难折磨的作家在痛苦后重生,在烈火中涅槃。因而有了理性的思索,深沉的思考。
五、仿写
1、学会用利益来权衡人际关系的那一刻,无邪的稚趣也不复存在了。(“稚趣”一词必须出现)2、追星傍款,一夜成名当作潇洒;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史记》选读(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
《史记》选读教案示例一、导入《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
一、导入二、诵读指导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