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
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
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计算器的常用功能键,会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2.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究较复杂的两步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 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了解计算器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教学难点:
认识计算器的功能键M+和MR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领探究
1. 激趣复习引入。
师: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又成功返回,这其中要用到大量精确的计算。当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时,都需要用到什么?
(引出计算器。)
2. 复习旧知。
师:现在请大家用上节课学的知识帮神舟六号算一算。
(神舟飞船绕地球一周需要5400秒,行程43200千米,飞船每秒航行多少千米?)
3. 学生独立按键计算,复习巩固旧知。
4. 新课引入,使用计算器计算(二)。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使用计算器。
[说明: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一步计算的方法——只要按照算式中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按键,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通过神舟六号的例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探究两步计算的按键操作方法。]
二、自主探究
1. 出示主例题。
师: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腾,神舟六号实物巡回展览也到过上海科技馆,你们去看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上海科技馆举行神舟六号展览,数万名热情的上海市民前来参观。开展第一天就接待了15370名观众,第二天接待了10867名观众,第三天接待了11309名观众,前3天上海科技馆共接待了多少名观众?
列式:15370+10867+11309=
2. 学生自主学习。
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在学习单上完成按键顺序表。
3. 集体小结
按了第二步的加号,就出现了第一步加法的计算结果26237,然后按11309,结果就出来了。 两步运算比一步运算增加了一步,当计算第二步运算时,我们还要在计算器上再接着按第二个运算符号进行计算。
[说明:探究用计算器进行两步计算和一步计算的区别,计算同级运算的两步运算并不难,学生掌握起来并没有难度,只需要依次按键就可以了,这一新授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4. 学生独立完成P53的例题。
5. 夺星任务
89721-34796-432157421+83694-3786297146÷42÷257728×54÷504
三、感悟探究
1. 出示:6789-112×53。
师:这也是一道两步运算,你能用计算器计算这题吗?
[说明:探究不能从左到右直接按键计算的两步计算,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学生可能产生多种方法:可以先计算乘法的积,记在纸上,再用6789减去这个积,得出最后的差;也有学生从左到右按键,得出错误结果。教师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则指点学生产生用计算器的功能键帮助我们计算的想法。]
2. 学生尝试、质疑。
师:我们能不能使用功能键,让计算器自己记下这个积,使计算方便呢?
3. 老师操作,学生观察。
[112] → [×] → [ 53] → [ M+ ]→ [ 6789] → [ —] → [ MR] → [ =]
师:我多按了哪些键?你能在计算器上计算自己试试看吗 ?
4.小组合作,边实践、边讨论: 按了M+和MR后屏幕上发生了什么变化?M+、MR有什么作用呢?
5. 得出结论,看书验证。
M+是累加键 它具有储存的功能;MR是存储数呼出键 它具有呼出的功能。
师:在计算器中有一个记忆库,在计算四则运算时,可以将第一步计算的结果按M+储存起来,当需要时,再按MR呼出。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6. 独立尝试用功能键计算:54145÷(454-369)= 友情提示:(请在做完一题后,用MC清除屏幕)。
[说明: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用计算器计算简单的两步运算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节课在最后的层次,拓展他们的认识,让学生探究用计算器的功能键M+、MR来计算不能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在课本第66页整理与提高这一单元,也出现了这样的不能从左到右计算的两步题目,而且课本介绍了很多的功能键,让学生有所了解对他们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第2篇:使用计算器计算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简单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能够使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2.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了解了计算器各部分的功能键,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小朋友也都使用过计算器,大家来说说在什么情况下计算器用得最多。
1、学生交流,在计算大数相加、减、乘、除,外面购买商品,买菜的时候等用计算器。
2、老师在计算平均数的时候,算班级总分的时候也都用到计算器。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一、那么在具体运算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算呢? 2587+9604 师:
1、首先开机
2、然后,按键2 5 8 7,再按+ 9 6 0 4 =,这样,计算器就会自动把计算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3、练习14596+37625 7248+50879 8848+7653 学生计算汇报
二、师:那么,我们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小结:
1、数字不能看错,按错。
2、发现错误后可以用修正键进行修正,例如+ 5 4,按成+ 5 3,那么,就可以用修正键来修正,用不着重新计算,这样比较快速。
3、用计算器计算也可以边读读题目,边按键,注意按键仔细,用力要均匀,否则就有可以漏按或一下子按下去两个键。探究二
师:下面我们再来计算一下减法。80738―31927 4758―3169 8726―4698 32768―18893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探究三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用到计算器,新学期开学,印刷厂师傅赶印图书,共印了30240本,36本捆成一包,总共能捆成多少包? 谁来列个算式:30240÷36=□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
1、老师很快地计算出了结果,你知道为什么吗?
