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读《金刚经》散文
我读《金刚经》散文
《金刚经》是围绕佛与长老须菩提之间的问答而展开的。须菩提问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三藐三菩提,便是无上正等正觉;发三藐三菩提心便是发大宏愿,立誓灭度所有一切众生,携众生之手,共乘般若船,同登菩提岸。此便是佛教的心量广大之处,容一切难容之物;忍一切难忍之事;此便是佛教的慈悲伟大之处,慈一切众生之善,悲一切众生之苦。然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时,慈悲布施利益一切众生之时,应如何克服声色犬马的利诱,情想意欲的牵绊,名利所得的功望呢?于是佛便教导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应如何安住,如何降服其心。穿梭于佛与须菩提的问答之间,我看到佛教为我们打开了的一个别样的静寂而圆照,廓然而灵动,明觉而有情,自由而无碍的世界。
合上《金刚经》,微闭双眼,让飞腾的思绪无边地驰荡,眼前,心里,所有的一切竟俱融佛意;溪声,鸟鸣,花语,一切人间情话亦皆成佛语。道可道非常道,虽如此,我仍提起笔来,让那飘荡的魂灵化成蛟龙跃入那奔腾的光海,去探几颗奇异的骊珠;化成飞鹰腾进那缭绕的香云,去掬几捧不可思议的流彩!
缘起这是我探得的第一颗奇异的骊珠,寻得的第一丝不可思议的流彩。我肃重虔敬地把那精灵捧在手心,含入口中,种进心田。说它是精灵,只因上穷碧落下黄泉,百里雨千里风,古时月今日花,无不因它而生,无不因没了它而灭。它带着生命的活力和灵气,有了它便具了形体,便充了魂灵,便活了,动了,所有的韵致便在霎那间明了无碍了;没了它,生命的精筋被抽了,骨架被拆了,活血流光了,于是便成了光焰后余下的灰烬,成了为缤纷后委地的黄土!“日谢树无影,灯来室方明”,万物就是这般没有自性,不可自生,更无法长生,须是因他而起,依缘而立,缘起物生,缘断物灭。
缘起缘灭,灭了复起,无少许间断,世界如此这般似水流动,没个停息,没个安住,于是便有“万事随转烛”的感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然此幻音梦影,却不可等闲视之,更不可心灰意冷地以哀悲莅之。须是在幻海中镇定精神,迷水里挺立风骨,由此才是人间大丈夫,真豪杰。须是不为物喜,不为物悲,不随境转,不随事迁,不被物转,反能转物,由此便从这缘起的变幻流动中觅得安谧的静居。心要转物,须是“缘来即施,缘散即寂”,如风打竹面,似雁过长空,物来即应,物去不留。有此灵动明觉、净朗廓达之心,“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便如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般,只是平日里寻常之道理罢了。
无相万事万物说到底只是个缘起,只是个无住,如此的世界便如虚空,虚空中又何需妄加分别,穷分能所,千般辛苦,万般经营,只招得个神疲精倦,心劳形毁呢?虚空须是无碍,无碍方得洒脱,方能无所羁缚,如白云优游自在飞,万里碧空天一样。人要于扰扰尘风中得此逍遥无碍,究竟解脱,须先明了“无相”之真谛妙理。《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无相,无我身之荣辱成败,哀悲安愉之相;无我与他人差别之相;无佛与众生殊异之相;无生无死,无复计个荣华颓殇之相;无法相,法相虽是般若船,乘之可登菩提岸,然既已到岸,船筏何用?法说到底只是个方便,说到底,只讲着个寥廓虚空,只念着个荡然静寂;“八十种随形之妙好,灿若芬花。三十二大士之相仪,皎如圆月。”如此庄严之相,亦只是佛为劝导众生而应化生成的,亦只是个权宜,亦无非是个方便。佛在在处处皆是,何止三十二相?一切之相,皆是佛相。一切之形,皆是佛形。然佛说到底亦是虚空里物事,缘来缘去,了无痕迹,又有何相可言,何形可见?丹霞烧木佛,院主落须眉,只是这个理!真个如海中盐味,色里胶青!所以“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由此,在这个净裸裸、赤洒洒的世界里,有何相可见?可相可寻?何相可说?就是涅般境界,亦只是面对着这个无形无影、空阔寂寥的世界,而从生命最底深处迸射而出的一道通透透、澈明明的光,由此而成就的一个安谧清凉的世界!
