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爷爷,在怎么中要的日子里,您知道我有多么的思念您吗?我来到广东已经有俩年了,在这俩年里我又是多么的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多么的思念着爷爷。我还记得每年的中秋节我都和爷爷共渡,可如今已经有俩个中秋节没有和爷爷共渡了,也没有在见您一面。没有了爷爷在我的身边一点也不习惯,没有了爷爷在的中秋节一点也不开心。爷爷在,他会哄我开心,他会逗我笑,虽然有时候和唠叨,但是这中唠叨却让我知道了我的爷爷是爱我的,疼我的。爷爷现在我好想回到以前呀!
没有爷爷在的中秋节我感觉那天好象少了点什么?好象缺了那点什么就会让我今年的中秋节遗憾万分。对,是爷爷,没错,是爷爷,没有爷爷与我看明月过中秋,让我在中秋节的夜晚留下一丝遗憾,此时此刻我好怀念我的爷爷。今年的中秋节,好想有爷爷在我的身边,我好想在一次,听爷爷讲那关于那月亮的故事,再一次,把我逗得开怀大笑。
年年中秋与也过,唯有今去少了他。月儿圆了人未圆,好想人月俩团圆。我不禁感叹到!爷爷,明年的中秋节我一定要和您一起过,不会让此种遗憾再次重演。
“今秋度良辰,留意月下丝丝白云,许是我问候万千,倍相思,只祝你佳节如意.花好月圆”。爷爷,您听到我为你写的问候语了吗?它包含了我对您的无限思念无限情
今天晚上的月儿格外明,明月是否将我的问候用快递传到您的手中呢?中秋节您过得开心吗?孙女在吃月饼赏明月的时候您是不是和我一样做着同一件事呢?
好多好多的话想对您讲,好多好多的事想对您说。可惜的是:我与您相距千里只能在不同的地方看着同一轮明月。
“每逢佳节倍思亲”爷爷,在怎么中要的日子里,您知道我有多么的思念您吗?我来到广东已经有俩年了,在这俩年里我又是多么的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多么的思念着爷爷。我还记得每年的中秋节我都和爷爷共渡,可如今已经有俩个中秋节没有和爷爷共渡了,也没有在见您一面。没有了爷爷在我的身边一点也不习惯,没有了爷爷在的中秋节一点也不开心。爷爷在,他会哄我开心,他会逗我笑,虽然有时候和唠叨,但是这中唠叨却让我知道了我的爷爷是爱我的,疼我的。爷爷现在我好想回到以前呀!
没有爷爷在的中秋节我感觉那天好象少了点什么?好象缺了那点什么就会让我今年的中秋节遗憾万分。对,是爷爷,没错,是爷爷,没有爷爷与我看明月过中秋,让我在中秋节的夜晚留下一丝遗憾,此时此刻我好怀念我的爷爷。今年的中秋节,好想有爷爷在我的身边,我好想在一次,听爷爷讲那关于那月亮的故事,再一次,把我逗得开怀大笑。
年年中秋与也过,唯有今去少了他。月儿圆了人未圆,好想人月俩团圆。我不禁感叹到!爷爷,明年的中秋节我一定要和您一起过,不会让此种遗憾再次重演。
第2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顾敏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学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
2、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的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3、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1、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指名三位领读。
2、写字指导
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3、学生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1、文章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2、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课题中有3个生字,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怎么办?(查字典)
3、勤查字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今天,顾老师再教你们一个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那就是读课文。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或者对应词语的意思,画下来,读一读。
生自读课文,画出词句。
4、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快速掌握了这个方法。(1)每逢佳节就是说——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2)真棒,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课文里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九月九日。)
(3)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有什么习俗?(插茱萸、登高。)(4)是,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
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同时重阳节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5)倍思亲是什么意思?(6)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叫——每逢佳节倍思亲。
四、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继续来理解诗题和其他诗句的意思,好不好?
2、友情提醒: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放慢速度,好好地查一查,读一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合作,把你们的发现用笔在书上做个记号。
3、自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4、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1)诗题的意思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这里的山东不是指的我们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的华山以东的蒲州。(2)“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呢?(15岁那年,他就一个人离开家乡,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怎么理解呢?
(4)是呀,王维15岁就一个人离开了家乡,来到了长安求学,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看到人们都去登高游玩,想到了现在兄弟们一定也是头插茱萸登高望远,但是唯独少了我一个人,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所以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写下了这首诗,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对,这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6)诗是讲究韵味的,诗也是有节奏的,老师给大家标出来,我们再来试试——
五、诗文对照,走进诗人。
1、要真正把诗读好,还应该走进诗人的内心。诗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平常不思念亲人吗?(思念。)
2、为什么每逢佳节就倍思亲呢?下面我们再次拿起书,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默读课文。
3、交流。
(1)独自一个人。15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出示第一自然段)*15岁,还是一个孩子,就背井离乡,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他现在独自一人在京城长安求学。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王维现在独自一人在华山以西的长安求学,中间隔着一座高大的华山,离家那么远,孤独的王维肯定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师画草图)所以他说自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离开家多久?(两年了。)一年有几天?两年呢?
*你有亲朋好友不在身边吗?你想他吗?想他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觉?
*而王维离开家已经两年了,他也还是一个孩子,700多个日日夜夜,是怎样的孤独和寂寞呀!所以,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出示第二自然段)
*家家户户是如何欢度节日的呢?什么是“扶老携幼”?
积累表示人们心情十分高兴的成语: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喜出望外、眉开眼笑„„
*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齐读。
*别人热闹,他孤单一人;别人欢乐,他孤单一人;别人团聚,他只有孤单一人。所以,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3)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的时候,王维想到了„„(出示第三自然段)
*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把王维想到的内容划出来。*回想以前,王维是怎样过重阳节的?(手挽手,兄弟感情很好。)那时王维的心情如何?
*如今呢?
*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除了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从省略号里你还读出了什么?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
*瞧,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这种团聚时的高兴,分离时的惆怅。齐读。
4、在重阳节这样一个美好团圆的日子,王维想到了和兄弟登高远眺的快乐,也想到了独自一人的孤独,想了很多很多,这就叫——思绪万千
于是,在这个节日里,王维写下了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六、再读融情,升华主题。
1、一个“忆”字,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男生)
此时此刻,你们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们心潮澎湃地吟诵着。(全体)
2、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地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齐读课题。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
课件出示:
看,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张籍的眼中,又是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思念,在王安石的笔下,又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又是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齐读诗句。
4、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七、作业
1、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完成补充习题。
第3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年级(上)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样
主 备 人
备课时间
8.26
主备人
崔慧英
所在单位
全体语文教师
辅备教师
城区五星小学
所在单位
城区五星小学
复备时间 8.28 辅备教师
集备课题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项 目
内 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型的课文。课文分“文”和“诗”两个部分,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而特别思念家教材内容分析 乡和亲人,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文包诗”这一形式是苏教版语文课文的一大特色,文章和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
知 识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远眺”
教 学
方 法
目 标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能 力 等生字组成的词语。过 程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