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鸟啼》公开课教学反思
《鸟啼》公开课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一个课时很难完成。讲了第一部分的描写,讲了第二部分的第12~15段,而第9~11段其实是对第一部分描写的进一步阐发,用了象征手法,语意比较隐晦,也比较难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部分,自己讲讲对感悟较深的句子的理解,或自己提问,而这一环节是放到最后的,时间完全不够,而这一部分又很重要,既能进一步理解鸟啼的含义,又能更好地解释下文“生与死”这个问题。所以在课堂设计上是否能把这一环节提前,由这一环节的体悟引申出劳伦斯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结合12~15段,再呈现劳伦斯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通过活动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深化热爱生命的情怀;
2、体会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鸟啼”的启示;
2.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方法:
引导阅读 启发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鸟啼声,同学们,这是什么声音?(鸟啼声)
鸟啼啼鸣在我们的耳边,也啼鸣在古典诗词里,同学们可以想到哪些诗句?(……)
那么,鸟啼声也啼啭在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心中。今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聆听鸟啼……
(投影:题目)(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见学案)
三、文本研习
1.(投影:第1题)鸟啼的描写
(1)快速阅读课文,找段落
(2)齐读这些段落(提示学生:特别关注直接描写鸟啼的'句子)
(3)让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并说出修饰语。
(4)投影第一类、第二类,让学生观察鸟啼声音的变化。
第一类 缓慢、笨拙、吃力、微弱、隐约、含糊、时断时续
第二类 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动、轻柔、欢快
鸟啼的变化: 弱-----强,少-----多,含糊-----悦耳
2.(投影:第二题)看鸟啼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出现的?
由学生找,比如:风、温暖、慰藉、太阳、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在这么长的严酷之后、冰消雪化之后、第八节……(第一节的内容,灵活机动)
问:这么多描写环境的句子,大家可看出是什么季节呢?
明确:春或冬去春来等
问:刚才我们感受到冬天充满了死亡的气息,那么春天是怎样呢?(灵活提问)
明确:充满生机、富有力量……
问:课文哪些段落具体表现了春天的力量?
明确:9-11(注重朗读指导)
3.(1)春天的力量如此强大,冬天也无法抑制,那么劳伦斯仅仅写的是季节吗?
(投影:背景资料)
(2)了解了背景,你觉得仅仅写的是季节吗?
明确:冬天是死亡的象征,春天是活力、生命、希望的象征(教者灵活表达)
问:那么鸟啼象征什么呢?
明确:新生命的象征。
(3)回归课文,问: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暗示了这一背景?
4.那么劳伦斯希望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呢?他有怎样的生死观呢?(12-15节)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
不能追随死亡。死去的,就让它死去
向死而生(板书)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了解中,有多少熟悉的人与物,他们也正确地对待生与死,请同学们说说
五、课堂总结
1.播放图片。配乐《命运》
2.结语
参考:同学们,无论是那些名人,还是这些普通人,他们的生命都因磨难而越发显得顽强,因直面死亡而越发显得伟大。你们在生命的河流中也有可能遭遇坎坷,希望你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像劳伦斯笔下的鸟啼一样向死而生!
