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备课大师:免费备课第一站!外国诗两首
教材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各有特点。《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夜》一诗,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全诗虽是纯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两首外国诗歌的特点是人文内涵更为丰富、含蓄,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读诗时教学生学会放飞想像,用改写、续写来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培养审美能力。两首诗还很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生归纳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做到指导一首而带动无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eywedu.net/
第2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
【课时设想】
1、课时数:
安排一课时。
2、方法:
朗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2、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讨论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四、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歌。
2、搜集并朗诵这两位诗人的其他诗歌。
第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
第4篇:外国诗四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进一步把握意象分析的诗歌解读方法,品味诗人的情感,并进行不同诗作的风格的初步比较。
教学难点: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由象悟意,由象味情。
教学方法:把握两点:一是诵读,二是披文入情。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描写的形象及其特点,由此领悟诗歌情感。
安排课时:1-2课时。
基本教学思路: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可就普希金《致大海》与泰戈尔的《我一无所求》从形象与情感上进行比较阅读,然后诵读体味。
《底片》,注意抓住其对比,从对比中发现本诗的趣味,也可以看作心灵的对话。不要过分追求其深意。
《黑八月》,注意诗中八月的特点,诗人笔下的太阳的形象,以及诗人对太阳和黑八月的态度,由此来把握诗意。
具体教学过程:
一、《致大海》与《我一无所求》
关于诗人: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
第5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3.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教学难点:
1.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