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学诗词情感教学论文
小学诗词情感教学论文
一、品味诗节词片,于诗词中见情
诗词中的语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而其节奏、节拍便是诗人情感顺应而生的一种波动起伏、快慢缓急的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处理好诗歌的节拍和朗读节奏,讲清诗词的深沉内涵,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味”,真正做到与诗的情感共鸣,受到教育。唐代李绅的《锄禾》是一首反映农民艰辛劳动的诗篇。朗读这首诗时,前两句应该读得字字沉重,以反映农夫劳动的艰辛,速度稍慢。后两句诗中“谁知”应重读,第三句末应稍升,以突出“问”句朗读的特点,最后一句饱含深情,要读得发人深省,以便更好地突出对统治者的斥责和对农夫的深切同情。全诗朗读节奏应采用二、三节拍。即前面两个字读在一起,后三个字读在一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能感物生情而得句。”要使学生晓悟诗句中的情趣,受到感染,就得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朴实而闪光的语言。《锄禾》这首诗的语言十分通俗,看似没有刻意追求词句的华丽,只是平平常常的两句话,实则是平中见奇。诗的第一句诗人以痛楚的心情凄婉地诉说:当午(正午)之时烈日如火,农夫们背灼烈日,脚踏暑土在辛勤地锄地,按理说,在一般情况下,农夫是不会在“当午”锄禾的,这时说在“当午”“锄禾”以突出劳动的艰辛,诗人的同情之心在这里也显而易见。接着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劳动的特写镜头———“汗滴禾下土”,农夫们正挥汗如雨,辛勤劳动。这两句非常通俗的诗句妙就妙在没有写谁在(劳动)锄禾,只是一句概括,一句具体写锄禾的情形。这一则是完全没必要写谁在锄禾,二则是作者通过这明白通俗的语言让所有的读者去思考锄禾的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社会现实的严酷以及人们生活的贫困。文中的锄禾不是写某个农夫的劳动,而是社会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所以,这两句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也是十分通俗的语言,人人天天都要吃饭,然而又有多少人去思考这饭来的是何等的艰难呢?作者以反诘的语气斥责了一切不知“盘中餐”来自辛苦劳动的浪费者。这就是诗人在诗句中所要提示给读者的思想,在斥责中,体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怜悯和深切的同情。
二、斟酌深识明鉴,隐情中见理趣
学生读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俯而读、仰而思、读和思的训练过程中,深识明鉴,反复斟酌,理解诗中的理之所在,从而受到教益。为此,教师对诗文要深挖细掘,悉心钻研,准确地把握好诗文的感情基调,以丰富而感人的语言把诗人的`感情传给学生,使学生情动意会,在美的感受中陶情冶性,净化心灵。如教苏轼的《题西林壁》,这是一首理趣横生的诗。一开始用雅淡的音乐伴着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情境之中,随着课件的移动播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似乎亲眼见到了不同角度的庐山面目,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看事物,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从而为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首诗虽然也含有情,但比较隐晦:如对略有所得即自满自足甚至认为发现了终极真理而炫耀者的讽刺。“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使学生认识其意义:它揭示了辩证的认识论,我们在认识对象时,不仅要从远近、上下、四周各个角度获得具体的感性材料,而且要综合各局部印象上升到整体的理性认识,不仅要从对象内部,对象存在圈子认识对象,而且要从外部,跳出既定的圈子来认识对象,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实质上认识对象的“真面目”,得到真理之光的烛照。实践证明,在诗词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便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诗歌中的情感因素,真正把握诗歌蕴含的科学理性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审美判断沿着“动情”“喻理”“深识”的轨迹,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阅读诗歌的能力。
第2篇:小学诗词楹联教学论文
小学诗词楹联教学论文
楹联历史悠久,深受人民喜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小学诗词楹联教学论文内容吧!