《金刚经》云:“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是名如来。”此是至理,是大慧,是最无上智。虽说春去春还来,花落花又开,然痴心人仍叹今日月无旧时明,今朝酒无去时味。事如春水了无痕,万象变化无影迹,其实我们从未真正地站在哪一个点上。世界如虚空,虚空哪复有南北西东,四维上下?人生如水中捉月,镜里寻花,梦像幻影中何计昔往今来?逐影寻迹只是愚痴人干的糊涂事,如把火烧天,徒自疲劳罢了。既无定影确迹,何有定向可来可去,哪有定法可觅可寻?
既是无相,何须执着,只寻得个无念处,方是真正安心处。拔起智慧剑,斩断欲念根,大舍方能大得。一念不生,即是清净的佛世界;一念方起,便成混浊的众生世界。心若无念,便自作佛。难怪,“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人仍可成佛。只须寻得个无念处,便是自性洞明时。由此众生与佛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生死无异相。何来众生?何来佛?本是无为法,只因人有迷悟,悟有浅深,遂有众生与佛之远殊,遂有烦恼与菩提之迥别。所以,观无相之理,绝分别,断妄念吧,如斩一握丝,一斩一切断。由此才能抛开愚迷土,掘出真如宝藏,豁明金刚眼,燃亮般若灯,跳出生死海,寻得个究究竟竟,彻彻底底的大解脱。
真空妙有《金刚经》云:“不住于法而行布布施。如人有目,日光观照。见种种色。”是的,无立足境方为干净,但这干净不是断灭,不是一味地否定,不是全然的空寂。了悟了无相之理,不是了灭所有的一切相,而是将此种种明灭之相,虚实之理都含入自己的心中,宛如明镜当台,万象自来居;明达了非法非非法后,还须从此等大非大寂中通透出去,去观照那隐含于凡尘俗世之中的一个明澈灵动的世界。于此世界中你心体盈然,洞明所有;你是个自自由由,顶天立地的人。
空中必含有,有中须蕴空,此是真空,此是真有。真空生妙有,正是在冥冥不可捉摸的“空”中,数不尽的“有”的形态在慢慢地生成,千万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渐渐地滋长、增强,并最终生成某种如弦在箭的势头,如破竹,如迅电,如震雷般地,在霎那间梦幻般地成就了“有”。在“空”中有太多太多的神奇,太多太多的美妙,只是我们凭着肉眼无法感觉到罢了,须是用心去感悟,去体会。如果把这真空当成一无所有的恶趣空,而感受不到其中数不尽的生命的契机,体会不到其中源源不绝的生命的活力,岂不是自倚于瘦崖枯岩,守着一团黑暗的空寂,孤苦终老于斯?岂不是自投于发腐的死湖,白白误了卿卿性命?从来就没有绝对的有,或是绝对的空,也从来没有所谓的中道可走,空有是成对出现的,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谁也无法将其分割开来,谁也无法去测算究竟“空”是主宰,还是“有”在把舵。这便是所谓的“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吧。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正是有了这种虚怀一切的胸襟,才能使人从执着的恶网中逃脱,潇洒自如地面对兴衰成败,生死别离;正是有了这种不轻易停留的精神,才从生命的深处迸发出不熄的火焰,引导着生命体向走向更为广阔的境界;正是有了这种立于所有又超乎所有的睿智,“火中生莲花”、“北斗南面看”……一切不可思议的神奇才能切情切理地萌发和展放。空与有相须,是与非难辩,生与死难断,菩提与烦恼并陈,佛与众生相举……,由是心如定水,须更有鸢飞鱼跃之气象;由是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由是脱俗超凡时,须是青天霁日喜得,震风怒雨更容得……
缘起,无相,真空妙有,这是我驰骋于由《金刚经》打开的斑斓明亮,光彩廓达的佛世界中,而采得的三颗宝珠,掬来的三丝明彩。其实,根本不是什么明珠丽彩,如佛所说一无所是,一无所有;然而却是慢慢蔓延,渐渐扩展,包围了全体,蕴含了所有。缘起,无相,真空妙有……我要学会去慢慢打开我的世界,获得一片广阔的视野,不断地打开,并且希望永远不要停止;我要学会更为坦然地把所有愉快的、安适的、美丽的、壮伟的,以及痛苦的、哀伤的、困厄的、丑恶的、渺小的,统统放进心里,让它们如流水般地流过,由此我便可以打开心的翅膀,翱翔于广阔而高远的天地;我要学会在庞大的障碍面前,如何绕道,如何自如地放下,如何艰难地应对,由此去傲然地领受生命里的一番“一一山河无障碍,重重楼阁应时开”的豁达与明朗;我要学会在喧嚣的紫陌红尘中寻觅一个属于心灵的宁静的山间野谷……
第2篇:读金刚经有感
读《金刚经》有感
(一):“看破红尘”是“道”
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但读过一些经书。佛经读得最多。《金刚经》、《坛经》、《心经》等都不止一次地读过,包括一些介绍性的小册子。但读来读去,只能说知道一些佛学知识,至于佛经的精髓和要义,犹如雾里看花,不甚了了。
