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06 07:12:2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教学设计

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教学设计

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调兵遣将、相持、计策、自不量力、丢盔弃甲”等词语地意思,初步尝试缩写和改编课文。

2、认真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赤壁之战”的战争意义和历史意义。

3、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能有目的地进行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缩写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赤壁之战”的战争意义和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课前师生共同搜集“赤壁之战”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学习生字和有关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破题开篇,了解背景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之”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利用课外阅读的知识,介绍“你所知道的‘赤壁之战’”。

3、课件演示: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读通课文,质疑问难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学生轮读课文,检查通读课文效果,随机进行教学处理。

(1)联系上下文理解“隔江相对”,课件演示:两军布阵图。

(2)理解“调兵遣将”,比较“遣”与“遗”的字形。

(3)指导读通顺长句“不错,……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个别学生读课文,重点是检查能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暴露出来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通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础;随机进行部分字词教学,既是字词分散教学的一种形式,也是从课文阅读整体出发的一种考虑。)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勾画,思考:

(1)你对“赤壁之战”又知道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对课文地理解程度,学生的回答会多种多样,教师要多肯定多鼓励学生能自己读懂课文,适当引导学生纠偏。)

(2)你对“赤壁之战”还有什么问题?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习惯,同时也是对课文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质疑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并以此为依据,展开下一步教学。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估计在这些范围之内:为什么要采用火攻?曹操怎么会这么轻易相信黄盖?怎么会这么巧,那天刚好刮东南风?……)

三、研读课文,讨论争辩

1、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后,根据研究需要也可以阅读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深入研究。

(这一设计主要体现:一是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二是给学生自由研读的空间;三是引入课外资料实施开放教学。)

2、课堂交流研究成果,教师相机点拨,全体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学习课文重点内容。

(1)引导学生读一读三处描写曹军把船练起来的句子,体会火攻的妙处。

(2)引导学生读黄盖的信,体会曹操的盲目乐观和自信。

(在这里,教师的点拨非常重要,要引导学生言之有文,言之有理,是学生能从整体上深入理解课文。

3、以同质小组的形式交流富余成果。

(这是对合作学习时机的一种尝试,可以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交流欲望,相互补充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深入阅读课文,感受“赤壁之战”的战争意义和历史意义,尝试缩写和改编课文,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

四、精读深思,总结课文

1、默读课文,概括“赤壁之战”周瑜获胜的原因。

(要求学生不要说具体的措施,要很概括地说出几条原因,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同时也是语言品质的训练。)

2、小组讨论,优化答案。

(在个体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更有实效,确实能起到启发市委、深入思考、优化答案的效果。)

3、课堂交流。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智慧的火花,及时鼓励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概括水平。一般的说,可以概括为: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把握时机等。)

五、缩写改编,内化课文

1、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联系课文理解“计策”。

2、以“黄盖是怎么说的?”为话题,缩写改编课文后半部分。

(利用课文地空白点进行语言转换和课文缩写练习,内化课文语言,深入理解课文。)

3、交流评价。

4、思考:把我们写的这段话放进课文中去好不好?为什么?

(感悟一种写作技巧。)

六、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小结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引入《念奴娇·赤壁怀古》,读一读,找一找那一句是描写赤壁之战的。

(在课内引入《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诗、注释以及今译文,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扩大了阅读教学的容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豪情,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名著和古诗文,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七、作业:(任意选择)

1、缩写《赤壁之战》全文。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浏览“网上三国”。

3、编一张以“三国”为主题的小报。

4、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2篇: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自读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儿女的机智,感受他们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爱国情怀。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 板书“生死攸关的烛光”,理解“生死攸关”的意思。

2. 学生看课题质疑。

3.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谈话:为什么小小的烛光关系这样重大?引入读书。

二、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是注音的字,读通课文。

2.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后交流,同时交流前面谈话的问题。

三、自读3~7段,读中悟主题

1. 默读3~7段,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生死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学生交流:

(1)说说自己从哪些句子去体会当时万分危急的情势。

(2)讨论对重点句子“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的理解。

(学生交流时,教师适时引导,注意与上文的联系,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3.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读勾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当时的危急情势和三个人的机智沉着。

四、再浏览全文,深化感悟

1. 浏览全文,你从母子三人的行为中体会到什么?

2.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练习

随文小练笔:“我眼中的伯诺德夫人”“我眼中的杰克”“我眼中的杰奎琳”(自选一个完成)。

参考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争,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德、意、日轴心国集团侵略扩张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空前惨重的灾难。全世界共有61个国家、80%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军事行动是在40个国家的领土和海战区及大洋战区进行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军事冲突,其特点是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参战国人口达17亿;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以上。在战争年代(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仅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其中作战飞机42.5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迫击炮61.6万门,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和强击火炮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质损失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5000余万人丧生。牺牲最大的是苏联,损失达2000余万人。苏联1710座城市、7万个乡村遭破坏,32万个工业企业被摧毁。在反对侵略者斗争中遭受巨大牺牲的还有波兰(损失约600万人)、南斯拉夫(损失170万人)等国。美国损失40万人,英国损失37万人。德国被毙、伤、俘1360万人,其欧洲盟国损失150余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之所以取得对法西斯集团的胜利,是由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人民作出了共同努力,各被占领国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以其英勇斗争支援了整个同盟。在战争年代,列宁关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的原理,得到了实践的证明。苏、美、英、法及其他热爱自由的国家之间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巩固,就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实。在战争年代,希特勒当局离间反法西斯力量的战斗同盟,使其无法协同行动的算盘完全落空了。法西斯集团各国的军事政治组织在战争中垮台了。法西斯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武装力量的惨败,标志着这些国家的冒险政策、战略以及军事政治领导和战略领导体制的完全破产。

第3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想

隆兴小学:吕霞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的经过。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朗读感知,体会母子三人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高尚品质。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在教学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感知,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