附板书
鸟啼
劳伦斯
(向)
鸟尸 死
(而)
鸟啼 生
第2篇:《鸟啼》的教学反思
《鸟啼》的教学反思
《鸟啼》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一个课时很难完成。讲了第一部分的描写,讲了第二部分的第12~15段,而第9~11段其实是对第一部分描写的进一步阐发,用了象征手法,语意比较隐晦,也比较难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部分,自己讲讲对感悟较深的句子的理解,或自己提问,而这一环节是放到最后的,时间完全不够,而这一部分又很重要,既能进一步理解鸟啼的含义,又能更好地解释下文“生与死”这个问题。所以在课堂设计上是否能把这一环节提前,由这一环节的体悟引申出劳伦斯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结合12~15段,再呈现劳伦斯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结果。
作者简介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英国文学家。
提起英国文学,就不能不提到劳伦斯,他笔下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误入歧途的女人》等都有中译本。
劳伦斯出生于矿工的家庭,没有名门望族的声誉,也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才华。
天才,用这个词来形容劳伦斯是恰当的,当时的英国社会很注重人的出身、教养,社会上还弥漫着从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清教徒风气,生长在这个时代里的劳伦斯是与众不同的,有史以来的劳伦斯评论第一人——福特·马多克斯·休弗就这样评价他:他是个天才,是“浸透情欲的天才”。
英国人理查德·奥尔丁顿的这本《劳伦斯传》从他的《儿子与情人》写起——这是一本被普遍认为具有自传性质的劳伦斯名著。
D.H.劳伦斯的父亲阿瑟·劳伦斯是一位矿工,他所受的教育仅仅够他艰难地读报纸,而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是:在滚滚的炊火前,一边烤早餐腊肉,用面包接着腊肉上滴下来的油,断断续续地读着当天的报纸。
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经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读了很多书和诗歌,崇尚思想,喜欢和有教养的男人讨论宗教以及哲学、政治等问题。
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十分不和谐的,父亲喜欢和矿工们去喝上几盅,喜欢纵欲享乐;母亲却一生戒酒,古板拘谨。
H.劳伦斯生活在家庭的飘摇之中,他所记得的是家门外的沃克街上白腊树的树枝在大风的呼啸中发出尖叫声,与家里母亲的尖声争吵、父亲的雄壮的男人声音和咒骂声混合在一起。
在这样的家庭中,他身体孱弱,敏感,富观察力,记忆力极佳,同时——为母爱所控制着。《儿子与情人》中有他童年、少年生活的影子,书中的母亲成功地阻碍了儿子与米丽安姑娘的爱情,并为自己“胜利了”而额手称庆。在这里,如果儿子摆脱不了恋母情结,他就无法真正地恋爱。
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则因公然违背了时代风气而遭禁数年,直到不久之前,人们才认识到该书的价值,并把它翻译成多种文字、拍成电影广泛流传。
劳伦斯的书语言优美,气势恢宏,但除了《虹》在末尾勾勒出一幅彩虹似的带着希望的远景以外,其余的书都显得色调暗淡,冷漠,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劳伦斯式的色彩。
第3篇:《鸟啼》公开课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一个课时很难完成。讲了第一部分的描写,讲了第二部分的第12~15段,而第9~11段其实是对第一部分描写的进一步阐发,用了象征手法,语意比较隐晦,也比较难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部分,自己讲讲对感悟较深的句子的理解,或自己提问,而这一环节是放到最后的,时间完全不够,而这一部分又很重要,既能进一步理解鸟啼的含义,又能更好地解释下文“生与死”这个问题。所以在课堂设计上是否能把这一环节提前,由这一环节的体悟引申出劳伦斯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结合12~15段,再呈现劳伦斯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通过活动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深化热爱生命的情
第4篇:鸟啼教学设计
鸟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描写场景和形象,安排议论和抒情
2、难点是理解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作家史铁生瘫痪之后,坐着轮椅,每天来到地坛,在时空的交叉处,思索着历代哲学家们都苦思了一生的问题――死与生,感情深厚隽永,哲理含蓄博大,感人至深。今天我们体会一下外国作家劳伦斯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鸟啼》(板书)。
作者简介:
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
第5篇:鸟啼教学设计
鸟啼教学设计
鸟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2、体会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3、丰富情感体验,深化热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鸟啼”的启示;
2、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描写鸟的诗句。(媒体展示)
空山的鸟啼,与幽雅相伴,与美好相随,鸣唱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给人以许多深刻的启示。同样,鸟也啼唱在外国文学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劳伦斯这篇《鸟啼》(板书),看看鸟如何鸣唱,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二、 研习文本,师生共同探究讨论
1、大家课前已作充分预习,大家能不能说说文中那几段描写鸟啼的?能不能找到具体的'句子呢?
(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将其展现在媒体上。)
2、学生齐读描写鸟啼的语句,
第6篇:鸟啼教学设计(材料)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描写场景和形象,安排议论和抒情
2、难点是理解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作家史铁生瘫痪之后,坐着轮椅,每天来到地坛,在时空的交叉处,思索着历代哲学家们都苦思了一生的问题――死与生,感情深厚隽永,哲理含蓄博大,感人至深。今天我们体会一下外国作家劳伦斯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鸟啼》(板书)。
作者简介:
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