前些日子,我在“天涯在线书库”中发现了一个题目——《金刚经说什么》,作者是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这又引起了我读经的兴趣。于是,我用了十几天的时间,认真地拜读了南先生的讲解。我们知道《金刚经》有三十二品(性),南先生从头到尾,结合他自己的体会,逐字逐句地进行解读,读后获益匪浅,自以为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明白的地方。但是不是真的“明白了”也很难说,因为真如本相不可说,一说就错。再者,佛经所言之精要,是需要通过修行去“证悟”的,所以不修行者如我辈,所谓“明白”,仍然是纸面上的“明白”而已,甚至依然是误解。但毕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想,就不揣冒昧地说一说罢。
第一点:关于基督教与佛教的异同。任何宗教都既相同又相异。相同的是都主张“行善”,即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具体义理和修行方法又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基督教认为只有一个神,那就是上帝;人生来有罪,但人不能自救,只有皈依上帝才能被救赎,人与上帝的关系是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的关系。而佛经认为人人是佛,只要能“明心见性”,凡人就立地成佛。所以,佛与众生平等;佛祖不“度人”,人只能“自性自度”.我曾问过一些信奉基督的人,他们对上帝的存在深信不疑,对上帝造人深信不疑,对人只能被上帝救赎深信不疑,并且如有怀疑,就不能被救了。那么,二者到底孰真孰伪呢?我说不清楚,大概永远也说不清楚。信仰不同,还是相互尊重为好。
但从凡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佛经讲的“自性自度”,有利于加强自我约束意识,诚如儒家提倡的“慎独”.就是说,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我约束,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变为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和行动。所以,现在许多烧香拜佛的人,有些人是做了坏事企图让佛祖保佑,如若明白了“自性自度”的义理,就不要心存幻想了。反过来说,上帝能救一切人,包括犯了罪而想改过的人的话,那么许多不法分子有可能这样想:先腐败,再悔过,然后等上帝来救。当然,《圣经》一再强调,不要说作恶,即便是有不好的念头,都是不应该的,都是罪过。但毕竟做恶之人还可以存有这样的幻想:做了坏事等上帝来救。这就不利于“自律”意识的形成。
第二点,金刚经的要义我觉得是这样两个字:放下。然而,悟道成佛,恰恰难就难在“放下”二字。放下,就是要行布施,不执著,始终保持一种“清净”之心。而只有真正放下了,才可能有清净心。放下就是舍弃,舍弃什么呢?简单点说,就是放下、舍弃人之为人所拥有的一切:财与物要放下,生与死要放下,各种欲望要放下,所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不能有;而尤其难放下的是所谓“法相”,法即指思想和观念。而人的脑子里每时每刻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啊,这个想法下去了,那个想法又来了,甚至睡觉都在做梦,其喜怒哀乐和真的一样,所以无论白天和黑夜,人的脑子总是杂念丛生的,越说不想,想得越多。反过来说,有些学佛的人追求所谓的“空”,而有“空”的观念也是执着,也得放下。由此看来,要想如此彻底地“放下”,不要说生活在尘世的人了,就是出家人,恐怕一边念佛还一边瞎想呢。悟道之难,真可谓难于上青天啊!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的人虽不能悟道成佛,但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主宰一切的物化时代,经常读一读《金刚经》,起码可以帮助世人懂得善恶相报的因果关系,这对于遏制人们过分膨胀的贪欲,从而保持一份平常心,争取做好人而不做坏人,还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点,色空观念与因果报应。《金刚经》处处都涉及到色与空的关系,但《心经》讲得更为直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是色呢?色就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相”,即一切现象,既包括有形有象的可感、可视、可听之象,也包括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的“法相”,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我觉得真正理解色与空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太抽象,它需要证悟又难以证悟。“色不异空”相对来说还比较好理解,因为一切现象(包括心象),都是因地、火、风、水四大机缘的合和而产生,并且有生就有灭,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而不是恒久不变的,所以“空”,不是没有,而是指它的变化不定。