痴人独白(无痕)
夜雨叩疏窗,秋风满酒缸。零丁千百万,独白两三双。
烟寺来求佛,津门去顶杠。几多今古趣,一怀容大江。
附:此律用数十四个,绝非为了用数而牵强附会,而是精心安排寓意在中。
关于用数,在历代诗词楹联作品中可谓精彩纷呈。《国风》中使用数字诗就多达46首,《唐诗三百首》有数字诗作更是多达130余首。如唐代诗人张祜“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如此以数字入诗来叙事抒情,把所叙之事、之情剥茧而出,更加感人。佚名“一春花事一春愁,十二珠帘十二楼。千万愁中听百舌,两三枝上五更头”(《春愁》),以数字入诗来刻画人物,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用数字把环肥燕瘦中杨玉环那倾国之姿推演到淋漓尽致。李山甫诗句“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用数字把明媚动人春光描写活灵活现。佚名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同样用数字把扬州明月妆点得尤其迷人。而鄙人这首律诗“夜雨叩疏窗,秋风满酒缸。”,一个“疏”对应一个“满”形成了对比为清冷夜埋下伏笔;“零丁千百万,独白两三双。”颔联十个用数,倾诉出十万红尘之中孤芳自赏人实在不少;“烟寺来求佛,津门去顶杠。”颈联无数字却用了时空转移手法,一样抽象隐喻了用数精神;“几多今古趣,一怀容大江。”用数结句,罗列了古今文学范例,规劝了当下世人应该韬养一副宽怀疏阔襟怀。
数字入诗手法亦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穷,各有妙趣。其中常见、有规律可循主要有夸张式、重叠式、铺垫式、算术式等几种。
所谓夸张式,是指诗中所运用数字是夸张,而非实指,如杜甫“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拙诗“坐看尘寰三万里,文章飘逸到金銮。”等。
所谓重叠式,即某一个或某几个数字在同一首甚至是同一句诗中反复出现,其中以“一”字反复运用最为常见。唐代诗人王建《古谣》“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诗中则反复用了八个“一”字,却都丝毫不给人重复罗嗦之感,此乃古风,在初唐时尚有不拘于格律。再看清代诗人陈沆《无题》“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诗中反复用了十个“一”字,且对仗工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具生趣,自然贴切,不给人雕琢生硬之感。又如纪晓岚所作“一蒿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一声笑,一人独占一江秋。”,字句亦稍有不同,同样得用数字神韵妙趣。鄙人不才也有一首《七律·一颗心》“一曲唐风过杏林,幡然一望雪花深。一泓清水浇愁绪,一抹红弦愧古琴。冬至词人头一甩,一拈禅语酒三寻。云楼一得冰凉月,照出霜河一颗心。”,此律之“一”字陈述出始终如一一颗清守寂寞心。还有九江琵琶亭楹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这副集句联以轻淡笔触对琵琶亭景物与人文进行刻画与描摹,却给人留下许多想象余地,用数铺陈,且深注感慨,神来之笔矣。
所谓铺垫式,是指故意先用数字作铺垫,使诗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平淡如水,最后却用警句作结,使全诗平中出奇,骤然生色,使读者在大失所望之时,眼前突然为之一亮,充分体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艺术之妙。如佚名“离恨十分留一半,三分黄叶二分尘”,便深得此法之妙。如“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又“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此类手法“先抑后扬”在平实中却奇峰突起,令人耳目一新。
所谓算术式,即是把数字有机折合后迭出艺术效果,形成别有风味奇趣妙思。如王安石考苏东坡对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原来从苏州金阊门外至虎丘这一段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中间有一地名叫做“半塘”。东坡不久前路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考他,苏学士苦思冥想,怎么也对不出下联,还是后人假托乩语,把它对了出来:“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又如“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出句,对出了下联,史称“生题死对”。这也是算术式用数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因为其绝美文学魅力教人荡气回肠。
鄙人向来有把玩数字情趣,不妨列举一二:七律·依韵《登凤凰山逐月台惜无楹联得句》:东风几度武陵春,百二家山净不文。亭角尚差联一副,天心愧对月三分。千寻碧落招红袖,独坐苍苔揽翠云。薄幸轻抛烟寺外,撞钟和尚闹纷纷。此律用数:几、百、二、一、三、千、独。
蝶恋花:【一】一缕诗香和月走,一半回唐,一半云楼后。一抹朦胧堪下酒,谁怜一个相思瘦。一夜凭栏霜露透,一树临风,一树临池柳。一点灵犀同感受,书生一介青衫旧。
【无】无恨无情休缱绻,无意孤行,无意江南怨。无我无她联夙愿,无愁湖上沉钩倦。无语无痕冰月淡,无影中庭,无悔清风面。无酒无花闲袖箭,无蝇万里随云浣。
此二阙句句用数,虽然艺术层次不高,却也颇见情趣,让诸君见笑啦!
第3篇: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研讨论文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研讨论文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杨》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注重心理描写,没有过多的直接的叙述,这就要靠我们用心去体会,里面有很多神态描写,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神态的变化来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教师可以抓住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戈壁上的杨树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结合课文描写来谈白杨树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感悟白杨树身上的某些品质和人的品质的相似之处,通过感悟体会到自己的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就和白杨树扎根在戈壁滩上是一样的。父亲的所作所为和白杨树一样感动了我们,也激励了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高贵的品质。
二、对每篇课文都
第4篇: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研讨论文(全文)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杨》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注重心理描写,没有过多的直接的叙述,这就要靠我们用心去体会,里面有很多神态描写,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神态的变化来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教师可以抓住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戈壁上的杨树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结合课文描写来谈白杨树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感悟白杨树身上的某些品质和人的品质的相似之处,通过感悟体会到自己的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就和白杨树扎根在戈壁滩上是一样的。父亲的所作所为和白杨树一样感动了我们,也激励了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高贵的品质。
二、对每篇课文都要设置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