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9-14 07:15: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网友来稿)

湖北黄石八中孙维娇

一个教师,当他踏上讲台的时候,面对着的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要求,背靠着的则是时代的、社会的重托。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除了自身有对祖国文字的深切热爱,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同时,着重突出的是将教书育人渗透人文精神的的教学机制,转化到语文教学实践的中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德育为首,强化人文教育更显示其特定的历史要求,语文学科是达到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语文课堂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教文与育人在语文课上演绎,使语文课作为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不可或缺的主角呢?

一、肩负神圣的历史使命,既传递学生知识、开发学生心智又塑造学生人格。

当今世界,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人类社会在工业革命近200年间,有研究报告表明,最近30年人类新增知识的数量,已超过过去2000年人类所积累知识的总和。可以说,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优势,愈来愈依赖于知识和科技。我们广大教师肩负的历史责任是何等重大而庄严。我认为今天我们做老师,最大的价值就在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一代新人,新世纪教师肩负神圣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又担负着培养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主要任务,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来扣击学生心弦,激发情感,沟通共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教师要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既传输自我良好的情感又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精神方面的、道德方面的、创造能力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以及体魄方面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警其师,信其道。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的教师首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有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人格力量。在学生在发挥出伟大而高尚的作用。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教师的爱心能使少年更健康地成长。教师的爱心特别要表现在锤炼学生意志、帮助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方面。教师的爱心能使有缺陷和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倍增信心。对有些有生理缺陷或家境贫赛的学生,教师的爱特别要表现在关心和体贴上,使之摆脱自卑,增强信心和勇气。

教师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对好教师而言,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别,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

三、整体调整,既把握时代特征,诠释教材德育支点,挖掘德育教育资源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是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语文教师如果能把握时代特征的要求,在对语文学科整体研究状况把握的同时,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时代精神的内核,开启教育实践与研究。精心诠释教材德育支点,就能为德育教育挖潜开渠。其表现:努力运用课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如学习《春》《济南的冬天》时,老师运用自己把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传达给学生,使教师学生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善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掀起心底爱恋祖国山川的情感波澜,从心底顿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的热爱。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有充分利用周围条件,努力利用课外读物,主题班会,电视媒体,学生资料、家庭资料、社会资源,营造宽松、和谐的外部人际环境,与学生倾心交谈。同时调控情绪,以自己情绪稳定,心态平稳,对工作、学习充满自信,正确认识,了解他的情绪、性格、动机、欲望真诚地理解、帮助学生,在师生双向传递过程中形成很好合作,完成育人任务,最终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达到对学生道德养成的目的。

作者邮箱:wjsun691tom.com.

第2篇: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摘要】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菜根潭》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语文教师要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选讲》的课程,在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

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在传统文化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要将一些推介给学生阅读的古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一下“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

第3篇: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寓于语文教学中

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寓于语文教学中(共14篇)由网友 “Kaicynthia7”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寓于语文教学中,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寓于语文教学中

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寓于语文教学中

重建学生的价值理性,呼唤人文关怀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狭义上的学习,而是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熏陶人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关注人类,提倡理解尊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利用语言文字及其作品反映的思想及对人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长期熏陶和感染学生,汇集涓涓细流以成江河,促进人文精神的养成.

作 者:李媛媛  作者单位: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文全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立身于中学教育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有的教师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尤其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这种情绪表现的更为激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着殊特的矛盾心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刚刚结束初中基础教育,多数仍属于末成年人,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更少,许多学生上职业高中,是出于无奈,一些学生感到自卑失落,例如:我班有几位女生刚入学时低头不说话,不敢看老师,有时找她们谈话总觉得对不起家长,在考上普通高中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她们对别人所说的上职业高中也不错,‘也’字会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而在外部表情上却很少暴露;而对于一些男生,更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内心更是一种失败者的心态,表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

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

河北省承德市营子区寿王坟镇中心校 刘桂秋

邮编 067250 电话***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见,德育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使学生不但“成才”,更能“成人”。

古人云:“教之道,德为先。”自古以来,教师就肩负“教书”和“育人”这双重重任。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担任语文学科教学的同时往往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因此,语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科学课堂里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科学课堂里》论文

南团柏小学2014.3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科学课堂里

从科学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这既包括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也包括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科学课堂中,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成为现代化的高素质的小学生。下面我谈谈在科学课中渗透的德育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中的德育教育之一。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