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学习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掌握表时间的词语;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3、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资料链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模拟)各种声音的技艺。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秋声诗》等。《口技》就是节选自《秋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组长签字:
一、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利用工具书解决字音。
少顷( )犬吠( )呓语( )
夫叱大儿声()夫齁声起()意少舒()
中间()曳( )屋许许()声几欲先走()
二、试一试,借助课文注释,解释重要字词。
会宾客大宴:施八尺屏障:少顷:但闻:满坐:寂然:犬吠: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叱大儿:当是时: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未几:夫齁声起:宾客意少舒:俄而:中间力拉……:曳屋许许声: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三、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四、比一比: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 )人一( )桌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两( )儿 百千( )人百千( )犬 百( )手 百( )舌 百( )口
课堂展示大显身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画出不会读的句子)
2、同桌相互读听(纠正读错的句子)
3、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小组合作译读练习。
4、疑难词语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把还没有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5、其他小组解答展示自己,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6、教师提语:字、词、句。
7、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解全文大意及结构。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四、布置作业
结合练习四掌握表时间的词语,进一步熟读课文,力求能背下来。
1北硎就蝗环⑸:2北硎就时发生:
3北硎鞠嗉谭⑸:4北硎驹谔囟ǖ氖奔淠诜⑸:
5北硎竟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组长签字:
1、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2、巩固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妇抚儿乳()手有百指()
儿含乳啼()不能指其一端()
宾客意少舒:)()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 ),作( )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 )(原为名词),作( )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原为名词),作() 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原为名词),作()讲。
4、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 古义:今义: 施:古义: 今义
厅事:古义:今义奋:古义: 今义
闻:古义: 今义但:古义: 今义
虽:古义: 今义走:古义: 今义
5、解释下列多义词。
众宾团坐()手有百指()
满坐寂然()不能指其一端()
课堂展示大显身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品读课文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一)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3.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二)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2)第二场景:
(3)第三场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①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
②第二个场景
② 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
④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
⑤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a、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请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
第3段中听众的反应是:
第4段写听众的反应是:
b、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4、温馨小结
(三)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1、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合作释疑: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3、全文是如何以“善”字统领全文的?
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文言文阅读练习)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o,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②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③乡:同“向”,从前。④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傍有积薪:②客谓主人更为曲突:
③俄而家果失火:④不者,且有火患: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
谭素敏
《口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口技(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第20课《口技》教学设计张耀斌设计学习时数:三学时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和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记叙特点。教学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口技》导学案《口技》导学案学习目标:1、顺畅朗读并背诵全文。2、积累文言词语“会、但闻、乳、少、名”等,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3、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
《口技》导学案《口技》导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部分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2 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 能够有条不紊、清楚地叙述事情。4 认识祖......