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优秀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06 07:13: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风筝教案(优秀)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习作者善于剖析自己、勇于自省的可贵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

2、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观。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本文间在兄弟间发生的理解冲突中所展现的亲情 教学难点:

联系语境与生活实际探究疑难句子。

一、导入

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与冲突中有亲情。本文就是围绕风筝讲述的这样一个故事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2.作品背景介绍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朗读课文

1、要求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

2、找出生字词、并注意字音字形正确流利朗读下列字词 ①读一读,写一写

风筝(fēng zheng)秃头(tū tóu)堕落(duò luò)丫杈(yā chà)寂寞(jì mò)憔悴(qiáo cuì)肃杀(sù shā)诀别(jué bié)嫌恶(xián wù)可鄙(kě bǐ)瑟缩(sè suō)傲物(ào wù)虐杀(nüè shā)恍然大悟(huǎng)苦心孤诣(yì)②.多音字什: 什物(shí))恶:恶心(ě)恶化(è)嫌恶(wù)解:解放(jiě)押解(jiè)解数(xiè)③.形似字 弹琴(qín)

瑟缩(sè)

狐狸(hú)

饶恕(shù)

怒气(nù)

诀别(jué)绝对(jué)

消逝(shì)

惭愧(cán)

堕落(duò)

坠地(zhuì)什物(shí wù)

什么(shén)

四、探究质疑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还处在什么社会吗?

2、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3、“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4、课文中有哪些人物?是什么关系?

5、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事情的是哪几个小节?

6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写一写,与同学交流。、五、本课小结

这篇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境。文章语言朴实。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

六、教学反思

七、作业

阅读课后第三题中《满天的风筝》一文,说说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与鲁迅在《风筝》中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第2篇:《风筝》优秀教案

《风筝》优秀教案

《风筝》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

精心 憧憬 依然 踪影 似乎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 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不但……而且……”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 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哭 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三、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 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第3篇:《风筝》优秀教案

《风筝》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筝》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风筝》优秀教案1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风筝的优秀教案

风筝的优秀教案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读”为主,重视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演”中悟。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务,“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和提高。现以鲁迅的《风筝》(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1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精神,同时对新课标教材教学的一般流程进行初探。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选材角度新颖,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风筝》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风筝》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