那么,色与因果报应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说简单点,一切色相,都是一定的因果关系的产物。有因必有果,这个果,就表现为相。那么又为什么说“空就是色”呢?这就比较难理解了。因为,所谓“妙有真空”的境界,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我们凡人是体会不到的。我只能从字面上作这样的理解:佛祖说的“空”,是不是类似老子所说的“道”呢?它无形无相,若有若无,恍惚不定,它本身是空的;只因机缘到而生相,此时是空中有相,相去则复又为空。比如一张桌子放在这里,原来的空就变成了“有”,搬走了桌子,又复为“空”.是故,空中有相,相在空中,彼此一体,难以分割,故而“空即是色”.既然空色不二,那么佛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佛法是世间法,它并不要求修行之人离群索居,不食人间烟火。所谓看破红尘,也不是悲观厌世,而是说看到万事万物的变化性和短暂,所以要去掉执著心,所谓“物起则应,过去不留”;“你过来,我过去”.一切的权力、金钱、美貌、地位、名望都是过眼烟云,想留也留不住,王公贵族,帝王将相,哪个不想长生不老?炼丹,求仙,结果呢,许多人都是短命而亡。滚滚红尘,如此而已!
所以,对于凡夫俗子来说,看破红尘不是坏事而是好事。看破了红尘,就要力争破除贪、嗔、痴;看破了红尘有利于在闹中求静,保持一颗平常心;看破了红尘,有权的,不要谋私利,要权为民所用;有钱的,要多行布施;一般草民,则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总之,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要相信因果报应是真理而不是封建迷信。至于有没有前世和来世的因果报应,凡俗之人,又何以能够知道?但我也相信,真正的有道之人,是不讲妄语的。
第四点,佛理与文学。我是一个文学圈内的人,读了一些经书,自然要想到二者的关系。金刚经要求将“法相”也要放下。佛理中讲的“法”,指的就是人的意识,自然也包括情感。而文学所要表现的,恰恰又是人的情感世界。而放弃了情感,就等于放弃了文学。这不是很矛盾吗?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这次读《金刚经说什么》,是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启发了我。他劝学佛的青年人:要先学做人,再说学佛;人都做不好,还学什么佛(大意)。那么,学做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要做好人。而好的文学,确有提升人的素质、涵养人的心灵的巨大作用和意义。换言之,文学能够帮助人们如何学做人。文学和佛理虽然没有可比性,却有内在的一致性。佛理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是无私的大爱。而一切伟大的作家和传世之作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具有一种博大的爱心,具有高尚的人格境界。当今,对于斯大林所说的“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已经很少听到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一种不成文的但又被普遍认可的看法,即认为作家也是普通人,所以让作家承担“灵魂工程师”的任务,是一种苛刻的要求。金刚经给我的启示是:作家虽然是普通人,但他从事的职业是有关人的灵魂的工作,如果作家的精神、人格境界混同于一般人甚至比普通人还不如,他写出的作品如何能帮助人们学做人?比如当前为金钱、地位、名望而写作的人,比如那些理直气壮地进行“下半身”写作的人,比如那些为了“卖点”故意添加低级作料的作品,对于“学做人”来说,都是有害而无益的。人们对当今道德滑坡的现状深表忧虑,而上述一些格调低下的“纵欲”之作,恐怕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的。
毫无疑问,我国当代文学已经进入了多元并存的时代。各种文学观念、文学流派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但是有一点是作家们必须要坚守的,那就是——文学精神!文学精神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涵:对作家来说,要具备较高的精神素质与人格境界;对作品来说,则要能够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对前者要肯定之讴歌之,对后者则要无情地揭露之鞭挞之。
作家,理应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后,我要再次重申:上述所说,绝对不是“解经”(我哪有这样的资格),只是个人的读经感想而已。即便是感想罢,恐怕也近似于痴人说梦,谬误多多,诸君看过之后一笑了之可矣!