2、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既快,而且又不容易出错。
三、及时练习
一、现在大家一起来算一算。8×4728657×8769×148 1427×18156×243237×41 22638÷987448÷7617216÷32 16235÷1237592÷14638772÷1436 练习二
用竖式计算,并用计算器检验。P55/2 小结:在用计算器计算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验算的方法来检查计算器计算的对不对,例如:
1427×18=25686,当屏幕上显示25686时,再除以18,如果屏幕上展示1427,就说明你计算对了。
课堂小结
在用计算器计算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验算的方法来检查计算器计算的对不对,例如:
1427×18=25686,当屏幕上显示25686时,再除以18,如果屏幕上展示1427,就说明你计算对了。
第3篇:《计算器的使用》使用教案
《计算器的使用》使用教案
《计算器的使用》使用教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 能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3.了解计算器的数值键盘及功能键盘。
学习过程
1、 前置准备:
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2、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第91页至92页,完成下列问题
(1) 计算器的面板由( )和( )组成。
(2) 用计算器求值:
1-242.56 -83-6.4(-3.2)
3、合作交流
用计算器计算:(3.2-4.5)32-2/5,并写出按键顺序▁▁▁▁▁▁▁▁▁▁▁▁▁▁▁▁▁▁▁▁▁▁▁▁▁▁▁▁▁▁。
4、归纳总结:▁▁▁▁▁▁▁▁▁▁▁▁▁▁▁▁▁▁▁▁▁▁▁▁▁▁▁▁▁▁▁▁。
5.例题解析:
见课本93页例1与做一做。
6、当堂训练:
(1)用计算器计算:5.8690.4 6.814-1
第4篇:四上教案用计算器计算
四上教案用计算器计算
第一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101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计算器在生活中的运用
1、教师出示计算器问:今天同学们把计算器带到了课堂里,以前在哪儿见过计算器?
2、谈话:在我们生活中,计算器是用得非常多的,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二、尝试使用,交流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1、谈话:你会使用计算吗?
2、提问:会用计算器上你认识的这些键进行计算吗?让学生用一组题来试试,通过试一试来看看会不会用,不会再互相交流。
3、交流。
第5篇: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能运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使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感受使用计算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较广泛的应用价值,了解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养成自觉、及时验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能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能运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探索并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活
第6篇:用计算器计算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器的功能键,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2、使学生在计算中,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出计算规律,能推算出计算结果。
3、利用计算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正确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能用计算器帮助计算,找出积、商的规律;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大润发吧?那里每天都有许多的顾客,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却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你知道营业员怎么会算得这么快吗?
2、计算器功能键介绍
3、用计算器计算:
2345+5678=
7892-129=
2345+4567-4321= 问:在计算器上你是怎么操作的?
4、师:今天我们继续用计算器来进行小数的计算。(出示课题:
第7篇: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案
教学内容:p.53的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9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第5题)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3.5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2.8千克。四五年级同学一共采集多少千克?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
第8篇: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p。53的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9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第5题)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3。5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2。8千克。四五年级同学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