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邹碧华》读后感
《邹碧华》读后感
他用心化解信访矛盾,展现人民公仆形象。
新任长宁区法院院长,遇到一群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邹碧华毫不避讳,要求打开法院大门,一一为上访群众答复。并亲自督办了两个上访案件,捍卫公平正义,化解了矛盾。一句“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感动了老人,也感动了所有人。邹碧华说,法院一年会办成百上千个案子, 但是作为老百姓可能一辈子就只打这一个官司,他是在用情、用心在办案,在捍卫公平正义。
他细微捕捉法官心理,巧妙诠释敬业精神。
为解决年轻法官的职业困惑,邹碧华召开青年法官座谈会,特地请来了收发室的老贺,老贺曾经是一名转业兵,到长宁区法院二十几年一级没有晋升,但是仍然不计名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分发报纸稿件,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当他一丝不苟为几封看不清的地址的信件纠错时,当他不假思索的说出每年分发多少报纸、杂志、信件时,相信所有人都是震惊的、更是敬畏的。一个不被人看重的老收发员尚且如此敬业,有多少年轻人是鞭长莫及的?
他献身司法改革大业,书写对共产主义的忠诚。
2013年邹碧华担任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改革没有经验可循,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困难重重,每个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他以背着“黑锅”前行的担当精神,啃下了司法改革中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他呕心沥血,孜孜不倦耕耘在法治工作的前线,30多场座谈会,5大类100多个关键问题,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院管理及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将改革“一点一点向前拱”,终于啃下了这块具有历史意义司法改革的“硬骨头”,最终无愧时代、无愧人民,为司改事业奉献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邹碧华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奋战在法制建设的战线上,为司改事业做出了前所有的贡献。纵然他学识渊博、博学多才,仍然深研司法专业,以为世人答疑解惑而著书;纵然他孜孜不倦、甘于奉献,仍然希望多一些时间陪伴家人;纵然身居高位、功名显赫,仍然尊重、平等对待地位低的'灵魂。勤勉、尊重、担当、创新、执着、敬业在邹碧华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丈量生命的长度,但无法揣测生命的厚度,人终有一死,如何才能不负韶光?邹碧华人生的47个春秋是璀璨夺目的,显然是不辜负自己、不辜负人民、不辜负国家的。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石油人,试问还有几人记得儿时的梦想?还有几人记得刚入职时的壮志雄心?还有几人怀揣初心使命奋战在一线上?邹碧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们也许改变不了世界,但是我们要以邹碧华为楷模,始终秉持“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不忘初心,像老贺那样以饱满的热情、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仰不计较名利干好本职工作,做到“知行合一”、甘于奉献、勇于担当、锐意进取,为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做大、做强助力加油,为吉林油田再三年扩大经营自主权完满收官尽绵薄之力,秉承大局意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让未来的自己无悔、无愧于心!
第2篇:邹碧华
《邹碧华》观后感
根据区党委的指示,我院党员于2018年06月22日组织全体党员前往电影院观看《邹碧华》同志的纪录片。在观影前,我就学习过邹碧华同志的事迹,邹碧华法官生涯中诸多值得法律人铭记的事情——要件审判九步法、办案运用心理学、改善律师的执业环境、法院的可视化管理、推进上海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等等。
通过观看电影,让我更加丰富了对邹碧华的认识,他不计毁誉敢于担当,坚定信念勇毅前行。作为上海司法改革的操盘手,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将担当看作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他拿出政治勇气坚定不移地干,敢担责任,敢啃硬骨头。这是一种不怕风险、迎难而上的精神,更是一种对党忠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他没有被眼前利益蒙蔽,更没有被暂时的挫折吓退,挑起担子,主动作为,敢于探路,将司法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影片中,他有这么几句话让人难以忘记:
(一)有人说,时间在流逝。错了!不是时间在流逝,是我们自己在流逝!
