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堂实录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堂实录
时间:2014年3月11日 地点:湟中县土门关小学 执教者:乔世宏
师: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走进了多彩的童年,看到了古代孩子卧月而眠、船头使风、溪头剥莲蓬的自在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去体味她那多彩的童年。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冬阳底下行走的骆驼。
生:我看了作者站在暖暖的冬阳底下看骆驼缓缓走过。师:有意境了。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作者童年最深的记忆莫过于这样一幅图景了。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师课件出示阅读资料,学生快速阅读了解作者与课文背景。
师: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独立思考后合作学习。生默读课文,勾画、思考、批注。二人小组交流后四人小组交流。
生四人小组展示。
生:课文中作者回忆的童年生活片段有三个:第一自然段是一个片段,第二自然段至第十四自然段是第二个片段,最后两个自然段为第三个片段。
师:你们是这样分的,作者回忆了三个片段,那请你们说说这三个片段是什么?
生:第一个片段为骆驼队来了。
师:骆驼队来了,来了就来了,跟作者没发生联系,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片段。
生:第二个片段为看骆驼咀嚼、给骆驼剪毛等。师:这么多呀?不对吧。另一四人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生:课文中作者回忆的童年生活片段有四个。生:第四自然段是看骆驼咀嚼。生:第五自然段至第九自然段是第二个片段,是她和爸爸讨论骆驼脖子上的铃铛。
生:第十自然段是第三个片段,是给骆驼剪毛。
生:第十一自然段至第十四自然段是第四个片段,是她在问骆驼的去向。
师:找的很准确,一下子就梳理出了文章的思路。作者就是回忆了这样四个与骆驼有关的片段。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中去,与作者一起体验童年的多彩。拿起你们的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生读相关段落,勾画重点语句,写感受。
生:我觉得“学骆驼咀嚼”最有意思,读: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我觉得作者很搞笑。师:是呀,她竟然学骆驼咀嚼,多么搞笑的一件傻事,你们小时候做过吗?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生:因为作者很天真。
生:因为她观察的很仔细,看得很投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4、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B、“想象驼铃用处”
1、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2、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3、“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4、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5、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
(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B、“追问骆驼去处”(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____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和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建议:
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可安排一个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
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第2篇:《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堂实录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送别》,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
生:我知道,它的名字叫《送别》。
师:对,这就是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系列小说《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曲《送别》。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啊。今天,我们来学习林海音的另一篇作品《冬阳。童年。骆驼队》。
(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脑中出现的是在冬天暖暖的阳光下,一队骆驼缓缓的走过……
生:一只只高大的骆驼走在冬天里的阳光下,洒下一路铃声……
生:……
二、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的童年生活。
生:我知道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几个片段。
师:哪些事情呢?
生:看骆驼咀嚼。
看骆驼脱皮毛。
关于铃铛的遐想。
怀念骆驼队。
三、品读感悟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品读感悟,再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师:在刚才的自主合作学习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了。现在就请大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我喜欢课文中描写作者看骆驼咀嚼的这个片段,小英子在学骆驼咀嚼时的样子很可笑,写出了小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很像我们。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它描写骆驼的样子很细致,使我懂得了写文章要善于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的是关于铃铛的联想的这段,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同时也写出了孩子天真烂漫,富于幻想的特点。
师:是呀,大人的总是比较客观,在他们眼里,驼铃响是为了驱赶狼,而小英子却不同,她觉得是拉骆驼的人是因为旅途太寂寞,在漫漫黄沙里摇响铃铛可以增添情趣。同学们说的精彩极了,好,大家继续畅所欲言。
生:我喜欢作者问妈妈骆驼的去向,妈妈回答不上来,骂了她这一段。它让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不明白的事情,可大人对我们的发问却没有太大的耐性,不但没有好好引导我们,反而是对我们加与训斥,结果我们怕了就不敢问了。
师:你说的话真令我感触,说到这里我也很惭愧,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可是对孩子的问题往往因为工作太忙的缘故,没有好好的去引导他,有时候甚至很不耐烦的呵斥他。爱发问是孩子的天性,也许我们无意间的一声呵斥,就把一个伟大天才给扼杀了。现在真的觉得大人真的应该多走近孩子,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好,谢谢你说出了孩子们真心话,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提了一个醒了。
生:我喜欢课文的最后一段。它写出了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时间是宝贵的,童年是美好的,我们现在已经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转眼间童年也会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美好时间,珍惜美好童年。
生:……
(品读、欣赏优美文段)
四、拓展延伸
师:光阴是宝贵的,童年是美好的,林海音的这篇优美得散文正向我们揭示了这个主题。学习了这篇散文,你又想到自己童年生活中那些有趣或者难忘的经历呢?
(同桌互相说说,再派代表汇报)
生:我想起了五岁那年,有一次妈妈买了西瓜,我馋极了,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把西瓜籽也吞进去,妈妈说西瓜籽会在肚子里生长,把肚皮撑破的,外急得哭起来……
生:我想起九岁那年,我看《猫和老鼠》的卡通片,看到猫披着一张毛巾居然能当翅膀飞起来,我也就披着床单学着猫的样子,站在衣柜顶上飞下来,结果把自己摔惨了。
师:你的冒险精神真令我钦佩哦,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鼓励大家要又创新和实践精神,但也要注意安全,因为生命无价啊,你明白了吗?
生:知道。
生:我也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傻事,那是过春节的时候,我看到过年这么热闹,怕它过去,就死活不让家里人把日历撕掉,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远留住春节。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了林海音这篇写她童年往事的散文,还听到了同学们好多真真切切的童年趣事。童年的故事总是让人难忘的,因为童真,因为有趣,因为幼稚,故事往往就多了几分色彩。童年是美好的,可它有是匆匆易去的,所以才令人难忘。希望同学们把握好我们的美好童年,让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到这里结束了,请同学们回家后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并写写自己的童年往事。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关于铃铛的遐想
看骆驼脱皮毛
怀念骆驼队
第3篇: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批注、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的复杂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初步了解作品的语言特点。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读中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思念。教学难点:了解描写方法,感
受语言特点 教学预设:
一、导读——回顾画面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随机板书)2.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看了这样一组镜头,你认为作者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二、批注——感悟画面
过渡:读着这样的童年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