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2、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法,
3、揣摩文中有关语句,说出其深刻含义。
4、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重点:文中人物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准备贝多芬的资料短片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课时安排2课时
资料链接
何为,笔名晓芒、夏奈蒂等,著有《第二次考试》成为当时中学语文正式教材,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发行世界各地、《织锦集》、《临窗集》、《小树与大地》、《闽居纪程》等散文集多部,其中《何为散文选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5.初步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贝多芬:
课前热身自主学习组长签字:
一、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门槛()深邃()下颏()磐石()
喃喃()喧嚣()模仿()囚室()
2.根据拼音写汉字。
tú____劳流máng___含xù____péng____勃
gé____绝头lú_____踌chú___倒méi____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对放的大钢琴。惹人注目:
⑵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凌乱不堪。凌乱不堪:
⑶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坚忍无比:
二、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课堂展示大显身手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录音,以此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交流查阅到作者何为和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2朗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一)复述故事情节
(二)理清文章思路(提示:课文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
(三)、文中共写了几件事
(四)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试用“的贝多芬”这个句式表达。
四、从课文中找出贝多芬的语句,从外貌描写到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说出其作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1)外貌描写:
(2)语言描写:
(3)动作描写:
五、合作探究
1、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在班上提出来,同学们互相解答。
1“你们竟敢到狮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3怎样理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4“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引申开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5分析理解并且讨论20小节和27小节
品读赏析:
2、再读课文,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六、总结、体验反思:
1、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2、如果你遇到像贝多芬这样的命运,你会怎样面对呢?
3、要求学生选择班上同学进行肖像描写,要求从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然后全班进行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
谭素敏
第2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案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
1、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解决字词,积累语汇,掌握文学常识了解贝多芬。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概括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音乐欣赏:播放《命运交响曲》。
这是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的第五部《命运交响曲》。我们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苦闷—绝望—不屈—抗争)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何为的散文,走近贝多芬这位音乐巨人,聆听他内心的倾诉。
二、资料链接
1、贝多芬(1770-1827)德国钢琴家、作曲家,被称为“乐圣”。出身于德国波恩的音乐世家,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后,音乐上取得了更伟大的成就。他一生坎坷,没建立家庭。二十八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他仍创作了大量堪称绝唱的优秀作品,如:九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五部(《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部,弥撒曲两部等。
2、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三、朗读课文
1、给下面带点的生字注音 心扉. 门槛. 下颌. 清晰. 重荷. 不堪. 沉郁. 蓬.勃 磐.石 嚣.张 深邃. 踌躇..
2、解释下面词语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惹人注目:引起人们注意。踌 躇:犹豫。重 荷:过重的负担。深 邃:①深的;幽深。②深奥的。磐 石:厚而大的石头。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四、自主学习
1、课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2、“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 贝多芬楼下与“客人”交谈——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3、跳读课文,勾画出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外表描写表现了贝多芬怎样的个性特征?这样写有何作用?
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是一位具有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强无比的意志。
这几段描写抓住了最能反映贝多芬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以形传神;外貌描写还加
上提示性格特点的语言;进行外貌描写时使用修辞,如比喻、夸张,以其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两处描写,一是远处,一是近处,也就是先概括后具体、逐渐描绘了贝多芬的形象。
作用:为下文更好地写贝多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作了铺垫。
4、理解并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独立而骄傲,沉郁坚决 ;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 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五、课堂小结
我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了解了“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我还通过作者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传神描写,近距离感受到了贝多芬不行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六、课堂练习
多角度解读人物。佣人眼中的贝多芬: 你眼中的贝多芬: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理解贝多芬语言内涵;
2、感受人物内心世界,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3、总结课文,完成练习.一、复习导入
作者眼中的贝多芬。
佣人眼中的贝多芬:性格孤僻,生活俭朴,处境艰难,心地善良,自立自强!你眼中的贝多芬:
二、合作探究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
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人在孤独的时候需要放松,自然中的一切都会激发你的想象。
3、“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音乐是心灵的颤动,是天籁之音,乐器奏出的是演奏者的理解。美是自然的,自然的美是最高境界。贝多芬在这里强调“我心里发出的”,表明他极度的孤独和无人企及的心灵震撼,从而也显示出音乐社会性的特点。
4、“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换气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强烈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这是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板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外貌描写:
远处
近处:神情、脸、头发、鼻子、嘴 悲剧,但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5、“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
乐”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6、“耳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不幸即大幸。如果我们从容面对生活,生活会绽开笑脸。“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是他终生的伴侣。
7、“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的精神感召而创作的。
三、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到贝多芬在失去听力以后,与生命顽强的斗争,创造了音乐的辉煌,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他这种精神,做生活的强者。
四、拓展延伸
1、能再举出一些身遭不幸命运打击仍坚强笑对人生,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巨人的例子吗? 张海迪 保尔 柯察金 霍金 爱迪生 桑兰
2、说说你的启示
五、结束语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我们一起感受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不屈的信念,人生道路上难免有凄风苦雨、险滩急流,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信念做桨、意志做帆。我们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六、完成练习。
性格:刚毅、顽强、善良、执着
第3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案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 为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4、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难点: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预习导学
1.给加粗字注音。
深邃()重荷()磐石()蹲伏()踌躇()下颏()兽穴()
2、解释下列词语(1)杂乱无章:(2)不见天日:(3)惹人注目:(4)零乱不堪: 3.选词填空。
客人带着好像()又好像()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敬佩 敬畏 怜惜 怜悯)
第4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与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观。
教与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刻画人物的写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教与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可以细心聆听到什么?(生答:如潺潺的水声、清脆的鸟鸣、呼呼的风声……)(师归纳:声音是那样的奇妙动听)假如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听觉,你将如何面对这事情:下面我们同桌两人做一个小实验:(一个捂住自己的双耳,一个大声给提几个问题,然后两人交换做法。共同体会没有声音的感受。)(让学生交流感受。师归纳总结:进一步理解了
第5篇:《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余国福2011-3-7
一、倾听音乐,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你们觉得,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眼睛--因为要用眼睛来观察世界、调配色彩;对于一位歌唱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嗓子--因为要用嗓子唱出美妙的歌曲;那么,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耳朵--因为要用耳朵来聆听音乐、谱写乐曲。
可是,有这样一位音乐家,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
2、分析幻灯片的内容。
他是谁?--贝多芬。看过他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创作时间表,你会发现什么?--贝多芬最辉煌的作品,都是在他罹患耳疾、逐渐失去之后创作的。对此你们有何感想?
3、引用学生作文中的话,引入正课。
上周末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小作文:我心中的贝多芬。很多同学写得不错。其中有一位同学的作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什么也听不见的人,却能用
第6篇:《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运用外貌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培养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析人物形象,感受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指导】
一、自学导航
(一)走近作者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当代作家。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二)贝多芬及其作品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6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贫
第7篇:《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3.《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主备教师:王耀文备课组长:秦金平领导批阅: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
教师寄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张海迪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2.揣摩文章语言,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3.引导学生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预见:初步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二、目标展示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磐石()喧嚣()深邃()重荷()门槛()
2.解释词语:
重荷:不见天日:
杂乱无章:小心翼翼:
惹人注目:深邃:
四、自学指导(听课文录音,完成下列问题)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2.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