读《金刚经》有感
(二):快乐地生活
《金刚经》这本书挺有意思,它写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学生须菩提在课堂(法会)上的一段对话,全名叫《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用金刚般的智慧断除烦恼,到达理想的彼岸”.这话听起来有点绕口,其实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先说“烦恼”,人生在世谁没有“烦恼”?大至国家、企业、团体,小到身边的男女老少,可以说“烦恼”如影随形、伴随终身。人们为什么会有“烦恼”?《金刚经》上说,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句话,有个“我”字作怪!“*”中不是有句“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吗!若是“我”没有了,还斗个什么劲?所以,要想去掉“烦恼”,必须正确地认识“烦恼”的载体――“我”.“我”是什么?我的耳朵、我的眼睛、我的手、我的心脏、我的想法、我的…,哪个东西是“我”?都不是,“我”是“缘起有,自性空”.其次是“我执”.佛祖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人们总把自己看到、听到、认识到的东西,比如:我的电脑、我的房子、我的同学、我的事业、我的看法…,等等,当成是真是不虚的,――误区正在这里,这叫“我执”!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一切都“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几十年、最多一百年,一切都与你无关。“运动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是宇宙的全部,人们的“贪、嗔、痴、慢、疑”都是自寻烦恼,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真正破除“我”和“我执”的樊笼,就会达到“明心见性”, 即所谓“开悟”的状态。这时的人就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换句话说就是一切都看开了,看透了,一切都不住于心,就连这个“心”也没有,真正做到“心无所住”!心如明镜,何来“烦恼”?胸怀虚谷,“我”和宇宙融为一体,谁又去“烦恼”呢?
正确地对待人生,乐观地对待生活,每天都快乐,每天多为别人多想着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一生快乐,下一生还快乐,大约这就就是佛祖的意思吧!
读《金刚经》有感
(三):了解佛陀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金刚经》在我国流通非常普遍。首先,针对中国人好简的民族特性。《金刚经》言简意骇,其内容直指人心,深得广大佛学者的喜爱。
《金刚经》分序分、正通分和流通分三大部分。到今天,我们已经学完了发起序。大家都有一个概念,那就是说佛教大部分经典一开头都是说佛顶发无量光明,显现种种神通。然而《金刚经》却朴实无华,真实记载了释迦牟尼佛也和凡人一样,托钵乞食,洗足敷座,一样的食人间烟火。这就说明了修行是要靠自己脚踏实地,不搞什么神通幻术之类的来迷惑众生。
佛陀当时有二千五百人众的大僧团,佛陀凭借自身的成就、自身一呼百应的威望,完全可以指使弟子们去为他安排衣食住行。然而佛陀并没有这样做。佛陀却和大家一样,亲自托钵乞食,亲自敷座而坐,过简朴实在的生活。这说明佛陀以身示众,教导我们佛法是在现实世间中通过自身努力修得来的,而不是离开内心而去向外在虚无缥渺的神灵求来的。也说明了佛陀以身作责,树立人人平等无有高下的榜样。不像一些官员高高在上,吃老百姓的,喝老百姓的,却还在老百姓之上作威作福,一副高高在上的官架子,夸夸其谈却又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这样的官员自然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这样的社会也就很难发展。
佛陀的品德智慧是圆满的。我们要向佛陀学习,学习佛教给我们的法。学法为的是用在实修道上,用在现实生活中。说好话、做好人、办实事。运用佛法、运用智慧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真切实际的利益大众。
现在我们在提倡和谐社会,是的!在沿海地区确实得到了成效。可前几天我看到同学放寒假回乡,所拍摄到的山村里的照片时使我震惊万分!真不敢相信在如今发达的中国还有如此穷困的地方!那是一片偏远山区的村民。村民破损的房屋连我们沿海地区农家猪舍都不如。孩子们更是连一学期几十块钱的学费都交纳不起,只能眼巴巴地跟着大人做苦活。从他们迷茫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对人生幸福大道失去了希望!