(二)我们正在流逝,正在以一种不可逆转的速度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流逝。这听上去挺令人伤感的。但我们不必悲观,因为叔本华还说过,“我们流逝了生命,却收获了人生体验,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体验”。
(三)当你处于黑暗之中的时候,当你看见一支蜡烛点亮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感觉到温暖,你会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这支蜡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照亮我们自己。
(四)我们做法官的,一定要让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经历多少困苦,都不能把心中的理想磨灭了。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了宏大的理想之后,所有遭遇的挫折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随着影片的结束,这位在司法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燃灯者”,在我心里留下了浓浓的一笔,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时刻牢记党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牢记一名法律工作人员的职责 ;他坚守信念,敢于担当,其法官职业生涯中,不管是对法官同事、对律师、对下属、对人民,邹碧华同志始终坚持做“有良心”的法务工作人员;坚定信念、勇担职责、知行合一,做推进司法改革中的“独角兽”,担当精神令人敬畏;他鞠躬尽瘁,知行合一,用一生诠释了作为一名优秀法官应有的官民情、律师情、司改情、师生情,关心每一个同事、下属,并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身体力行,让人倍受感动。
人生之路有长有短,新时代的党员应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岗位上尽职尽责,不忘初心,为国家、为人民贡献所有。
第3篇:邹碧华传读后感范文
邹碧华传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邹碧华传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邹碧华传读后感1
近日读了《邹碧华传》深有感触,结合邹院长的经验,我的感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用力把事做完,用实把事做好,用心把事做巧的工作态度。
用力,这个“力”是个矢量,即朝对的方向勤奋用力,这是做好事情的基础。方向出错只会越走越远。方向对了,不勤奋用力也是无法前进的。何为用力?民法专家王泽鉴曾通俗易懂地解释到“早起一点,晚睡一点,多勉强自己一点”。
用实,又可通“识”,解释为实例、知识、学识等,就是用历史的。经验教训、前沿的信息知识去寻找工作的标准和参考,从而把事情做好。有着高标准
第4篇:邹碧华心得体会
学习邹碧华心得体会
人们说,邹碧华是法治路上的“燃灯者”,是敢於担当、善於谋事的好干部。从去年12月10日邹碧华去世到现在,我们一直在追寻他走过的足足,试图还原他充分燃烧的47岁人生。
“走上这个岗位,就得承担起这个岗位的使命与责任。”邹碧华说,“不要让我们现在的改革努力,变成未来的改革对象。”在担任长宁法院院长期间,他率先在全市搭建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全市首家“诉调接中心”﹔设立便民电话,方便群众,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他曾冒酷暑前往一位信访人家中,用了足足5个小时开展沟通工作,最终化解心结。
邹碧华同志一生短短47余载,践行了一个优秀中共党员的本色,践行了一个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干部的风骨,践行了一个真抓实干、惩凶扬善法官的气度。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他始终甘于奉献、充满
第5篇:《邹碧华》观后感
《邹碧华》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邹碧华》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邹碧华》观后感1
近日,单位组织观看了电影《邹碧华》,电影虽然落幕了,然而邹碧华同志的事迹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观者的心。他对司法事业的热爱,他敢于涉险滩的精神,他对弱者的无私关怀,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感染着我们,更鼓舞着我们。
学习邹碧华精神,要为人民排忧解难。电影中,邹碧华亲自接待了来法院上访的聋哑老人,将心比心地说:“你有母亲,我也有,你的问题我来解决。”并到案件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联系了街道、电力、消防等多个部门,综合分析火灾原因,真心实意地为老人解决了实际问题。我想作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者,也应时刻怀有一颗执法为民的心,
第6篇:邹碧华有感
观《邹碧华》有感
中国向来不缺少埋头苦干的义士,拚命硬干的壮士,为民请命的志士,舍身求法的猛士,而今天我在电影了解的邹碧华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他们的光辉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掩盖,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电影描述了他一生中的若干件事,电影虽然只有88分钟,但也能起到见微知著的效果。邹碧华是一位为民请命的志士,电影刚开始时候便有冲突,邹碧华上任那天,受访的群众已经围堵大门,一般领导会选择回避,但邹碧华却毅然前往了解民愿,当身边的同事康达抱怨上访人的无理取闹时,他第一时间便对其进行教育,让其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会从自身身上找原因。后来,邹碧华只身前往事故现场,做起走访调研,他用手语和同样也是受害人老伯交流,也为其不幸而感到悲伤,换位思考,以民本位的思想去开展工作,这不只是共产党员需要学习的工作要领,也是任
第7篇:邹碧华简介
邹碧华简介
邹碧华,男,汉族,1967年1月18日生,江西奉新人,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毕业,法学博士,高级法官,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6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曾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务。
2014年12月10日下午,在赴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
2015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号召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向邹碧华同志学习。2015年1月24日,最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