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常用的.疑问代词有三类:问人,问事物,问处所。
1, 问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孰”字的用法:
A, 与“谁”相同,如:
孰为夫子?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B, 表示“哪一个”,常用在选择问句中。如:
吾与徐公孰美?
天下之害孰为大?
C, 孰常与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疑问。
吾孰与徐公美?
我孰与皇帝贤?
“孰与”有时不表示比较,而是表示反问,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2、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常用的有“何、胡、曷、奚”,一般不问人。可以释成“什么”,也可以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
3、问处所的疑问代词,有“安、恶、焉”等,表示“在哪里”。
且焉置土石?
王攻楚将恶出兵?
也可以表示反问: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第2篇: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盍(盖)等;常用的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指人的。有“谁、孰”。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 “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如以下例句:
“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胡为”即“为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安在”即“在哪里”。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在哪里”,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一、使用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常与疑问语气一起使用。
1使用疑问代词“谁”构成疑问句。
例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例2: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
例3: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2使用疑问代词“孰”构成疑问句。
例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例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例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使用疑问代词“何”构成疑问句。
例1:吾君在前,斥者何也?(《毛遂自荐》)
例2: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例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使用疑问代词“曷”构成疑问句。
例1: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例2: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例3:吾姊姊曷不戮力击之?(《灌园叟晚逢仙女》)
5使用疑问代词“胡”构成疑问句。
例1: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例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例3: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6使用疑问代词“安”构成疑问句。
例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2: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例3: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7使用疑问代词“焉”构成疑问句。
例1:则将焉用彼相也?(《季氏将伐颛臾》)例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8使用疑问代词“奚”构成疑问句。
例1:子奚哭之悲也?(《和氏璧》)例2: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9使用疑问代词“恶”构成疑问句。
例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例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 里仁》)10使用疑问代词“盍(盖)”构成疑问句。
例1: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例2: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 楚世家》)
第3篇: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