你说我们大家一天到晚在讲和谐社会,要求每个都要做好一个守法公民。你再看看那些穷山沟里的贫民,他们吃饭上学都成问题,面临着对肌体的挨饿,面临着对学识的无知,那还能谈什么和谐?为什么说“穷山恶水出叼民”呢?这正是因为把他们逼急了。你看看他们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要张口吃饭的,要继续活命下去的,他们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你想想看,如果你家财万贯,你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偷人家的钱财吗?你会扔掉面子上大街上去乞讨要饭吗?就算打死你也不会去干的。然而和谐社会里却又有那么一些流浪者、乞讨者!这不是很可悲吗!所以要使社会真正和谐起来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改革开放,就是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而后面还有一句话,那是很重要的一句话,那就是先富起来的人要带动还没有富起来的人一起奔小康去!这才是团结,这才是社会主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现在我们读诵经典是为了了知佛陀的智慧,了知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以佛陀为榜样,依法修行。发起序虽然短短几句话,包含的内容却很广。含纳了道德生活,含纳了实地修行,含纳了真如本性。其中是十分值得令人寻味的。所以我们完善自我以后还要利他。当然我们会发挥出我们大乘佛教的精神,显现出我们闪亮的价值,成为世界福音的传播者。
第3篇:读金刚经有感
读金刚经有感((通用13篇))由网友 “南欣南以”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金刚经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读金刚经有感
读【金刚经】有感1500字
一部佛光灿烂的《金刚经》,在今天这个国泰民安,佛教昌盛的时代广为流传,在日益增多的居家学佛人的队伍中,读《金刚经》的信众也越来越多,这真是盛世兴佛,佛兴盛世,是中华民族的殊胜因缘。在读《金刚经》的人群中,不时听到这样一种反映,即知道《金刚经》是一部功德无量之经,也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向往去读这部经。但释迦牟尼佛却在这部经中反复指出无法可说,无法可得,故而读来读去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到底是否有法可依,有法可学?我以为这的确是读经的一个大问题,有必要加以深究并切实解决。
《金刚经》篇幅不长,但佛在经中却反复说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也
第4篇:读《金刚经》心得
读《金刚经》心得((整理6篇))由网友 “bzpzz” 投稿提供,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后的读《金刚经》心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读《金刚经》心得
读《金刚经》心得
佛学之道,博大精深;国学之体,综为儒、释(佛)、道三学。余自幼好读,儒家著述,前三十余载浅尝涉猎,于“修身、齐家、治国”之说,务得人生贵取天行之健,自强自励;道学尚自然,一部《道德经》,感悟万物同流、天道自然的君子慕“地载万物”之大厚德。但人近不惑,总有一个问题围绕心际而不得解,“君子自强,何堪群小落寞?君子厚德,奈何同流而去?”于是,年初以来即对佛学产生了研读之意。佛云人皆有佛性,自小即听闻祖父传讲“轮回报应”之说,足见佛学在国人心中影响之深。记得幼时登泰山,曾见《金刚经》之摩崖石刻;又在典籍中屡见《金刚经》为佛经之“母”。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