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22 07:43: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明月几时有伤感散文

明月几时有伤感散文

编辑荐:也许是月光下曾经留下了太多的伤害,因此他从来不在月光下散步。也或许是月光下曾经有过很多美好的回忆。他已将这美好的回忆封存!

陈卫东发觉自已再也不会在月圆之夜行走在月光下了。难道是没有了月圆的夜晚了?显然不是,月亮依然是有盈有亏,只是少了一份以往的皎洁。有时,偶然也会在月圆之夜出去走上一走,可是,天空中总是会有那么一丝丝若云若雾的东西飘浮在空中。以前那种月光如水一般倾泻在地面的景况再也没见过。

“或许现在是住在城镇里?或许现在晚上很少出去?也或许是已厌烦了大自然的乐趣?”

“也许,现在有了电视的陪伴?或者在厌烦了电视后有了麻将的活动?以至于户外很少出去?”陈卫东想。

但是,不管有多少的也许;以往的月光,和月光下发生的情景总是会清晰呈现在陈怀东的脑海里,就像电视的画面。也许,这就是人们说的:人,总喜欢缅怀那些已经逝去的过去?

陈卫东十六岁那年,双夏刚刚结束;在经历了一场辛苦的奋战后,人们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中年人的放松就是在家好好的休息,而小年青的放松,就是找个好玩的地方玩玩。可是,在那个年代,又有什么地方方可玩呢,那时候,大自然的美,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不值得一提的,因为人们天天都在同大自然打交道。有时,在一阵阵雨后,天空中会出现一道彩虹,人们也会驻目观望,大雨过后,天空真的是如水洗一般的清爽,山上的树木更是青翠欲滴。当然,没有哪个人会去想到称赞这大自然的美。只是觉得身心愉悦,全身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因此,农村人才不会刻意去寻找大自然的美来放松身心。一天,有人报信说,大王山煤矿晚上要放映露天电影,并且不收票。于是,一伙小年青就结伴去看电影了。在那个年代,电影,是年青人最大的喜爱!

看电影的那天,正逢月圆之夜。一早的就吃了晚饭,一行十几个男男女女的小年青,或手拉手、或一个的脑袋撘在另一个的肩上相搂着,或走、或跳,相拥着去大王山煤矿看电影去了。看完电影归回时,时值月亮西斜,十五的月亮,照得大地如披上了一层银衣,同白昼一般。这时,夜深人静。路上的行人稀少。一班小年青也有点感到疲倦了。半路上,大陈卫东二岁的阿慧姑娘搂着他的肩,脸庞挨着他的耳傍,鼻孔的呼气全吹在他的颈上。她那隆起的双峰紧贴在他的背上,那时,农村妇女和姑娘都不用文胸一类的奢侈品,阿慧的体温,随着她那柔软的双峰传了过来,不由使陈卫东一阵心旌摇曳、荡漾……。在那个时代,人们虽说比较保守,但是这年青人的本能还是同现在一样的。只不过,当陈卫东心旌摇曳的时候,也只是心中多了一份旖旎,并没有其它非份的想法。

陈卫东的村子处在西笤溪边。一个村子,二个生产队,四十多户人家就散落在笤溪岸边的竹林里,从最上的一户,到最下的一户,长达二公里。说来也奇怪,这四十几户人家在同一年出生了十几个婴儿,陈卫东就在这十几个中之一。这十几个同龄人,男性多,女性只有四、五个。相同年龄的人,相同的话语就多,因此,在这个村子里,一聚就是七、八个人。在那个年代,年青人受教育不多,能初中毕业就算是高等教育了。而在农村,更没有书籍可看,再说,那时的农村青年也不爱看书。因此,这一班青年聚在一起时,谈话时带色也是正常的了,有时还会在同聚的青年姑娘胸口上摸一把,被摸的姑娘也只是躲一躲,随便骂上一句,“你寻死啊,臭流氓!”谁也不会当真,异性相吸,这是恒古天地的事。

有一年,队里的同年孙小军要去当兵了。那时,伙伴们便又一起去大王山煤矿看电影。算是给他送行吧,过了几天,孙小军参军走了。在田里干活时,几个姑娘在嘻闹,与一位名叫美娣的姑娘闹得不可开交,原来,孙小军去入伍前去看电影那次,孙小军和这位美娣的姑娘行走在一起。在路上,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二人亲嘴了,而且孙小军在姑娘的身上游走了一遍。当然,这是美娣自已说的',不然,别人是不会知道的。只是在孙小军退伍后,他并没有娶美娣为妻。因为他在部队提干了;转业后,在县城找了一位有工作的城镇姑娘成了家。

那个时代,城镇的青年下放,称之为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队里来了一位女知青;名叫常益花,人生的很漂亮,相貌像当时的明星陈冲。半年后,常益花和陈卫东相恋了。可是却遭到了各方的反对,因为,陈卫东的家庭出生不好。常益花的家庭反对,那是因为家里不希望她在农村一辈子,另外的反对,只是更多的常益花的追求者。二人亲密无间,有时晚上也同眠在一张床上,不过,也只是同眠而已,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因为民间的言论对常益花非常不好,因此,常益花不希望在婚前有出格的事发生。陈卫东因为爱着她,当然会尊重她的意志。

于是,在夜晚,在月光下,在西笤溪的边上,到处都留下了二人的足迹。经常的,二人相拥坐在溪边的鹅卵石上,听着那溪水的哗哗声,看着那溪水翻滾的白白的浪花。一直到深夜才返回,在竹林边的小路上,踏着月光洒在地上的点点斑斑的光影,乡村的夜是那么的静谧。那时的他(她)们,正是如诗中说的: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

一年后,陈卫东和常益花的感情最终还是分手了。爱情毕竟大不过家庭的亲情。人生不如意事常七、八、九。陈卫东一生的第一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是,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太大了,曾经有多少个夜晚,在以前二人相会的西笤溪边上,陈卫东一个人坐在那儿。在那月圆之夜,陈卫东总是一人抱着双膝坐在溪边的石上,口中的香烟是一口接一口。也许是思索,也许是发呆?

人生如梦,一刹眼,几十年过去了。陈卫东也已进入了老年行列。当他进入了老年行列,一反过去,完全的退出了经济舞台。天天在家,有时搓搓麻将,有时出去会会朋友;更多的是回忆起年青时的各种。

也许是月光下曾经留下了太多的伤害,因此他从来不在月光下散步。也或许是月光下曾经有过很多美好的回忆。他已将这美好的回忆封存!

时光如梭,岁月无痕,真的无痕么?有时,陈卫东也在想!别人如何,他不知道。他知道的是自已一辈子总是在心底里牵挂着一个人,这个人给他留下了太多的美好;但是,这个牵挂只是藏在心底,埋在他的心底的深处!

第2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①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③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④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抵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偏向别时圆。⑤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⑥

【作者】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第3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赏析

此词是1076年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明月几时有的教案设计

明月几时有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课前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掌声热烈)

二、猜谜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得学学孙悟空,变变身,我从身上扯一毛,用口呵一气,变、变、变,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